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的问题和策略

分类综合相结合计税早在2002年就已被确定为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模式,但时至今日,未见实质性进展。

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改革是一个过程,历时长短是改革难度大小的反映。

分类计税转向分类综合相结合计税是个人所得税制的根本性改革,触及多方制度变迁,配套改革要求高,配套条件需求多,绝非主观愿望美好即可顺利完成的任务。

从我国现状看,实现这一改革目标面临三大必须破解的难题。

一、究竟哪些收入综合课税,哪些收入分类课税分类综合相结合计税就是要把部分个人收入归并北京代写论文计税,其余部分个人收入分类计税

因此,设计改革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决定把哪些个人收入归并综合计税,哪些个人收入分类计税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把个人收入划分为十一类,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税率分别对不同类别收入课税

这种收入划分是1994年确定的,是以当时个人收入来源结构特征为依据做出的选择,其后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始终没有触及个人收入分类,重点是考虑怎样降低中等收入阶层税负(工薪所得课税费用扣除额从800元提至3 500元、暂停储蓄利息个人所得课税)。

如果改为综合分类相结合课税,当然要研究个人收入分类

论文网 个人收入分类没有统一原则,如何分类服务于分类的目的。

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时,对个人收入分类是从来源角度进行的,一般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类。

这种划分方法与GDP核算中的收入法相对应。

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个人年度经济活动所得,包括职业收入和经营收入(如财产收入、证券投资收入)两大类。

正是由此考虑,制定税制划分个人收入时各国者都把包括遗产和赠与收入在内的转移性收入剔除出去。

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类结构看,分类的原则是尽可能细化,从而实现分类计税的税制设计框架。

比如涉及人数极少的稿酬所得被单列一类计税,表明课税甚至已细化到针对特定群体如何计税

改为综合分类相结合计税,如果个人收入类别划分与实际情况相脱节,那么,不仅税收征管难以操作,而且会直接导致制度缺陷性税收流失。

目前个人收入分为十一类基本合理,其中部分收入类别是永远存在的,如工薪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所得等。

但必须指出,也有些个人收入类别已名存实亡。

比如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已不再把资产包给个人去经营,而是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让个人以参股方式获取企业资产税后收益,或是按部门绩效核定个人收入收入多少计入个人工薪所得课税

事业单位改革至今,已不允许把单位资产包给个人去经营,至于单位下属经营性机构部门管理者的收入,虽与绩效挂钩,也是被归入工薪所得

可见,再保留这类收入划分,税收征管无法操作。

再比如稿酬所得,属于劳动报酬,单划为一类收入,没有必要。

如果继续保留,等于承认收入划分以行业划分为依据,一个行业的收入就要设一个税率,根本不合理。

因此,现在确有必要重新设定个人收入类别。

论文代写 重新设定个人收入类别似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可确认性;二是经常性;三是普遍性。

由此出发,可把现行十一类收入归为七类,即:工薪收入、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资金运作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财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所得等七类。

其中,劳务报酬所得包含现行的稿酬所得财产收入包含现行财产转让和财产租赁所得两类收入

财政部门认定征税的其他所得包括现行偶然所得

有必要解释,劳务报酬所得在国外全部计入工薪所得,我国单列一类收入,主要是便于对个人从就业单位以外的机构获取的收入课税,这与我国部分劳动者兼业收入较多的特殊情况有关。

但要看到,目前兼业收入占个人收入的比重就总体而言呈下降趋势,因为劳动者本职工作强度普遍大幅提高,兼业能力随之下降。

目前兼业收入多的是科技工作者,这与科技工作自主研发成果和职业技术市场化需求度高有关,国外也是如此。

那么,这些收入哪些适于综合课税,哪些适于分类课税呢?要研究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认清什么是综合课税、什么是分类课税

综合课税,就是针对各项个人收入汇总课税,具体包括两个步骤:一是先计算总收入;二是用总收入减去扣除额确定计税收入

分类课税则是针对某一类收入课税

就一般来说,纳入综合课税收入应具有稳定性,纳入分类课税收入属于特定来源收入,税率选择往往带有政策意图。

作文 /zuowen/ 具体到我国而言,归并部分收入综合课税时,难点在于究竟是把不同质收入归到一起课税,还是只把同质收入归到一起综合课税

目前有些国家采用后一类方式,比如澳大利亚。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把同质性收入纳入综合课税是务实的选择。

原因在于:一是便于核定扣除额;二是同质性收入来源相对容易确认,从而便于确定具有针对性的税率。

由此,可考虑把工薪收入和劳务报酬所得归总为劳动报酬综合课税,涉及现行工薪所得、劳务报酬、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和稿酬所得四类收入

这样做便于统一确定扣除额

当前,把劳动报酬拆成三类分别课税,明显的矛盾就是由于劳动报酬获取成本扣除不均等,最终结果是加大了部分劳动报酬的税负,比如劳务所得,仅只扣除800元,其余部分均按20%征税,税负明显超过工薪所得税负,2000年后三次个税改革均未涉及该税目,确属不公。

此外,还可考虑把财产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归总课税,包括现行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三类收入

因为这三类收入本质上都属于财产经营收入,其中特许权使用费实际上是个人拥有的无形资产的经营收益,而且财产租赁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两者已在按相同计税方式课税

把上述两大类收入分别归总课税,本质上就是要把居民的现金流量课税财产存量派生现金课税区分开来,有助于从当期收入能力和综合收入能力两者关系平衡的角度去设计个人所得税制。

论文代写 个体工商户是我国特有的概念。

这类经营主体实际上类似微小企业,只是在管理上未列入企业法人,不要求建立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税收缴纳制度。

因此,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实际上包含经营实体所得和经营实体所有者所得两类收入,这与纳入综合课税的个人收入根本不一样。

课税时费用扣除额的设计还要考虑经营费用(类似企业所得税的成本扣除)。

因此,个体工商户经营所得仍应分类 论文网。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