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学的贡献

【摘要】;   [目的]论述腧穴配伍理论在《内经》中的体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系统分析《内经》有关腧穴配伍的文献,引述与腧穴配伍有关的阴阳、五行、经络等内容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结果]《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经络理论作为针灸腧穴配伍理论的基础,使得腧穴配伍理论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腧穴配伍方法和常见病的治疗处方治疗方案。[结论]《内经腧穴配伍理论对针灸处方的建立和发展以及认识针灸的辨证、论治体系、提高治疗范围、增加疗效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内经 针灸处方 腧穴配伍 处方学。

内经》是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第一次总结,以当时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中医学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内经》也详细论述了各种针灸理论,以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的针灸处方学的理论,从而使得针灸俞穴配伍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为后世针灸处方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内经》中对许多的常见病都已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针灸治疗处方治疗方案,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探讨。

1; 阴阳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   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构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可指导辨证与治疗。一般讲,病在表,属热、属实者为阳;病在里,属寒、属虚者为阴,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另脏腑间,脏为阴,腑为阳;背为阳,腹为阴等。阴阳针灸临床上占有重要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平衡遭到破坏,就出现偏盛偏衰的病理,故“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根结》)。针刺治病的关键就是调节阴阳,使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调阴阳针灸治病的基本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指出针灸处方配穴,必须根据阴阳的不同病证进行配伍。对于何为阴病,何为阳病。《内经》中指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样《内经》就有了对阴病阳病的处方配伍原则“病在阴之阴者,取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寿夭刚柔篇》)。这是因为腧穴所属经脉和所在的部位不同,腧穴的疗效具有相对特异性,所以不同的病症应采取不同的腧穴进行治疗。临床具体应用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和“以左刺右,以右刺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不同刺法。《灵枢·终始》指出“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由此可见在《内经》中已有通过诊脉口人迎二脉了解人体阴阳平衡的情况。对于出现了阴阳不平衡,可通过脉口人迎的脉象来选穴进行调整人体阴阳治疗。这一配穴的方法在《内经》中已作了详细的归纳。如诊人迎可知何条阳经的病变,诊脉口可知何条阴经的病变。并根据此来确定取穴治疗的经穴,阳经有病采用泻阳补阴配伍法,阴经有病采用泻阴补阳配伍法。具体内容如下:泻阳补阴配伍法。先诊人迎,由人迎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人迎一盛——病足少阳,取穴: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人迎一盛而燥——病手少阳,取穴:手少阳、手厥阴。人迎二盛——病足太阳,取穴: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人迎二盛而燥——病手太阳,取穴:手太阳、手少阴。人迎三盛——病足阳明,取穴:泻足太阳补足太阴人迎三盛而燥——病手阳明,取穴:手阳明、手太阴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外格溢阳。泻阴补阳配伍法。先诊脉口,由脉口的脉动来进行诊断和决定配穴。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取穴: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取穴:手厥阴、手少阳。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取穴:泻足少阴补足太阳。脉口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取穴:手少阴、手太阳。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取穴: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取穴:手太阴、手阳明。脉口四盛,且大且数——内关。人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关格。

2; 五行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   五行学说的引入对整个医学的临床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它第一次把人体的各个部分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人的生理与病理及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建立一个医学上的整体观。《素问·水热穴论》运用五行学说提出了四季用穴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并对用穴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春取络脉分肉”“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秋取经俞”“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冬取井荣“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阳气。故曰:冬取井荣7,春不鼽衄,此之谓也。”见于《灵枢》经脉篇、禁服篇的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然后在《难经·六十六难》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方法就是用五行生克理论加以解释的,即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的理论。 ;   子母补泻在针灸治疗上的运用,一般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根据本经井、荥、输、经、合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例如肺经气虚,取本经的输穴太渊,因太渊穴属土,土为金之母,即“虚则补其母”,若肺经气实取本经合穴尺泽,因尺泽穴属水,水为金之子,即“实则泻子”。其二是根据十二经所属脏腑的五行关系进行补泻。若肺经气虚,按虚者补母法,肺金之母为脾土,当取足太阴脾经穴位,或取脾经的输穴太白(属土)。若肺经气实,按实者泻子法,取肾经合穴阴谷(属水)治疗

3; 经络学说在针灸处方中的应用 ;   《内经》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学说。从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到十二皮部、十二筋经、十五络脉等等,这一完整体系的建立,为针灸治疗腧穴配伍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此基础上形成了针灸处方的基本构架,后世的各种配伍方法都由此得以发展。《内经》指出“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终始,络脉之秘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出入,五脏之所溜,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经络学说认为经脉上分布的各个穴位,是该条经脉脉气所发的部位,如果这一条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化,即出现各种病候,就可以通过刺激这条经脉的穴位,调整这条经脉、脏腑的气血,而把这条经脉所产生的疾病治愈。《素问·五常政大论》载:“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就是根据经脉的这一特点制定的治疗法则。这一理论的要点在于穴位不论远近均可主治本经的病候。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