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宜居: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价值基础

【摘 要】在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成为当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应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绿色;人文;生态宜居   【Keywords】 green; humanities; ecological livable   【中?D分类号】F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0—0129—02   1 绿色宜居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的国家战略,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主要从节能减排及污染物治理的角度关注环境问题,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系列新举措。

在我国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成为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应自觉践行绿色发展战略,把握城市绿色发展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方向,精准筹划,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大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目前,发展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许多国家提出了绿色、低碳等口号,这也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

应坚持建设绿色低碳城市,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节约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 坚持绿色宜居理念推进城市建设   “生态优势金不换。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的理念,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宝贵财富,成为展现地方特色的美丽形象,是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要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治水、建城、为民为主线,着力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在城市建设、日常生活中践行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势金不换”,要将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水平。

绿色发展是指城市建设要建立在资源、生态环境容量承载力之下,在传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模式,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践行“生态化”,在社会发展中追求“绿色化”。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在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同时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只有具备先进的产业结构,人们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只有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具有保障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

3 西咸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陕西积极响应城市绿色理念,向国家申请成立西咸新区,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式,2014年1月6日,西咸新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

西咸新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核心使命,是首个以践行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由属于西安市、咸阳市的7县(区)23个乡镇和街办构成,占地882平方公里。

自开发建设以来,坚持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现代田园城市,承担打造中国特色城镇化范例的国家任务。

3.1 推进点状布局市镇体系建设   依据“核心板块支撑、快捷交通连接、优美小镇点缀、都市农业衬托”的新区发展思路,对规划面积30—50平方公里左右的五个相对独立的核心板块进行组团建设与开发,容纳人口约30—50万人,以核心板块为节点,建设发展若干个优美小镇,将部分自然村庄予以保留。

市镇体系的整体空间形式是自然村落(村)←→优美城镇(镇)←→城市核心板块(组团)。

建设中,坚持现代规划理念,综合治理环境,保留部分村落自然风貌,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在核心板块之间布局若干都市农业区,形成田园城市生态绿楔,构成了“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生态田园景观。

3.2 创新驱动产业,实现产城一体   创新成为当前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成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件。

西咸新区非常重视并支持科技创新,以此引导并推动产业发展,针对入区的创业企业,打造垂直化产业服务,大力发展产、学、研、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新一代科技园区建设

协调金融机构与城市综合开发商,发动社会各方力量,为青年人才构建“5分钟生活工作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3 坚持绿色宜居智慧,推进现代田园新城市建设   西咸新区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理念,重视保护和建设西咸新区相关联的生态环境,根据新区既有自然资源条件,建设城市绿色廊道,构建城市绿心,推进大面积湿地公园和水景公园建设,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城市绿化体系,从大区域生态体系框架角度展开各类工作。

从规划层面贯彻生态环保理念,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加快河流综合治理和森林绿化建设,优化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西咸新区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生态城区工作被广泛认可,被评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西咸新区始终严格遵守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新趋势,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勾勒新型城市蓝图。

3.4 探索“西咸标准”,建设绿色、海绵城市   新区重视建设节能环保的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倡导低影响开发,已经成为西北或者缺水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学习模仿的范例。

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西咸新区尊重本地地理自然规律,强化新区规划管理,依据实践形成海绵城市建设西咸新区综合治理体系,围绕四个层次的开放空间(生态绿廊、自然河流景观带、社区公园和道路绿带、城市绿环),规划建筑地块、设计打造市政道路、景观绿地、布点中央雨洪系?y,建设四级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留住”雨水、“用好”雨水,拓展雨水生态效益,让城市“止渴”。

3.5 坚持发展新兴产业,打好智慧城市基础   西咸新区拥有后发优势,新区借鉴多地经验,制定了西咸新区本地化的发展规划、产业孵化、政策扶持、人才培育等方面措施,并与“互联网+”的社会发展环境对接。

利用国家政务基础数据与社会数据,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网络传输平台,打造信息资源集聚区,培育和推进信息设备制造、软件研发、数据附加值高等业务,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所需技术行业。

西咸新区建设一体的智慧城市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发展信息共享和促进互通互联,实现路网、药品、食品、智能楼宇、环境监控、个人健康、数字生活等便利化服务项目,转变传统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程式,使居民生产生活、城市运行更加智慧化。

为此,沣东新城引进了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专注做“互联网+传统仓储物流”,空港新城将电子商务离境结算试点引入综合保税区,泾河新城的秦龙现代智能农业创意园正在探索农业领域生产的智能化。

3.6 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遗迹   西咸新区遵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环境融合”的原则,整体保护与开发新区范围内的帝陵和古都文化遗产。

构筑历史文脉形成的演进格局,从五陵塬遗址开始,打造渭北帝陵风光带,从周秦汉都城遗址带开始,打造周秦汉古都文化带,以“人”字形为特点构建西咸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带。

以“一陵带一村,一村护一陵”的思路,借助汉唐帝陵文物旅游交通线路规划建设和旅游设施项目建设的机遇,以遗址公园为载体并采取多种展示手段,做好秦文化园、丰镐京—昆明池片区规划等重点建设文化项目,打造陕西文化高地。

4 结语   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趋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

在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项目布局上,西咸新区把现代田园城市作为载体,紧扣创新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绿色建设,逐渐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改善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发展智慧技术,建设绿色智慧、人文城市,努力在建设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中取得新成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