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模板工程安全施工方案(5)

建筑模板工程安全施工方案(五)。

本工程模板工程量较大,为保证在预定工期目标内完成工程的施工任务,基础部分采用定型钢模板;主体部分剪力墙采用组合大钢模板;整个工程配备一层用量的钢模;梁、楼板采用竹胶合板,楼板支撑体系采用钢管、卡扣体系。模板施工前,按混凝土断面尺寸、平面布局进行详细的侧压力计算,进行模板设计,将按设计加工的模板进行编号,按号进行安装

模板设计原则:便于周转使用,能保证强度、刚度;适用性较快,拆装简便,满足吊装搬运,易于操作。

主要分项模板应用如下:

1. 基础底板、承台、地梁模板采用钢模;。

2. 地下室柱、剪力墙模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

3. 主体框架柱采用大钢模板;。

4. 主体框架剪力墙采用大钢模板;。

5. 电梯井内模采用铰接式筒模;。

6. 楼板采用无框竹胶板模板;。

7. 地上顶板支撑系统采用快拆支撑体系;。

8. 楼梯底模用竹胶板平铺在支撑木方上,楼梯外帮侧模采用木模。

一、柱模板

模板用定型组合模板组拼,边长≥800mm的柱子,每侧面水平向设置两个对拉的螺栓,边长<800mm的柱子,每侧面水平向设置一个对拉的螺栓,下半部分采用Φ14竖向间距400mm,上半部分采用Φ14竖向间距700mm。

模板加固采用Φ48钢管,间距≤1000mm,柱角各设二根立杆,当柱边长≥800mm时,中间加设一根立杆。加固钢管通过斜撑与满堂架连在一起,以保证该柱子的位置正确。

模板四角模板接缝处粘贴海绵条以防止漏浆,保证柱边角整齐、光滑。

二、剪力墙模板

剪力墙模板的选用考虑组装方便,混凝土质量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

1. 地下室剪力墙定型组合钢模板

地下室剪力墙模板采用型组合钢模板模板

模板之间用穿墙螺栓连接,外墙采用穿墙止水螺栓,布置设计如下:

对拉螺栓用于连接内外模板,保持内外模板间距,承受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及其它荷载,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

其支撑系统采用钢管体系,横向采用单排钢管,竖向采用双排钢管,通过蝴蝶卡与对拉螺栓连结,其位置布置及间距同对拉螺栓相对应。

穿墙螺栓采用φ14制作,长度为:墙厚D加每边长L,即D+2L。

对拉螺栓用于连接内外模板,保持内外模板间距,承受新浇混凝土侧压力及其它荷载,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

地下室墙模内力计算:

新浇混凝土模板侧压力标准值(考虑采用内部振捣器)。

F1=0.22rct0β1β2V1/2=0.22×2.4×1.0×1.0×1.81/2=4.0KN/m2。

F1=rc· H=2.4×3.1=7.44 KN/m2。

其中:考虑rc(混凝土自重密度)为2400kg/m3,H(墙面高度)为3.1米,混凝土温度为10℃,系数β1=1.0,β2=1.0,混凝土浇筑速度为1.8m/h。

H3。

H2。

H1。

综合上述两式,取F1=40KN/m2。

(1)混凝土侧压力设计值:

F= F1×分项系数×折减系数。

=4.0×1.2×0.85。

=4.08KN/m2。

(2)倾倒混凝土时产生的水平荷载,查表2KN/m2。

荷载设计值:

2×1.4×0.85=2.38KN/m2。

(3)荷载组合。

F’=4.0+2.38=6.38KN/m2。

σ= N/A=6.38 ×103 ×0.4×0.4/144=7.08 KN/m2。

根据计算荷载结果及M14钢筋拉力值,并综合考虑模板的刚度,H1区段内,取螺栓横竖向间距b=0.4m,H2区段内,取螺栓横竖向间距b=0.5m,H3区段内,取螺栓横竖向间距b=0.6m。经验算适用。

组合钢模板支撑系统采用钢管体系,横向采用单排钢管,竖向采用双排钢管,通过3形卡与对拉螺栓连结,其位置布置及间距同对拉螺栓相对应。

支模顺序:放出模板300mm控制线→安装前检查→支一侧模板(外墙先支内模)→安装对拉螺栓→支另一侧模板→加设竖向和水平向钢管→挂线调整模板垂直平整(微调)→紧固对拉螺栓→支撑杆件与满堂架连接牢固→全面检查。

支设内墙模板时,内墙模板底部应加海绵条防止漏浆,造成烂根。

2. 标准层剪力墙组合大钢模板

(1)作业准备。

根据图纸编制模板计划,画出模板组装及配模示意图。所用模板清洁无锈,规格配备齐全,按配模示意图编号,在指定位置存放。

(2)施工工艺。

1)安装工序。

检查控制线、清理→焊接模板限位→安放角模→安装内侧模板安装穿墙螺栓安装外模→固定、调整和校正→模板验收→浇筑混凝土拆模清理→平台模板的支设及拆除。

2)安装方法:

①基层清理:支模前,将墙体位置基层表面的垃圾、油污等清凿并洗刷干净。

安装角模:一般采用小角模,安装时,要用偏心压杆固定,通过合页附于平模端部,拼缝严密,板面平整。

安装内外模:通过吊装机械,先使内模就位,然后靠吊垂直,放入穿墙螺栓。墙体大模安装顺序以先横后纵的顺序进行。门窗洞口采用先立洞口模板的方法,按设计要求做成专用框支模。外墙外侧墙板根部,大模转角处,阳角用角钢螺栓连接,阴角用角模连接。

④固定、调整:大模板的靠吊垂直度,采用2m长双十字靠尺检查,如板面不垂直可通过支撑架调整;大模板的横向必须水平,可用水平尺检验,如要调整水平可用模板下部的垫块或地脚螺栓进行调整。

⑤钢模板安装后,如底部仍有空隙,可用木条塞紧,以防漏浆,但不可塞入墙内,以免影响墙体的断面尺寸。门窗洞口按设计尺寸做成专用框,并保证刚度,采用先立口的方法支模。

⑥为避免大模板左右移位在根部距地50—70mm处按墙身线焊定位钢筋,间距1000mm,长度同墙厚一致,两头刷防锈漆,墙外模在支承架通长槽钢上焊Ф20@1500的 短筋,长350mm,短筋必须成水平 ,采用木楔对大模板固定。防止向外出台,外墙内模上口用钢管拉结法,防止大模板向外倾,各转角采用加设螺杆加固。

⑦钢模配件包括有穿墙螺栓、铁卡子。穿墙螺栓用于连接两侧大模板,承受混凝土的侧压力,保证墙体厚度的作用。本工程穿墙螺栓用Ф16的圆钢制成,穿墙螺栓的长度L=D+2l,其中D表示墙厚,l表示一边螺丝的长度。螺栓应套有与墙厚相同的PVC塑料管。上口铁卡子,主要用于固定模板上部。施工时,将铁卡子固定于模板上口已做好的支座内。

8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前,先在墙底铺5—10cm厚同配比的砂浆,其后按照剪力墙操作工艺浇筑、振捣。

拆模、养护: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Mpa时,方可进行拆模,冬期施工时应根据冬期施工方法及强度增长情况决定拆模时间。

拆模顺序:先纵墙、后横墙,然后门窗洞口。具体是先将连接件如花篮螺栓、卡口卡子、穿墙螺栓等拆除、收好,然后在拆除支撑架子,使模板逐渐脱离;脱模困难时,可于模板底部用撬棍撬动,不得于上口撬动、晃动或用大锤砸模板,以免造成墙底裂缝。

11养护:根据具体施工现场环境条件采取润湿、保温等养护措施,不得少于7天。

(3)钢模板的维修与保养。

在使用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碰撞,拆模时不得任意撬砸,堆放模板要防止倾覆。每次拆模后,必须及时清除表面的残渣和水泥浆,涂刷脱模剂。

模板零件要妥善保管,螺母、螺杆经常擦油润滑,防止锈蚀,拆下来的零件要随时放于工具箱内,现场清理干净。模板局部变形、开裂,随时修理,并保证模板表面平整、光滑。选用脱模剂涂在钢模板上,不仅起到隔离作用,也能起到防锈保护作用。

(4)钢模板的放置。

模板堆放应在塔吊的有效半径内,要求场地平整,排水流畅,按不同的规格堆放整齐,刷好脱模剂。

(5)质量要求。

1)两块模板的拼缝要平整、牢固,模板上下楼层相连处要平整,补缝件要安齐,安牢,模板缝要对严,加海绵条。

2)门窗洞口模板要求与钢筋外焊钢筋限位,内加支撑防止变形。

3)拆除大模板和门洞模板时,禁止碰撞墙体。

4)拆下的模板要认真清扫,并均匀涂刷脱模剂。

5)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如表5—2、表5—3。

表5—2。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

项次。

项目名称。

允许偏差。

1。

垂直度。

3。

2。

平整度。

2。

3。

截面尺寸。

2。

4。

标高。

±3。

表5—3门窗洞口允许偏差。

项次。

项目名称。

允许偏差。

1。

单个门窗水平。

3。

2。

单个门窗口垂直。

3。

3。

楼层洞口水平。

±5。

4。

标高。

±1。

5。

楼层洞口垂直。

±5。

(6)质量通病及防治。

1)墙身超厚,原因:墙身放线时误差过大,模板就位调整不认真,穿墙螺栓没有全部穿齐、挤压。

2)墙体上口过大,产生原因:支模时上口卡具没有按设计尺寸卡紧。

3)混凝土表面粘结,产生原因:模板清理不好,涂刷脱模剂不均匀,拆模过早所造成。

4)角模与大模板缝隙跑浆,产生原因:模板拼装时缝隙过大,固定措施不牢固。防治措施:角模与模板接触面贴5mm厚海绵条。使两侧大模夹紧后严密,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不漏浆。

5)门窗洞口混凝土变形,产生原因:门窗洞口模板的组装及大模板的固定不牢固,浇筑混凝土时没有按洞模两边均匀上升方法浇筑或一次浇筑高度过大。

6)角模入墙过深,产生原因:支模时角模与大模板连接不牢固。

(7)模板设计内力计算。

地上标准层墙模采用模板,取一块标准大模板进行计算,每块大模板宽1200mm,布置竖向双排螺栓,大模板每侧边向内200mm为一排。

荷载计算:

新浇混凝土模板侧压力标准值(考虑采用内部振捣器)。

F1=0.22rct0β1β2V1/2=0.22×2.4×1.0×1.0×1.81/2=4.0KN/m2。

F1=rc· H=2.4×2.6=6.24 KN/m2。

其中:考虑rc(混凝土自重密度)为2.4kN/m3,H(墙面高度)为2.6m,混凝土温度为20℃,系数β1=1.0,β2=1.0,混凝土浇筑速度为1.8m/h。综合上述两式,得。

F=0.22×2.4×6×1.0×1.0×1.81/2。

=4.0kN/m2。

F=2.4×2.6=6.24kN。

取F=6.24kN。

h=F/υc=2.6m。

倾倒混凝土时的产生的荷载标准值。

水平荷载为2kN/m2。

荷载组合:6.24+2.0=8.24kN。

竖向三排穿墙螺栓,下排距下边缘为200mm,其受力为:10.86×0.6×0.6=3.91kN。

穿墙螺栓采用M16钢筋,容许受力为24.50kN,满足要求。

中间排受力为10.86×0.8×0.6=5.21kN,满足要求。

最上排受力为(0.1×10.86+1.3×10.86÷2)×0.6=4.89kN。

满足要求。

(8)钢模板设计。

1)稳定性计算:

风压ω=0.35 kN/m2,取安全系数为1.2,即。

ω=0.35×1.2=0.42 kN/m2。

模板自重g=1000 KN/m2。

计算得自稳角α=32度。

2)模板高度。

h=H-h1— c1。

层高H=3.0m,。

板厚h1=0.1m,。

余量取c1=0.03m。

取h=2.87m。

3)模板宽度,取标准板宽1.2m,其余用0.3m的短模找配特殊部位特殊加工。模板采用5mm钢板做面板,竖向以方钢做肋,间距300mm,水平以扁钢做小肋,间距400mm。

三、梁、板模。

梁、板模板采用竹胶模板

平板支模:根据楼层500mm线,支设满堂脚手架,在架体上铺设木方到设计标高。

模板:梁模板的配板,宜沿梁的长度方向排列梁底侧模,端缝一般都要错开,直接支撑梁底模板的横梁与梁夹具,其间距尽量与梁侧模板的纵楞间距相适应,并照顾楼板模板的支承情况,梁底的标高控制依据下层的500mm线。

梁、板、柱接头部位不得分两次支模,在非标准层的梁、板、柱接头部位用木模镶拼,在标准层部位用竹胶模板组拼,以保证该部位的截面尺寸准确,提高混凝土外观质量,梁、板的跨度≥4.0米时,模板中部应起拱,起拱高度为全跨长度的2‰。

四、楼梯模板

楼梯模板主要由底模、侧帮模、反三角木、踏步侧板组成。

楼梯底模用竹胶合板平铺在支撑木方上,楼梯外帮侧模采用木模,宽度为楼梯板厚及踏步高,厚30mm。施工前必须对楼梯结构图、建筑图及其相邻楼地面的建筑做法进行核对,实放大样,以确定楼梯结构的施工标高与位置,并在楼梯模板成型后,严格检查各部位的标高、位置与尺寸,做到踏步面与踢面、踏步与墙面、平台与墙面“三方”的要求。

五、模板拆除。

1. 拆模混凝土的强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1)不承重的墙、柱侧模,其混凝土强度在其表面及棱角不致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模

(2)承受楼板荷载时,墙体在同条件混凝土养护试块强度不低于4.0Mpa时方可拆模

(3)承重楼板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下表所规定的强度后,方可拆除,并在混凝土浇筑时留设同条件养护试块,以确定准确的拆模时间。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及监理工程师同意,并在拆模申请书上签字后方可拆模

混凝土拆模强度规定。

项次 结构类型 结构跨度 占设计强度的百分率。

1 板 L≤2 ≥50% 2L8 ≥75%。

2 梁 L≤8 ≥75% L8 ≥100%。

3 悬臂梁、挑板 ≥100%。

2. 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不得拆除下层模板,再下层模板支柱仅可拆除50%,跨度大于4米的梁均应留设支撑杆件,其间距不得大于3米。

3. 拆模时严禁乱扔损坏模板,要有专人传递堆放。

4. 模板拆除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刷好脱模剂,按规格堆放整齐备用。

六、模板施工注意事项。

1. 混凝土浇筑前要认真复核模板位置,柱、墙模垂直度、平整度、标高等,并仔细检查预留孔洞位置及尺寸是否准确,并在大尺寸木盒下部钻3~4个小孔,保证混凝土浇筑时能使此部位的封闭空气排出,使混凝土浇筑到位,检查模板支撑是否牢固,接缝是否严密。

2. 所有模板在使用前要涂刷非油性脱模剂,旧模板在使用前应经过整修后再用于工程中。

3. 固定在模板上的预埋件和预留孔均不得遗漏,安装必须牢固,位置准确。

4. 混凝土浇筑时要派五至六名木工值班,随时检查模板情况,如发现涨模、支撑松动等情况,马上停止混凝土浇筑施工,组织人员进行处理。

5. 防止对拉螺栓的螺帽拉脱、蝶形卡变形移位,应事先对螺帽及蝶形卡所能承受的拉力进行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准许用于工程中。

七、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1. 质量通病。

轴线、标高偏差,模板断面尺寸偏差,模板刚度不够,支撑不牢,预留孔中心线位移,钢模拼缝间隙漏浆。

2. 预防措施。

(1)绘制关键性轴线控制图,每层复查轴线、标高一次,垂直度用经纬仪检查控制。

(2)绘制预留、预埋图,根据图纸对预留、预埋件采用焊接、支撑、铁钉固定等多种定位固定措施,在自检基础上进行抽查,看预留、预埋是否符合要求。

(3)定型钢模拼缝加设海绵条,以防漏浆。

(4)重要模板要经设计计算,保证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