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新农村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针对加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推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这一主题,较系统地提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思路,力图以农村特色文化为核心,从硬件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引导、文化活动载体的设计、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活动宣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探讨如何建设一个具有一定导向的、系统的、具有地域特点的农村特色文化体系,从而形成一个新农村建设文化助推力。

关键词: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发展   2011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党中央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中体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以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农村文化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从而示范和带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   1.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政策调控,加大资金投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由此可见,加强政策调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是农村特色文化上水平的重要保障。

2.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也要依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我们要争取把农民从麻将桌边拉回到书桌前,让新农村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

河北永清县永清镇在辖区村街建立和完善了19个农家书屋,为群众农闲时提供了好去处,每到农闲时群众都涌向书屋查资料、学技术、练棋艺,人们还通过书屋的影像资料学习舞蹈、秧歌,并自发组建了秧歌队、舞蹈队,这些农家书屋不仅仅是单纯意义的图书室,更成为引领农村文化纵深发展的风帆。

3.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需要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我们应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

具体可以采用市级财政投入一点、区乡财政投入一点、社会赞助筹集一点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

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如江西赣州于都县,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契机,积极开展电影“认领”活动农民可以花很少钱就能享受更丰富的文化服务。

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街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形成农村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乡村政府要积极组织、扶持和引导当地特色文化活动开展,或者把当地一些自发的、分散的文化活动统一组织起来,系统化常态化,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形成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特色文化体系

二、农村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注重挖掘当地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是当地人民的独特精神生活方式,是反映一个地方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品牌,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影响力。

建设特色文化体系的过程中,要实施区域特色文化品牌战略。

1.农村传统文化、乡土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根基。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要根据农村基层文化村的自然、历史、人文和地理实际,塑造独具特色文化村形成“一村一品”或者“多村一品”,提升文化品味。

江西赣州会昌县依托本地丰富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产业文化等,在农村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文化,该县涌现出生态休闲、红色旅游、能工巧匠、环保节能、客家风俗、现代农业等各种类型的主题文化新村100多个;江苏省金坛市谢桥村的锡剧演唱、柚山村的威风锣鼓、唐王村的故事擂台、巨村的火龙表演等各具特色――每个地方的文化特色都是它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是民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有机统一,更是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品牌。

2.找准抓手。

首先需要发掘、保护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资源,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比如能够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地方风貌、民族风情、生活习俗,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成片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设施;具有较高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名人故居、生活旧址;表演、工艺或其他性质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曾对当地及周边地区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旧址;水利工程、防灾工程、环境保护工程、军事要地、港口码头和重大公共设施工程;具有一定规模的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效益较好的现代生态农业景观等。

例如江西信丰县嘉定镇十里村本是个普通村庄,以前人们就没怎么发现自己村里的“特色”。

开展特色文化建设活动中,他们认真盘算村里的“家底”,很快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村里在外教书的教师达50多人,其中多人担任校长职务,分明是个“教师村”。

利用这个优势,该村于2009年4月起亮出“励志”招牌,创建励志教育基地,设立励志基金,还开发了一片励志林,让学生参与到义务植树的队伍中,激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奋发图强、立志成材。

3.坚持体现时代性和富于创造性的全新发展理念。

建设特色文化村不仅仅是对民俗文化、人文古迹的挖掘和整合,也是以这种挖掘、整合为基础,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为切入点,提倡“一村一品”,结合现代文化元素,摒弃说教味十足的做法,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注入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文明村的质量和层次,使之服从、服务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可以说,特色文化村是文明村的生动表现形式,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平台。

例如近年来河北廊坊的第什里村很多农户开始风筝制作,风筝销往全国各地,风筝制作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风筝产业形成风筝文化,可以以举办风筝节、风筝放飞竞赛、风筝绘画比赛等形式体现自己的乡村特色,将风筝制作和风筝文化相结合,将风筝产业做大的同时提高社会认知度,从而浓厚小乡村的文化和艺术氛围。

4.在现有条件下整合文化资源,树立大文化的观念。

如整合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可以尝试将村级文化活动室与文化中心户有机结合,既可解决村文化活动室无人管,又可解决文化中心户设施设备不全的问题。

要鼓励和支持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既出资“修桥铺路”也“资助文体”,使广大农民既能“白天握锄头”,又能“晚上舞笔头”。

5.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合理保护和适度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做到发掘和保护并重。

防止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贪大求洋,过分占用耕地,开展活动盲目攀比,增加了人财物支出,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还要防止一些地方封建、腐朽文化复兴,防止出现“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

三、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文化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在农村精英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如何引进、培育、稳定一支新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十分紧迫。

一是在农村文化人才编制安排和选拔使用上,要出台鼓励政策,改革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想方设法留住现有文化人才,解决他们的待遇、晋升、交流和社会保障问题,让他们“干有所盼”。

二是要注重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爱文化、懂文化、会经营、善创作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提升“文化人”的文化素质,构筑文化人才高地。

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注重引进和使用人才,奖励拔尖人才。

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将现有的自发的、分散的业余爱好者队伍进行整合,系统的组织各种文化活动队伍。

同时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大学生村官、民间老艺人等村级文化辅导员的作用,以民间文艺为土壤,实施“种文化”工程。

四、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中办发[2005]27号文规定,“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关键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行政考核制度,农民文化权益才可能得到制度保障。

五、广泛开展各类农村创评活动   要结合农村群众思想实际、外在表现情况,组织开展系列创评活动,有力地推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

可以在各乡镇、村街开展特色节目、特色家庭、特色村组”评选活动,对群众公认投选出来的先进典型颁发证书和奖金。

同时,按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要求,以评创各具特色的“星、户、村”等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创评活动,“星级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等。

河北定州市组织开展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名人系列评选活动,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搞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作。

近年来选出文化名镇6个、名村26个、名人80位,市财政拿出26.9万元进行表彰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争创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六、加强特色文化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抓好特色文化载体,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要抓好特色文化载体,传播先进文化,同时也要在特色文化建设一批传播先进文化的宣传文化阵地,如文化长廊、阅报栏、信息栏、文化广场等;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包括办好各种宣传栏,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宣讲,结合各村的特点,组织内容健康、格调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活动,如各类球赛、民间艺术汇演等,把宣传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先进文化进村进户、入眼入耳入心;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利用乡镇墟场集日,在公众集聚场所组织开展先进事迹宣讲和先进典型佩戴鲜花、绶带踩街游行活动,使群众受到教育。

另外还可以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进村入脑”宣传教育培训,结合各乡镇产业特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开展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等。

总之,加强农村特色文化体系建设需要政府重视、政策扶植,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特色文化体系建设的新路子,开展一系列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在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用文化铸造村庄的脊梁,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