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不同剂量丝裂霉素治疗腺性膀胱炎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2004年6月~2006年9月之间在温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腺性膀胱患者20位。患者年龄分布于36~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0±10.38)岁;病程0.6~1.5 年,平均(1.13±0.35)年。纳入标准:反复尿频尿急,经正规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无效后,接受膀胱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检查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者。排除标准:排除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后证实为慢性膀胱炎或者移行上皮癌者。根据患者确诊为腺性膀胱炎的先后时间顺序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B组各10例。所有患者均行尿常规和尿细菌培养检查。两组一般情况比较见表1。A组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以及病理类型方面的数据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20例患者均在腰麻加硬脊膜外腔麻醉下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气化电切术,采用英国Gyrus等离子双极气化切割系统。控制切割输出功率140~160W,电凝功率60~80W,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灌洗液,逐刀有序地切除病变组织。切除的范围包括病变部位及其周围1cm正常膀胱壁的黏膜黏膜下层,严重的患者可深达浅肌层。术后当天立即开始用丝裂霉素膀胱灌注化疗。丝裂霉素膀胱灌注方案分为两组:A组为大剂量组,20mg丝裂霉素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B组为小剂量组,10mg丝裂霉素加入5%葡萄糖40ml,每周1次,12次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膀胱镜(术后第6、12周)。

1.3疗效判断根据如下标准:①症状完全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膀胱镜复查黏膜正常,随机活检报 告正常者为治愈;②症状基本消失,但偶有间歇性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偶有血尿,膀胱镜复查黏膜正常或尚有散在片状小病灶者为好转;③症状无改善或改善后症状又复发,膀胱镜复查或活检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as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A组与B两组组间各项数据两两比较采用χ 2 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研究20例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腺性膀胱炎。均获得随访,其中19名患者随访12周,患者尿常规基本正常,血象无异常改变,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仅一名患者因为膀胱刺激症状,退出本研究,只随访了4周,统计时设定为无效。

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不同剂量丝裂霉素灌注治疗的疗效见表2。

腺性膀胱炎病因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病理过程和临床特点,治疗上较为棘手。本次研究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不同剂量丝裂霉素灌注治疗的方法治疗腺性膀胱炎共20例,现报道如下。由表2可见,A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以及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不太清楚,其发病率为0.1%~1.9% [1] ,目前认为在结石、感染、梗阻、泌尿系置管、肿瘤等因素的慢性刺激下,膀胱黏膜上皮的基底细胞呈灶性增生形成细胞巢,并向固有层生长称为Brunn细胞巢,巢中心部退化形成囊腔,为囊性膀胱炎 [2] ,最后腔内柱状上皮形成,即为腺性膀胱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间隙性肉眼或镜下血尿,以及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3] ,但是缺乏缺乏特异性。B超和CT检查可发现膀胱有占位性病变,亦不具有特征性。其症状较为顽固,抗感染和解痉治疗通常无明显或者持续的效果,确诊有赖于膀胱镜检查和活检,本次研究的膀胱镜及病理活检发现其膀胱黏膜水肿,并可见大小不等的腺腔,腺上皮乳头突入腔内。可分为以下3种:①乳头状瘤型:共5例(A组3例、B组2例),特点是肿瘤基底宽或者无蒂,黏膜呈簇样改变,冠部透明,无血管长入;②滤泡样水肿型:4例(A组2例、B组3例),滤泡末端透明、质脆,黏膜充血、水肿,呈滤泡样改变。③炎症增厚型:11例(A组5例、B组5例),其中2例伴有增生活跃(A组l例、B组1例),为不典型增生。

本次研究采用膀胱镜以及病理活检作为吸纳患者进入本研究的统一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被排除出本研究,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20例患者分为A、B两组,他们的一般资料如年龄范围,性别比例,病理类型等均较为接近,避免了大的系统误差,通过分析A、B两组各种构成之间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提示A、B两组之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所有患者治疗均采用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不同剂量丝裂霉素灌注膀胱灌注的方法和间隔时间一致,随访的时间均为第6、12周,所不同的是两组采用了不同的剂量。复查的项目均采用膀胱镜和病理活检,与术前的检查方法保持了一致,使得疗效的评价更具有可比性并且客观。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