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拼音 面对的是同一场雨

报人评报”今天和大家见面了。

承蒙《新闻与写作》郭洪新主编及各位同仁的信任和抬爱,我暂做该栏的主持人。

顾名思义,“报人评报”就是由正在办报者或曾经办报者对当今各报品头论足,将涉及消息、通讯、评论、标题、图片、版式、专副刊作品等各种题材,包括采访、写作、编辑、策划、摄影等诸多方面,采取对比、分析、综合、统计等方法,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既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又具有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以供报业同仁尤其是年轻记者编辑们参考。

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了您的支持和帮助,“报人评报”才可能生机盎然,繁花似锦。

诚恳欢迎您的来稿,更希望得到您的批评和建议。

来稿请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也可与以下电子信箱联系:ltz1001@vip.省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今年4月20日晨,北京突洒甘霖,遍布城乡,连续24小时未停歇,成为北京近5年来最大的一场雨,又是北京自1965年以来同期最大的一场雨,形成可用水1.43亿立方米,使全市新增蓄水225万余立方米,仅集雨工程就留下雨水50万立方米。

天降好雨,也送来了太多太多的好新闻

京城各报几乎都作了报道。

新闻源来自上苍,各媒体机遇均等,大雨给我们的编辑、记者送来了相同的新闻素材,但是各报对此作出的不同反映和处理,则明显分出高下:北京晚报迅速作出反映,于4月21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场春雨连降24小时》的标题新闻,并配发春雨润“鸟巢”的新闻照片,还在副题中标出四个新闻点:这是北京5年来最大的一场,郊区降水量达到暴雨水平,自然降水与人工催化联合,今晚还有小雨、明天天气温低。

同时在第三版头条位置刊发《京城降五年来最大春雨》的消息,对此雨产生的原因、降水规模、分布情况等作了详尽报道;在第14版头条位置刊发《谷雨迎春雨,滋润大地》的消息,从“谷雨要雨”的农谚破题,从普及科技知识和对百姓生活影响的角度做了进一步介绍。

22日北京晚报又作了连续报道,在头版作标题导读的同时,在第2版为这场雨精心刊发了一组报道:主题是《密云水库喝了140万立方米水》,副题是《全市集雨工程蓄下50万立方米》,右上是《阴雨天菜价反弹》,右下是《潭柘寺重现30年前飞瀑奇观》,所占版面并不多,但信息量大,可以满足多方面读者的不同要求,而且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具有晚报特色。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晚报两日关于这场春雨的报道,都采取了整体协调,首尾呼应的布局,即在头版作标题导读,并分别标明(详见第3、14版)和(详见第2版),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也显示出编辑部整体策划和统筹安排的匠心。

同在22日,北京的一家日报在头版报眼发了一条题为《全市集雨工程留下雨水50万立方米》的消息,在第8版头条位置又发了一条题为《一场春雨降下常年三个月的雨量》的消息,两者新闻角度不同,具体生动,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重复,而且同刊一报,却看不到两者之间有精心设计的照应,给人一种无序的交叉感,据了解,此情形的出现与“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有关。

京城谷雨降雨,京郊日报对此也很重视,分别于4月21日和23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利农中到大雨昨应“谷雨”景》和《5年来最大春雨昨晨作别京城》两条消息

第一条消息发得及时,而且内容充实,如能将总降雨量之类的主要新闻要素在题中标出会更好些;至于第二条消息只是告诉读者这场雨于昨天早晨停了,没有抓住这条新闻的要点,也忽略了新闻标题的时效性。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然而,如非巧妇,即使有了充足的米和菜,也未必能做出丰盛的佳肴美食。

新闻面前人人平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这就要看我们对新闻资源进行认知、整合和解读的功力和技巧了。

本期主持人简介   刘霆昭,资深报人,高级记者。

1970年开始参加新闻工作,历任北京日报工交部副主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兼新闻部主任、《四通八达》专刊主编、《北京电视》杂志常务副总编辑、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上海记者站站长、北京经济报社社长、北京现代商报社社长、同心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

现任京报集团和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经济报刊协会副会长,中国出版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