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手术中医源性脾损伤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关键词】 消化道手术手术中并发症;脾损伤

[关键词] 消化道手术手术中并发症;脾损伤

消化道手术导致的医源性损伤临床上并非少见,严重时甚至行无辜的脾切除。如何避免医源性损伤的问题应引起临床外科医生的高度重视。本文复习近年来国内有关文献,就医源性损伤的原因、处理和预防作一综述。

1 消化道手术医源性损伤的发生率。

回顾2000年以来国内有关文献针对消化道手术医源性损伤发生情况的报道,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外科医生有较大的区别。张轶斌[1]报道,因手术发生的脾损伤占同期脾损伤的21%,而许其威等[2]报道仅为16%。在各种原因所致的医源性损伤中,张彪等[3]报道26例,发生在结肠手术占31%(8/26),胃手术占27%(7/26),胰腺手术占15%(4/26);李留峥等[4]报道28例,发生在胃十二指肠手术占64%(18/28),胆道手术11%(3/28),肝脏手术11%(3/28)、结肠、直肠手术7%(2/28)。这些统计数字足以令外科医师对医源性损伤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2 消化道手术医源性损伤的常见原因。

2.1 胃手术 文献显示胃手术中误伤脾脏消化道手术中发生医源性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胃手术过程中,尤其是近胃底部肿瘤切除或全胃切除中,为求得胃大弯及胃底部的充分暴露游离,过度盲目地牵拉脾胃韧带,导致脾脏上、下极包膜撕脱。在脾下极前方和脾门间与胃之间的大网膜有条索状增厚部分,称之为脾网膜束带,当向右向下或向前牵拉胃或网膜时,张力集中于此,即使不大的外力牵拉即可导致脾下极或脾门撕裂[5]。

2.2 结肠、直肠手术结肠、直肠手术,尤其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未松解结肠脾曲,为使结肠末端能够达到无张力肠吻合或为了在无张力情况下建立原位人工肛门,过度牵拉使脾结肠韧带处于强张力状态,引起该韧带脾下极附近的包膜撕脱[6]。

2.3 胰体尾部肿瘤手术 在行胰体尾部肿瘤手术时,由于缺乏对脾脏血管走行、分支以及双重循环通路的认知,为求得根治而片面扩大切除范围,导致脾一并切除。术中为清楚暴露而过分牵拉胰尾和脾门,亦可导致脾静脉撕裂出血[7]。

2.4 麻醉与切口 由于麻醉效果不佳,切口选择不理想,为求得术野的良好暴露,术中暴力牵拉,不适当使用挂钩,或脾脏后部未用纱垫作保护而造成脾脏损伤。阎军[8]报道14例脾损伤均系拉钩误伤所致,实为教训深刻。

2.5 其他因素 如病理性脾或老年脾脏,质地改变或脆性增加;上腹部手术致腹腔内有严重粘连时;过度肥胖,胸廓、脊柱畸形等特殊体型患者致脾胃韧带位置改变等,均可以增加术中脾损伤的几率。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