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80例新生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认为血管选择、穿刺方法、送管方法封管方法、取血、置管期护理是保证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有减少新生儿静脉穿刺次数,延长静脉穿刺的间隔时间的作用,从而使静脉输液方便,患儿减少痛苦,为临床随时用药提供了便利。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穿刺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71—01   头皮静脉输液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及摄入营养的重要途径,新生儿患者做为特殊的患病群体,在生理、解剖方面有其特殊性,对静脉留置针(套管针)的应用要求也就与成人患者有所不同,现将我科对套管针的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2年11月至2003年6月对本科收治的80例行头皮静脉留置输液新生儿进行了观察,其中男48例,女32例,日龄1 d~28 d。

2穿刺方法   2.1材料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24G封闭式套管针,无菌透明输液贴,5 ml注射器。

2.2血管选择:选择触诊柔软而富有弹性并且走行较直的静脉

避免选择穿刺点上方有静脉瓣的静脉,如头部的颞浅静脉、额上静脉、耳后静脉

2.3穿刺方法及送管方法穿刺由两名护士共同完成,穿刺前应将穿刺周围毛发用安全刀片刮干净,有利于输液贴固定套管针;用75%的酒精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范围8 cm×8 cm待干;左手食指和拇指持针翼,以15°~30°从血管上进针,速度应较慢,直刺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沿血管方向再进针约2 mm,以保证外套管全部进入血管内;以左手固定外套管,右手退出针芯约2 mm;助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保持其平整,穿刺者固定针芯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左手拇指和食指持外套管上方左右两侧沿针芯轻轻将外套管推入,避免因右手固定针芯角度过低,左手食指贴皮肤送管,增加了送管的阻力;退出针芯,以无菌透明输液贴固定。

3封管方法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头皮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嫩,管腔窄,血管外观小于套管针,留置过程中针尖软管部分紧贴血管内壁,我科用12.5 u/ml的肝素盐水溶液3 ml,封管时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效果满意,无一例堵管现象发生,由于肝素帽橡胶密度极强,以往所用的先进针梗2/3推注3 ml肝素溶液再边推注边退针的方法,在退针时容易将封管针头一下退出套管针外,达不到正压封管目的,易造成堵管[1],用此种方法封管后,根据我们临床经验,即使是少数患儿套管针延长管内有回血,不必惊慌,因管内的血液是经过肝素化的,第2天接上液体后输液仍通畅,不会发生堵管现象,在某些生理特点及病理状况下,患儿免疫力低下,各种凝血因子尤以凝血酶原生理性下降明显,反应性低下,调节功能差,患儿易出现反应低下、缺氧、休克、酸中毒、严重的呼吸及循环衰竭,使血液粘稠呈高凝状态时,微循环发生明显改变,使用肝素封管可吸附内皮表面负电荷,维护良好的血循环。

4自套管针内取血标本   4.1输液前取血:常规以套管穿刺固定后将5 ml注射器针头插入肝素帽,取血至所需量后,将输液装置与套管针连接,即可输液

4.2输液中取血:停止输液1 min后,消毒肝素帽,接上5 ml注射器取含药液的血液1 ml弃去,更换5 ml注射器取血,至所需量后继续输液

5置管期间的护理   置管期间最常见的局部输液并发症有静脉炎,出现静脉炎的血管会发生瘢痕化,周围变红;血管本身变硬[2];液体外渗和堵管;为预防这三种情况发生,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5.1严格无菌技术操作:消毒范围要大于输液贴,待干后穿刺套管脱出部分不要再送回血管,当局部皮肤多汗或洗头后,敷料与皮肤间有气泡时应取下原有输液贴用碘伏消毒穿刺周围皮肤后更换新的无菌透明输液贴。

5.2减少机械刺激: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尽量一针穿刺成功。

5.3减少化学刺激:消毒时酒精不宜过多,以免通过皮肤血管间的窦道进入血管, 使穿刺点周围皮肤发红,输入浓度过大或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

5.4穿刺注意事项:因新生儿皮肤、皮下组织及血管娇嫩,套管针的针尖锋利,外套管比针芯短约2 mm,所以穿刺时避免进针角度过大,速度宜慢,以防刺破血管后壁,造成液体外渗,置管期间尽量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因过度活动而导致套管脱出血管外。

5.5置管留置时间5 d为宜:静脉套管针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可随血管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小,新生儿病情多变,输液用药剂量小,组数多,血管显露差,穿刺难度大,利用套管针有间断给药提高血药浓度、缩短病程的优势,为抢救危重患儿赢得时间,套管针的优越性在新生儿身上显露无遗。

参考文献   [1]张家荣.新生儿头皮静脉留置封管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438—439   [2]李嘉献.血管炎[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2:170—17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