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理想缺失的理想主义者]什么是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但愿“被文学搞的人”的悲剧不要经常上演;如磨士长般被环境和生活磨得“悲喜剧”演个没完还没个善终的个案,也越来越少吧!虽然在功利日重和分工日细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正在热闹地抢着登台,但有―个这样的理想,也总比只去追逐最实际的目标强些,不是吗?      《我这把生锈大刀》是陈肖人于今年3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新作,讲述了作者一位叫磨土长的老同学60余年真实人生的故事。

从大鸣大放时候的一张漫画大字报讲起,先回忆苦难的童年,再到学成从医、1963年的“回乡运动”、当“宾州客”、上中越前线,之后搞种植、下海经商、建宗堂,最后在宗堂落成的那个晚上点大炮被炸死。

其间穿插叙述了众多广西的民风民俗,如对山歌、过炮龙节,甚至最原始的民间生存技能,如钓老鼠、用细线追寻野蜂老巢等。

以一种极忠实的态度,对人物生活进行了力求尽量真实、客观的描写,各种鲜活的民间体验令全书有珠玉满盘的感觉。

在讲述主人公60余年人生历程的同时,也把最近60余年的当代历史折射了出来。

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自喻“生锈大刀”的主人公磨士长

他富有传奇色彩,又是一个理想缺失理想主义者。

磨土长是一个绝对要求自己“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人,他人生的几乎每一个决定也都是“基于其个人的价值观念做出”的,还能身体力行地去寻找自己人生最大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他似乎对事物的意义并不太感兴趣,具体的表现就是他的“目标”很多,也基本都实现了,“理想”却不知道是什么9至少我在书中还看不到这个人物理想到底是什么。

书中第148页有一段我认为是对这个人物刻画的点睛之笔:“为了生活,为了做我想做的事,几十年来,我这把生锈大刀,磨了又锈,锈了又磨,磨磨锈锈,锈锈磨磨。

没有怎么闪闪发光、熠熠生辉是事实,有时还蹦口卷刃,但只要没有弄进破烂摊里,把它再淬火、再磨,就能砍柴、劈木,就能删荆、破竹,直至那点钢消磨殆尽。

”确实磨士长就是那么一个在生活中“身经百难”仍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猛人”,其充沛旺盛的生命力,也就是“那点钢”,―直保持到肉体横遭意外前的一分钟还在鲜活跳动。

但终其一生,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或者可歌可泣之类的事迹。

不过是个因敢拼敢闯而有点传奇的平常人而已。

香港艺人周星驰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如果―个人没有理想,同一条咸鱼有什么分别?”在磨士长最血气方刚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似乎是不缺“理想”的,书中的磨士长却超乎常人地实在和实干,他始终“真实地面对自己”,有激情却不空想,所有目标都是为了具体的生活能够更美好。

书中与理想主义最沾边的两个例子一是贴了漫画大字报,二是上了中越前线,但两个事例更多的是基于主人公做人的良知和血性,并没有上升到为时代、为社会的“理想”高度。

在文本中按图索骥,磨士长的价值观念基本是由中国传统美德中做人要吃苦耐劳、重伦理道德以及恪守良知、爱国爱家等方面组成的,再加上性格中想出人头地过上富足日子的“目标”,才造就了这个人物如此这般的整个人生

这样的一个人物,因为有对美好生活,哪怕只是美好的具体生活的执著追求,也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

但因其对美好生活的描画过于停留在具体的物质层面,而缺少对自我精神状态的关注和对世间事物意义的追问,才让他忙忙碌碌了一生,留下不少传奇经历,却难以令亲朋之外的其他人为之感佩和动容。

小说没有太多的笔墨直接告诉我们磨士长这个如此鲜活的生命为什么会只有目标而没有理想

忽然想起吴宓在对文学人生的讲述中说过的一些话:“在人生中……重要的不是行为,也不是结果,而是如此行为的男女的精神和态度。

…‘在艺术与文学中,重要的不是题材,而是处理。

”要注重作品所表现的“作家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观念,而非他对特定人、事的判断。

”吴宓所言是想把文学人生贯通起来,把文学研究也变成人生探索的一种方式。

所表达的是一种很古典的人文信念,这种信念是东西方古典人文传统所共有的,更关注的正是人精神的不断完善。

但愿“被文学搞的人”的悲剧不要经常上演;如磨士长般被环境和生活磨得“悲喜剧”演个没完还没个善终的个案,也越来越少吧!虽然在功利日重和分工日细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也许每天都正在热闹地抢着登台,但有一个这样的理想,也总比只去追逐最实际的目标强些,不是吗?。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