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作者:许正学李福林张淑琴 肖増民 邬生辉。

摘要介绍通化市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倒伏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玉米倒伏的几种方法和倒伏后的处理措施,以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类型;防止措施;吉林通化      通化市是吉林省玉米的重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特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肥水供给失调,光合产物运输不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10%,中度减少20%~3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个别品种会因倒伏造成绝收。玉米发生倒伏后还造成田间常规管理的复杂化,给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造成不便。   1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高大、茎秆细弱、韧性不足,容易引起倒伏。目前当地农民盲目追求玉米产量,越区种植严重。有的品种不适合通化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品种本身根系不发达,株高较高熟期较晚,茎秆嫩脆,茎基部节间长而细,抗倒能力差造成玉米倒伏。   1.2种植密度不合理   高密度玉米品种郑单958及美国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产生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心理,玉米机播后少间苗或不间苗,造成玉米田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可达9万株/hm2以上,造成秸秆细弱,节间拉长,穗位增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危机,遇大风大雨,造成倒伏。   1.3肥水管理不科学   农民为了省工省时,普遍喜欢使用一次性复合肥料,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或玉米苗期及拔节期大水大肥、重氮轻磷,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钾肥缺乏。使基部2~3节间过度伸长,植株穗位增高,给后期倒伏造成潜在威胁。而钾肥的缺乏直接导致玉米苗弱、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盲目浇水也是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浇后遇雨极易倒伏。   1.4化控过晚   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药物品种不合适或药量不准及喷施时间没掌握好,使药剂没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株高不明显,极易发生倒伏。   1.5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苗期对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粘虫等防治不及时,抽雄后玉米螟危害严重,茎秆虫蛀率高;后期病害严重,特别是茎腐病、纹枯病危害,造成倒伏。   1.6气候原因   通化市玉米倒伏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倒伏的现象较重。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 m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当地土壤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涝地玉米较旱地玉米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的类型   2.1根倒   由于玉米根系发育未完成或生长发育不良,横向和纵向生长不足,在大雨或过度浇灌后,随着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松软,根系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发生倒伏。一般发生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这时玉米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2.2茎倒   由于玉米植株过高,茎秆过于细长,使基部机械组织强度差,无法支撑植株的整体重量,在遇大风大雨时造成倒伏。如拔节期水肥过猛过足,玉米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秆倒伏。一般发生玉米生长的中后期。   2.3茎折   一般发生玉米拔节后至抽雄前。由于茎秆组织还较为幼嫩或由于玉米螟为害茎秆被蛀空,遇风或大雨后发生茎秆折断。此外,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或间苗不充分,引起株间拥挤,节间细长,组织疏松,也会造成茎折。   3玉米倒伏防止措施   3.1选用抗倒品种   玉米品种是否容易发生倒伏,主要与该品种植株特性有关。一般来讲,植株较高、穗位较高、茎秆纤细、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发生倒伏的几率比较大。植株较高,特别是穗位较高的品种重心不稳,茎秆纤细的品种容易发生茎折,根系发育不良的品种则容易发生根倒。因此,因地制宜选好品种防止玉米倒伏的关键。通化市农科院立足于当地,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6年选育出高产优质强抗倒伏玉米品种通育99,在几年推广种植中,其茎秆粗壮,植株较矮,株高为260 cm,穗位为100 cm,在其他品种倒伏几乎绝收的情况下仍获得丰收,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目前其种植面积占通化市玉米面积的60%以上。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