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个好干部吗] 辛弃疾词集哪个版本好

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已成为我们一贯的思维模式了。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既爱国,词写得又好,人们爱他便是自然的事。

但是,不能因为爱,辛弃疾的一切便都是好的,甚至把不好的也说成是好的,并大加赞赏,这种失去是非标准的做法,危害极大。

比如在一篇谈辛弃疾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两千五百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

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二十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

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

”关于辛弃疾的这段历史在《宋史》中是有记载的,在一些有关辛弃疾的文章中,也常常被引用。

评价一件事的是与非,关键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上。

站在辛弃疾立场上,其所为当然是为国家,国难当头,每个人都应该做出牺牲才是。

而且,这件事也确实展示了辛弃疾的执政能力,不仅果断、有魄力,而且有开拓精神,是一个好干部。

但是,如果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当时还没有兵临城下,尚未迫在眉睫,所以,完全可以等到雨季过后再烧瓦建兵营。

但是,作为父母官,辛弃疾并没有去想想老百姓该如何度过雨季,而只是想我怎样把兵营建起来,只要我能实现报国的壮志,那么老百姓的困难以及死活都无关紧要。

这叫什么“干练作风”?这种作风只能叫瞎折腾,只能叫扰民、殃民,只能叫以革命的名义、爱国的名义危害老百姓的利益。

试想,大雨绵绵数月,长沙几万军民,家家从屋上揭下二十片瓦,房顶漏雨,不得安生。

如果富人家中,房屋几十间,漏雨一间倒也罢了,若是普通百姓,老少几辈拥挤一室,房子漏雨,食不果腹,这日子还怎么过?   表面上看,好像是辛弃疾付现银,给了钱,是公平交易。

可是这种买卖如同灾荒之年强买人家救命粮草一样,你活了,人家死了,很难说这样的买卖是公平的。

能想象得出,辛弃疾的政策一出台,老百姓是不会热烈拥护的,肯定要进行抵制,肯定会怨声载道。

但是,大权在握的辛弃疾一定会动用警力,强行拆瓦,对那些敢于暴力抗法者,一定会严惩不贷。

于是,大雨之中的人们敢怒而不敢言,含着眼泪,乖乖地上屋揭瓦,交差了事。

这倒让我想起前些年我们的一些学校,明知小学生家里并不生产砖头,却让小学生每人捐砖十块的事。

尽管小学生们没有回家拆房子,一些建筑工地却损失颇多了。

那些学校的领导者们在欣赏自己“干练作风”的时候,不知听没听到学生和家长们的载道怨声?   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尊者讳”,不过是知道他的缺点毛病却给他隐藏起来罢了。

这种“讳”,至少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在辛弃疾的问题上,已经不是为尊者“讳”了,而是把错误当成政绩来大肆宣扬,结果黑白混淆,是非颠倒。

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如果我们的历史学家,我们的领导干部们,连最基本的价值观念都发生错位的话,我们还能对他们抱什么希望和信心呢?   也许我对腐败太过于敏感了,我总想从每一个在上者的身上找到腐败的蛛丝马迹。

辛弃疾也是这样。

《宋史》中,辛弃疾曾多次遭到陷害,罪名几乎都是腐败,我不敢相信。

但是有一次,朱熹来到辛弃疾的一个庄园,感慨地说,这是他一生中看到的最豪华的庄园。

朱熹这样的大人物,应该是见多识广,他的感慨,不会是空穴来风吧。

这是题外话。

【选自王重旭著《历史如此这般》中央编译出版    社版】   插图/表里不一/伊萨克(英国)。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