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

作者:胡轶,丁寅,孙磊,李菲菲,纪麟彦,刘燕。

【摘要】 目的: 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切牙,观察此方法压低牙齿牙周组织的改建情况,为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正畸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 方法: 实验犬6只,在两侧上颌第二切牙与第三切牙颊侧牙槽中隔各植入一枚微型种植体,上颌6颗切牙通过个别带环焊接托槽与片段弓丝连扎,用镍钛拉簧每侧施加120 g力. 分别于加力后0, 1, 3, 7, 14和30 d处死实验犬,取切牙及其牙周组织进行X光片检查,以及标本处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 结果: 切牙根尖区与牙槽嵴顶牙周组织改建最为活跃,主要表现为骨质吸收;此外切牙唇腭侧牙周组织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建活动. 结论: 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切牙时,切牙除了实现垂直向的压低移动以外,同时还发生了冠唇向根舌向的转动,这对于该方法的正畸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若压低牙齿力值过大, 会导致牙根尖吸收,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重点注意力值大小的选择,并应尽可能使用持续性的力量压低牙齿.

【关键词】 正畸支抗;牙种植体切牙压低

0引言。

种植体自1990年以来已作为一种新的支抗手段开始应用于临床,极大地方便了正畸医师和患者. 目前,对于唇牙槽关系失调所致的露龈笑或深覆牙合,在临床中常应用种植体支抗实现牙齿压低移动. Kanomi[1—2]应用直径1.2 mm,长6 mm的钛合金微型种植体,植入上下颌切牙根尖区的牙槽骨内提供垂直支抗,有效地解决了深覆牙合和龈笑的问题. 寻春雷等[3]在临床中应用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压低前牙,改善深覆牙合和露龈笑. 但是,关于此方法压低牙齿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实验研究国内外文献鲜见报道. 我们以犬为实验对象,应用种植体支抗压低切牙观察牙周组织的改建情况,并分析牙齿的移动方式,从而为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正畸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微螺钉型正畸支抗种植体,直径1.5 mm,长度10 mm(中邦公司);正畸用镍钛拉簧(3M公司). 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6只,犬龄相近,体质量12~15 kg,口腔环境及牙列形态相似,试验前圈养1 wk,注射狂犬疫苗,培养软食习惯.

1.2方法。

1.2.1矫治器制作犬肌注846合剂(0.1 mg/kg)全身麻醉,对上颌6颗切牙进行实验牙预备,取工作模,在工作模上制作个别带环并焊接托槽,弯制前牙区片段弓(0.5 mm不锈钢圆丝).

1.2.2支抗种植体植入局部消毒后定点,在上颌左右两侧第二切牙与第三切牙颊侧牙槽中隔附着龈与粘膜交界处,使用先导钻(中邦公司)保持与骨面垂直方向制备钉道,再用螺刀顺着钉道方向缓慢轻力地旋入微螺钉型正畸支抗种植体(中邦公司).

1.2.3矫治器安置24 h后再次麻醉动物,用玻璃离子粘固材料(日本松风)在左右两侧第三切牙与尖牙上黏结个别带环(分别焊接托槽和舌侧钮),片段弓丝两端分别结扎固定在两侧第三切牙的托槽上,并使弓丝嵌入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牙冠唇面预备好的槽沟内,用光固化树脂材料(3M公司)将弓丝与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粘固为一体. 另外,牙齿压低过程中为了控制转矩,防止发生牙冠唇向倾斜,分别将两侧第三切牙与尖牙用0.25 mm结扎丝连扎. 使用镍钛拉簧(3M公司)加力拉簧一端结扎固定于微型支抗种植体上,另一端结扎在第二切牙与第三切牙之间的弓丝上,两侧各施加120 g力[4]压低六颗上颌切牙(图1).

A:片断弓丝结扎于两侧第三切牙托槽上,光固化树脂将弓丝与第一切牙和第二切牙粘固为一体,镍钛拉簧加力;B:第三切牙与尖牙用0.25 mm结扎丝连扎.

图1矫治器安置。

1.2.4取材及标本制备分别于加力后0, 1, 3, 7, 14和30 d处死动物. 方法:全身麻醉,显露两侧颈总动脉,插管,灌注40 g/L中性缓冲多聚甲醛内固定,取切牙及其周围牙槽骨组织. 先进行X线片检查;再经外固定、Krinstensen脱钙液脱钙、序列脱水、石蜡包埋,然后沿牙长轴矢状向和冠状向切片,进行HE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

2结果。

2.1动物一般情况实验动物全部存活,术后咀嚼功能仅轻微障碍,进食软食;种植体周围无创面感染,整个实验过程未发现微型种植体及矫治器松动或脱落现象;与其他牙齿移动方式比较,牙齿压低移动不易导致牙齿松动,本实验根据临床常用松动度标准划分,实验牙松动度均小于I°.

2.2X线片表现加力7 d组牙周膜腔增宽,硬板模糊不清,根尖骨质阻射明显下降,牙根尖略变圆钝,牙槽嵴顶骨缘模糊不清(图2).

图2 加力7 d组X线片表现。

2.3牙周组织形态学观察切牙根尖区与牙槽嵴顶牙周组织改建最为活跃. 加力0 d组,根尖区与牙槽嵴顶部骨缘光滑,未见破骨细胞;加力1 d组,根尖区牙周韧带局部发生玻璃样变,但骨吸收不明显;加力3 d组,根尖区牙周膜腔略有增宽,血管分布增多,牙槽骨表面凹凸不平,牙颈部嵴上纤维紧张且增粗,牙槽嵴顶出现轻微骨质吸收;加力7 d组,根尖区与牙槽嵴顶部牙槽骨表面均形成大量破骨陷窝,高倍镜下可见多数破骨细胞,骨吸收活跃,同时部分切片观察到有牙根吸收表现,牙根尖出现破牙骨质陷窝(图3A,B);加力14 d组,牙槽骨进入修复期,破骨陷窝处可见新骨沉积,成骨细胞呈镶边样排列在新生骨表面;加力30 d组,新生骨呈岛状分布,牙根尖部可见新生牙骨质形成.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