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胃肠炎伴良性惊厥_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18例

中图分类号:R3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33—02          轻度胃肠炎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由日本学者Moroka于1982年首次提出,我国近年陆续也有报道。

本科自2005年9月―2008年12月共收治18例BICE,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6~28月龄,平均16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BICE的诊断标准[1],秋冬季发病13例,发病3d内发生惊厥者15例,患儿惊厥前均有轻度胃肠炎临床惊厥表现均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历时数十秒至5min,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惊厥发作时均无发热,既往体健,无热性惊厥及癫痫家族病史。

1.2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入院检查大便轮状病毒(+)12例,镜检白细胞1~3/HP2例,大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血电解质、血糖均正常,头颅CT/MRI正常或基本正常,6例同意腰穿脑脊液检查均正常,脑电图2例提示中央区小尖波,其余脑电图均正常,无癫痫样放电。

入院后均予抗病毒、补充水电解质、止泻等对症治疗,住院期间发生惊厥者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止惊,惊厥停止后未再给予抗惊厥药物。

2结果    18例住院治疗5~7d均痊愈出院,无明显后遗症,出院后未予抗癫痫治疗。

随访中尚未发现有惊厥发病例,所有患儿神经运动发育和生长发育正常

3讨论    近年来BICE逐渐受到重视,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季节一致,多见于既往体健的婴幼儿,1—2岁最多见。

惊厥多发生于病程早期1—5d内,尤其是在病程的前3d,本组占83.3%。

BIC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认为与热性惊厥存在一定共性,与小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细胞结构简单、皮层分化不全、神经元树突发育不完善,髓鞘尚未完全形成,脑化学成分及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惊厥阈值的降低有关,在一定诱因的影响下(呕吐、腹泻)出现惊厥

日本学者认为本病是良性婴儿惊厥―福山型的表现形式之一,还有学者根据BICE发病时间与轮状病毒性肠炎的发病季节较为一致,并且在部分BICE患儿脑脊液、血液、咽拭子和粪便中检测到了轮状病毒基因组和抗轮状病毒IgG抗体,推测轮状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导致惊厥发作的主要原因[2]。

依据BICE的临床特点作出正确的诊断并不困难,BICE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止惊。

本组18例患儿病情恢复快,无明显后遗症,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随访中未发现惊厥复发,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与国内报道一致[3],,故认为无需长期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刘寅,曹丽华,等. 轻度胃肠炎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16—218.   [2] Uemura N.Okumura A,Negoro T,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benign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 [J].BrainDev,2002,24(8):745—749.   [3] 钟修涛,黄庭标. 轻度胃肠炎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7):579—580.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