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春天的梦阅读(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春天的梦   苏叔阳  黎明,窗外飘着雪花,静静地,静静地……啊,多像梦的使者。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春天是可爱的吗?特别是在这里,短促的犹如蜉蝣的生命, 只一闪,就是烈日炎炎的夏天。

春天是值得留恋的吗?特别是在这里,常常有漫天的风沙, 吹干你生命的汁液。

但我还是喜爱它,像喜爱我最倾心的恋人;我还是执拗地追寻它,像追寻早已消逝了的我的童年。

因为再短促春天,也还是春天,可以看得见积雪里萌生的小草,枯枝上吐出的嫩蕾。

可以看见绿色,这生命最基本的色素, 可以看见鲜红,这滚烫的血液的火焰。

春天赋予世界以色彩。

再寒冷的春天,也还是春天

只要挺得过那风沙,人们总会脱去厚厚的外装,活动一下僵硬的躯体,唤醒沉睡的灵魂里的种种追求。

因为有了对春天的渴慕,对春天的梦想,我忍耐住了许多许多寒冬。

三十多年以前的一个冬天

那时候好像比现在冷得多。

科学家们断定,我们的星球将变得温暖起来。

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坏。

我只记得,那时候冬天的早晨,赤手去握铁条,会把手粘掉一层皮,吐到地上的口水,立时就会凝成小小的冰块。

那时我比今天年轻,是个孩子。

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希望,我曾在作文里发过“人生如梦”的叹息。

我那时只有十岁呀。

可是春风吹开了故都的城门,也朗清了我心灵上的迷雾,我真的像一棵小草发出了青春的嫩芽,在我的面前伸展开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春天与希望同在,春天与温暖俱来。

哦,我怀念,怀念那给了我们民族和所有我们民族子孙以幸福、以理想的那个春天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以后的那个严冬

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

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

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

在那儿,有木然的眼光的农民,为我烧起一小堆用枯叶燃起的野火,烧暖我的脚,烧暖我的心,送给我一个烧熟的土豆。

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淙淙的水,摇曳的花。

梦见妻子温柔的手臂,小儿子的笑脸——他那时刚刚出生不久。

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对灵魂的践踏。

可我总在问自己:他们也有春天的梦吗?那些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而依然贫困的,有着木然的眼的农民?  又是一个冬天

祖国的大地被泪水漂起,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仿佛他带走了所有的人内心里对春天可怜的梦幻

然而,春天毕竟来了,虽然迟了,虽然挟着风沙,虽然难免还残留着严冬的寒气。

可它毕竟是春天

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幻

我愿春风把梦吹到一切人的心头。

把那令人心寒的木然的眼睛,吹活转来,放出活泼泼的光芒。

我们不能苛求春天

因为春天冬天的产儿。

她有母体的印痕,但她不同于母亲。

她娇嫩、柔弱,可她有长长的未来,她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希望的种子。

严冬所诞生的并不是严冬

因此, 人类才向她呼唤,才把她赞颂。

这里的春天短促的,而且常常挟裹着风沙

但我生长在这儿,我必得爱这个春天,这个属于我的春天

晶莹的雪花,正在为春天铺下襁褓,阵阵的鞭炮正在为春天催生。

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 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

春天快来吧!  1981.2.3春节前夕 (有删节)  1.作者以“春天的梦”为题,文章开头却写了春天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4分)  ① 春天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     ②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     2.试比较两处加点“春天”的意思,并说明这一变换的作用。

(4分)  ① 前一个春天”指     后一个春天”指     ② 这一变换的作用是:       3.作者三次写到在生活的“寒冬”,联系全文看“寒冬”所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三个回忆渐次展开,希望的成分似乎逐步削弱,但这却是作者“欲进先退”的艺术处理。

B.“我熬过了对灵魂的践踏”是说作者挺过了那寒冷的冬天,终受了极端贫困生活的折磨。

C.“人们哭诉一个巨人的长睡”中的“长睡”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不愿接受巨人逝世的残酷现实。

D.“地球上不能没有春天,人生里不能没有梦”这警句式的概括,点出了梦幻春天的内在联系,也道出了作者热爱春天的根由。

E.文章结尾部分,作者没有忘记照应开头的雪花,又一次写到“我在梦中焦渴地呼唤着春天,又将在春天里编织新的梦幻”,首尾呼应,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 ] [ ]  [答案及评分标准]  1.①短促 寒冷或风沙大(答对两个特点得1分,答对一个不得分)②这样写既抓住北国春天的特点(1分);又是反衬(1分),以突出春天赋予世界色彩,并能唤醒沉睡在心灵里的种种追求。

(回答作用重在自然和人)(1分)  2.①前一个指自然界的春天;后一个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天,又指理想的社会、生活。

(两个春天各1分)②在写作内容上巧妙地将自然和社会编织起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结构各1 分)。

3.解放前夕的迷惘;接受“再教育”的苦闷;周总理或巨人逝世的悲伤(意思对,即可)  4.B C。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