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发力之秘] 王珍清大成拳学费

大成拳注重整体劲力在实战中的应用,而站桩是求得整力的必备条件,因此“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阐明了大成拳修习、应用的两个方面。

只有具备静态均整和动态均整,才是真正掌握大成拳

笔者受业于李洪喜先生及师爷张恩贵老人,深感大成拳之博大精深,故就自身所得对大成拳发力做一探讨,以供深爱此道者研究。

欲明发力之真义,首先要明白“蓄弹”和“惊炸”。

蓄者,为力之凝聚,也为缩力。

笔者认为,不明蓄力就不懂发力

故欲发出强劲,就必须先给自身整体一个极强的压缩力。

大成拳讲究“缩骨而发”,点明发力之要害。

又如“运力有如蛇吸食”、“束展二字一命亡”等等,都要求先蓄而后发。

然而,有人认为:先蓄而后发在节奏上过于缓慢,不如直接出去的快。

因为实战中双方速度极快,怎能允许你先蓄再发力呢?事实上,大成拳高明之处就在于蓄发的动作转换之快,用肉眼根本看不出来。

也就是说,在一个抖顿的发力中,已经同时完成了两个方向的用力,而这两个方向的用力正好形成向对手击打的合力。

双方交手,手臂经常接触,导致手臂受阻,而常人只能变化方向,改变击打角度。

大成拳则正好相反,在发力出拳、击掌时,一定是先瞬间收缩、拉提,使自己身体如撞到身后的大弹簧一般,然后再反绷而回。

所谓“顺力逆行”就是如此。

顺力者,与对手运动方向一致,对手出拳击我,我形体微向后顿挫一下,这时对方之力正是旧力已尽、新力未生之际;逆行者,我借向回顿挫之力而弹回,正与对方之间架相碰,对方必先重而出。

所谓借力打力,如弹簧之反绷,即是此理。

大成拳发力实质是利用反作用力打人,蓄力为作用力(给自身),弹力为反作用力(给对手)。

为了证明蓄弹是转换极快的相反运动,老一辈大成拳家形象地描述发力就是一抖。

如果不是瞬间顿挫就抖动不起来,向一个方向运动则更抖不起来。

所以抖动的形成就是蓄弹的矛盾统一,王芗斋先生说“力如伸缩不已之弹簧,往复不断”,也指此抖力而言。

蓄力要如何蓄?老一辈对发力有如下描述:“其跟在脚,主宰于腰,形于指端。

”也就是说发力时应该把劲蓄在腰腹,形成鼓荡之力。

腰腹鼓荡使劲力下行向双脚传导,双脚因为压力增大而产生蹬力,同时地面对双脚有一个反作用力,这个巨大的反作用力再通过腰腹向上继续传导至双手,产生向对方击打的爆发力,王芗斋先生称之为“与大地相争”。

腰腹的鼓荡、双足的蹬踩所形成的抖动使双手形成抖颤劲,整体劲力发放的道理就是如此,习者可细心体认。

现在不少习大成拳者在发力时往往忽略了前足的蓄力,他们大都是前足足跟虚起为蓄力,向前向下踩踏为发力

那么,前足足跟虚起是为什么?也是为蓄力压缩,通过前足瞬间的回扒、上提形成。

只有瞬间拉提回来,再踩射出去,才会有如踩毒物的钻劲。

所谓如踩毒物,就是意念中把这只毒物踩得粉身碎骨(为捻劲),而且要把它踩进地里(为钻劲),具备了踩劲、钻劲和捻劲,前足不但落地生根,而且具备极强的崩弹力。

形意拳讲究“手打三分足打七”,大成拳讲究“三七转换”,都是证明腿部力量占七成,手只占三成而已。

如果下肢力量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手再抖也不能把人打飞(现在有些拳家把人推出去,硬说是发放出去)。

发力的原理分析,欲把人打飞,必须要上中下三盘同时发劲,即上盘的手抖、中盘的丹田撞力以及下盘的崩弹力,尤其是下肢的绷弹至为关键。

下肢的绷弹不但起到传导上肢抖撞的作用,而且还有抖撞对方下肢的作用。

如果对方下肢被抖起,肯定双足离地飞出去(当然,下肢抖动不一定非得接触对方下肢)。

惊炸练习是侧重于精神、意念及内劲的训练。

形体的抖顿、缩发是发力的必备条件,而精神力量在发力时也很关键,有所感才能有所思,有所思才能有所动,故王芗斋先生有“神功似山飞,运力如海溢”及“动如龙虎”之说。

精神的起动同样以阴阳切换、矛盾统一为主,而形体力量的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击打的兴奋程度(当然要在具备实力的前提下)。

前面所谈蓄发一体,如果没有精神的松紧转换,形体上一定是拖泥带水,存在断劲现象。

芗斋先生精神运动为超速运动,意为超出一切运动速度之上,所以利用神意弥补形体运动速度之不足,故有“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之法。

那么,两个动作之间如何转换才不会有停顿呢?芗斋先生就是利用神意之动。

他认为,形断是因为劲力出现了停顿,而使劲力不断的惟一方法是要追求一个动作发力的结束就已经是下个动作蓄力的开始,如此有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训练没有意念的配合,形体根本做不到。

芗斋先生认为,人体动作如果不出现断劲,只能利用螺旋原理,在出入以及吞吐变化中,身体总是比四肢略微提前改变方向,这样明明是若干个动作,但不见有停顿的现象。

神意更是要比身体先动一步,所以神在意前,意在力前,力在形中,故芗斋先生言“劲营自体内,力奋形于外”。

惊抖之力是一种本能反应。

没有练过拳的人在受惊后也会突然一抖,但这一抖是把自己的意、气、力给抖没了(俗称吓傻了)。

而练过拳的人在受惊后全身一抖,瞬间把气血给贯满了(俗称激起斗志),所以拳学中的惊为蓄,也称为“反惊”,即对方本来想吓我,我反把对方给吓住了,这在发力实战中至关重要,芗斋先生说“一惊而败之”就是指此。

《内功经》中有“神受而神伤,气受而气伤,形受而形伤”。

神受而神伤,就是用精神瞬间摧垮对方精神,即所谓拳打一愣神。

气受而气伤,则是神动后气贯全身,使对方神散而气亏。

形受而形伤,则是在对方神散、气亏之际,拳脚重击对方

二人交战,神意先动,神动而击其魂(精神),形动而击其体(身体),也就是神意一惊对手,然后拳脚相加,击其要害。

对手精神失控的一瞬间,他的形和气都是散的(正是吸气状态,所谓倒吸一口冷气),是最薄弱之时,所以老辈有“魂飞魄散”之说。

神动之惊实质就是“目击”功夫,所谓“不动如书生,一动如怒虎”、“看着是猫,触之是虎”,使对手没有思想准备,岂有不败之理!   “蓄弹惊抖”是大成拳发力之根本,笔者从形体上对蓄弹及从精神上对惊抖做了描述,其目的是为了让爱好者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事实上在真正的发力中,这几个字是不能单独分开的,因为“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不成功”,故只有精神形体的高度统一,才能真正展现大成拳威力。

□   (本刊2002年第11期刊载高臣先生封面及有关大成拳论述文章后,引起极大反响,纷纷来信来电询问与高臣联系的方法,现将其电话、地址公布如下:   地址:辽宁省本溪市高峪邮局高臣信箱邮政编码:117022   电话:0414—4833180)。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