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的未来研究方向

摘要:作为独特的区域文化长白山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对于长白山文化的持续探索、深度解读、有效传播极具现实意义。未来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应该重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中面临的挑战、重视新技术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中的应用、重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

关键词:长白山文化区域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ki.22—1299/d.2017.02.007。

所谓长白山文化,是指“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以长白山地区为地理空间范围的,以肃慎族系和秽貊族系文化为基础,以华夏(汉)文化为主体,共同铸就的具有鲜明历史、民族、地域特点的区域文化。”[1]其所具有的丰富性、重要性、独特性、历史性等价值特征,决定了传播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的必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并衍生出极具价值研究成果,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智力支撑。

然而,就目前关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研究成果而言,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处于欠缺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囿于现存的研究领域,拘泥于已有的研究结论,并且存在着严重的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使得作为研究对象的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虽具有持续的热度,但却无法突破现有的局限,因此,对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仍然有待進一步改善。综合来看,未来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应向这几个方向发展

一、重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长白山文化同样也融多元文化为一体,涵盖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现为悠久的渔猎传统、独特的民俗风情等多样形态,生活在长白山区域的各民族人民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加以留存和传承,使得长白山文化更具魅力。长白山既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自然宝库,又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宝库。[2]因此,长白山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及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其对吉林省、东北地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特殊含义与重要价值,无疑是值得学术界倾注心血去进行深刻诠释的。

目前,关于长白山文化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内涵的探讨和意义的解读层面,包括对长白山文化地理范围的确定、概念的定义、特征的归纳、价值的总结等方面,学者们从不同的学术视角对长白山文化的意涵进行了多方位的概括,力图将长白山文化的深厚内涵真实地表述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关于长白山文化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有所突破,研究视域也逐渐扩大,相关的概念确定也日渐明晰。

然而,尽管长白山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的轮廓、结构和价值已得到明确的诠释,但是现存的相关研究结论却多少存在着片面化的情况,停留在对长白山文化表层含义的简单概括或自身特点的浅层表达。这些研究在承认长白山文化重要意义的同时,聚焦长白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区域形象传播的优势和机会,侧重对影响其传播的正面因素的探讨和关注,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时所存在的被动局面淡化,未能结合历史和现实加以全面剖析,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白山文化价值的流失。

另外,由于学术风向的摇摆以及研究的停滞,使得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阻力。因此,学术界在承认长白山文化传播中的优势的同时,也应当以辩证的态度分析长白山文化传播中所存在的劣势,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深化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目标,以更为科学和合理的方法实现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的有效传播。在将长白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域标志性符号的同时,也应当考虑长白山文化如何在东北地域经济滞后的现状下,摆脱现有的困境,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传播价值的意义最大化。另一方面,在客观分析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同时,应及时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如长白山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文化流失问题,未来相关的研究需要透彻分析造成文化流失的原因(少数民族人口的减少、高新技术的替代、相关机构的关注度不高等),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改善传播的被动局面。

二、重视新技术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中的应用。

社会始终是以一种发展的态势良性运行着,因此,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视角同样也是不断转换着的。当代信息环境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创造、革新和提升要求对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摆脱原有的思维局限,拓宽研究视域,跟随学术前沿。无论是研究手段还是研究对象,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应始终紧扣社会发展的主题,超越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发全新的研究领域。

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成果,普遍集中在利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对其进行传播方面,传统媒体对于传播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从以神话为主要传播形式的口耳传播,逐渐过渡为以书籍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文字传播,再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电子传播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始终贯穿于不同的传播时代,并在不同的时代衍生出相应的文化结晶。时代的进步依赖于各种条件的支撑,而推动时代加速变换的动力之一即为技术发展长白山文化在不同的技术主导下,以不同的形式得以被体现,关于长白山文化的神话故事、历史典故、书籍著作、影视资料、新闻报道等存在状态,都对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的广泛传播具有过至关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但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持续进步着的,因此,关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形式也应当是随时改进着的。

互联网技术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局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的结构,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无论在字面上还是实际运作上,推动变革的都将是互联网络。互联网络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因为它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大众网络,而且也是因为它是在没有设计师负责规划的情况下,自然演变而成的,就好像乌合之众般形成了今天的面貌。没有人发号施令,但是到目前为止,它所有的部分都日渐进步,令人叹赏。”[3](P269)而长白山文化在互联网重构传播形式的新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形象的有效传播同样也是学术界所应关注的话题。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在大众之中得以普遍传播。例如,为长白山文化建立专门的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移动客户端,以向用户定期推送相关图文和视频的形式,丰富传播内容和形式,并根据用户要求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通过密切加强与用户之间的联系、注重用户的个性化特征的做法,扩大传播的影响力。

另外,人工智能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正试图让生活变得更美好。[4]在传播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地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势,也应当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因此,可以将学术视角延伸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层面,避免技术文化的脱离。例如,对虚拟现实技术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进行对接,将技术发展文化传播加以联结。由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抽象形式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这样就突破了传统文化易消逝易流失的局限性,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恢复和再现的同时也将其转换为带动产业经济的文化产品形式长白山文化在此基础上可以衍生出新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的潜在动力也随之不断被开拓出来,由此,既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也延伸了长白山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范畴。与此同时,技术文化的有效结合,一方面能够对技术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能够将技术文化传播的作用进行挖掘,推动学术持续进步。

三、重视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成果的现实转化。

关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文献的形式呈现、留存和传播的,作为信息载体的文献资料成为研究长白山文化的重要参考,在研究进行中被调用,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研究成果。以文献的形式呈现的研究成果应该合理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脱离实际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理论现实化,是理论研究现实意义所在。

对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的相关研究,不能仅停留于对理论的总结和归纳方面,而应当将研究成果加以现实转化。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对长白山及吉林省文化产业的策略性研究并不十分丰富,多是从观念层面进行的探讨,对具体文化产业的发展措施的系统论述和可操作性指导方法并不多,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长白山文化的产业发展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都具有较大现实意义。所以,在对长白山及吉林省产业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针对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同时,应结合实际,以判断形成的应对路径是否具有理性的指导意义,避免理论研究与社会现实的脱离,从而深化科研成果的意义。

在重视研究成果现实转化的过程中,研究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对问题的单纯解决层面,在分析引发问题原因的同时,应当注重对原因深层次的追究,从根本上剖析问题的产生,并在实践中检验分析结果是否合理。例如,“东北人”形象时常出现在新闻标题或新闻评论之中,并且经常是基于某种非中立的、负面的态度被提及,而长白山子民作为东北人群的重要成员,同样也成为了“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对此,相关研究在分析“偏见”产生的原因的同时,也应注意对原因的历史、人文、环境等引发因素的思考和探析。再如对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方法也应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运用,可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包括田野调查、数据统计、访谈、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使用,这些都可以使研究结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从而发挥其应有价值

长白山文化作为东北地区的主流文化影响深远,它不仅激励着长白山人不断拼搏,开拓进取,还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波助澜,这些正是长白山文化价值所在。[5](P68—69)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的意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对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也应当是持续进行、不断深入的。目前,关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研究成果所创造的文化价值是值得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尊重的,接下来我们应当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人类智慧的衍生物,以更为严谨的态度去开发未知的研究领域,引导研究不断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关于长白山文化区域形象传播的未来研究方向并非仅限于此,人类的智慧是无穷尽的,一切未知都是令人向往的。

参考文献。

[1]刘厚生. 长白山文化的界定及其他[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04).

[2]张福有. 长白山文化:代表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N]. 吉林日报,2012—02—16.

[3](美)尼葛洛龐帝. 数字化生存[M].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6.

[4]余扬. 人工智能六十年[J]. 中国发展观察,2016,(6).

[5]张晓晨. 长白山文化内涵的价值探析[J]. 东北史地,2014,(3).

作者简介。

马晓虹,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实务、中国古代文学与传播;。

朱洁蕾,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理论与实务。

责任编辑 董金荣。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