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热忱铸就绿色丰碑

满腔热忱铸就绿色丰碑 各位领导、同志们: 站在这里,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参加工作36年来,我从事的工作很平凡,站在群众当中,甚至没有人能认出我是国家干部;所做的事情很一般,干的都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活,再普通不过。

我1978年参加工作,从1995年开始,与猕猴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猕猴桃产业发展这个行业里我干了18年,一直到今年9月14号退休。如果说我为全县猕猴桃产业发 展做出了一点贡献,那么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培养、教育,离不开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这是县委、县政府决策正确、重视支持的结果,是县、乡、村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30多年来,我的信念一直很明确:一个共产党员,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只要是组织上交办的工作,哪怕再难,也应该拼尽全力落实好,不能讲任何条件! 参加工作后,我先后在阳城、田关、丹水等乡镇工作。在丹水工作那段时间,正值县里号召“建设百公里猕猴桃长廊”、争创“全国猕猴桃第一县”,分抓林果业的我,就义无反顾地走到猕猴桃生产第一线。丹水镇从1981年起,就开始种植猕猴桃,因为没有市场和管理不善,造成前栽后死,一直1995年没有一棵成活的猕猴桃。我到丹水后再提连片规模化发展,干部群众抵触情绪很大,村组干部顾虑重重,群众人人责骂。怕投资大、怕见效慢,怕不耐贮藏卖不出去,更怕种猕猴桃没粮食吃。在南湾村发展,村组干部纷纷辞职不干;在西湾、潭沟村发展群众手持钢筋铁条,怒不可遏地冲着乡村干部喊: “我不栽猕猴桃,谁敢动我的地,我就打断他的腿”。在七峪、黄营、南岗村发展,动员会开到第二天早晨广播响。就这样无数次深入每个村组开会动员,深入农户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直到农民群众同意为至。当时工作难度非常大,发展猕猴桃简直是农村的一场革命。

在困难和阻力面前,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自己首先做到信念不动摇、思想不滑坡、精神不懈怠,要千方百计让群众接受种植高效农业这一新生事物,树立发展猕猴桃脱贫致富的信心。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想彻底打消群众顾虑,就必须先做出榜样。于是,在家庭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东借西凑,筹资近万元,在西湾村租地、打井、架电、盖管护房,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田,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猕猴桃干部示范园,还动员、说服亲戚朋友和林果办的同志带头种植猕猴桃

与此同时,我带领镇果办的同志没明连夜地召开群众会,逐家逐户登门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苦口婆心劝说引导,组织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分期分批到外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转变观念。参观回来后,我把考察时制作的录相节目,逐村播放,逐组开动员会,使群众猕猴桃市场前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终于打消了顾虑,形成了共识。这时,我趁热打铁,动员群众与镇村签订了司法公证合同、苗木纯度和技术服务合同,让群众吃下 “定心丸”。

猕猴桃基地建设初期,苗源极缺。为了让群众种上优质品种壮苗,我和镇果办的同志一起多次去陕西、下湖南、跑四川考察苗源。当时全世界最好的品种是海沃德,当打听到湖南省石门县一个深山沟里有优良品种海沃德种苗时,我高兴极了,就连夜火速行动,坐上了南下的火车。住的是10元一晚的小店,吃的是一碗米饭或泡面,一起的同事埋怨我“兜里装着公家钱活受罪”。在通往苗圃的路上,由于山高坡陡不通车,我们跋山涉水,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和稻田堰埂上步行30多里找到苗圃,鞋底跑掉了,双脚打起了血泡。为了保湿保活,缩短运苗时间,我们白天组织挖苗,晚上打着手电筒挑拣、打捆,和当地育苗户一起肩挑背扛,把5万株优质海沃德种苗装车起运。当地育苗户感动地说:“还没有见过像你这样拼命为乡亲们办事的干部”。

基地建起来后,在管理和销售中,每块地都踏遍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譬如猕猴桃怕旱、怕浸,每逢下暴雨、下连阴雨,我第一时间安排,广播通知种植排涝,打着雨伞,挽着裤腿,逐块地组织干部群众排涝。

从1995年到1998年,通过自己苦口婆心,进组入户做工作丹水猕猴桃面积迅速发展到7000多亩,苗木购买、架材配套和打井,水利设施全部由农户自己投资。对少数经济困难、无力投资的农户,我就主动协调金融单位贷款,经常往返于农户和金融部门之间。短时间内,仅猕猴桃架材配套就协调贷款119万元,并借来亲戚的房权证抵押、担保,使困难农户通过种植猕猴桃走上致富路,涌现出袁店彭书欣、袁群英、袁明成等全县猕猴桃种植示范典型。发展猕猴桃产业,给群众带来了实惠和富裕,人们就编起了顺口溜: “政府抓,群众干,两亩三亩上了万。挣了钱,干什么?买摩托,买彩电,汽车空调进了农家院。”在丹水镇的带动下,西峡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丹水、田关、阳城、五里桥、回车、丁河、重阳、西坪等8大园区。

1999年12月,组织调我到西峡猕猴桃生产办公室工作,我深知桃办没权没钱,任务很重。况且当时任业务副主任,自己没有专业学历,没有专业职称,甚至不是专业技术员,凭着对猕猴桃种植的浓厚兴趣,更凭着自己对农民兄弟的挚爱,和让乡亲们早日致富的“梦想”,我决定在发展猕猴桃这条道路上走下去。2001年9月,我担任县猕猴桃办公室主任后,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需要操心的事更多了。虽然是正科级干部,但我仍然把自己当成一名猕猴桃技术员,和同事们一起忙活在田间地头和果农中间,顾不上家务,顾不上孩子,家里老人生病住院,没时间照顾,就请亲戚朋友帮忙,我和同事们每月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基层田间和果农打成一片。对群众急需的猕猴桃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我走到哪里讲到哪里,果农需要时,我早叫早到、晚叫晚到,随叫随到、不请自到。

为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我数次赴陕西周至考察学习,同时我还经常请教朱鸿云、黄仁煌等专家前辈,一有空就泡在猕猴桃地里,与杨全荣、庞大孔等猕猴桃种植大户交流栽培管理技术,先后利用夜晚自学了《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数种版本的《猕猴桃栽培》。几年下来,仅详细记录管理、技术流程与实践的“工作笔记”就达70多本。我先后主笔编写了《西峡县名优经济林猕猴桃栽培技术》、《西峡县无公害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等专业技术手册,每年都要为县委、县政府提交猕猴桃种植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0多份,为县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

为让更多的果农掌握猕猴桃栽关键技术,十几年来,我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组、上千个猕猴桃种植园,举行猕猴桃专业技术讲座上千场次,直接培训果农6万余人次。从基地选址规划到制杆整地,从栽苗拉丝到四季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采摘运输,到编写《西峡猕猴桃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百题问答等,我都亲力亲为,全程参与。由我指导探索的猕猴桃常温冷藏技术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牵头选育的豫皇1号、2号猕猴桃新品种,是业内公认的猕猴桃优质高产品种,已通过省级鉴定,在全县大面积推广。

早些年,桃办没有交通工具,我就经常坐班车下乡,经常坐三轮车、手扶拖拉机,甚至多次骑自行车去丹水、田关、阳城、回车。在土地管理过程中,我做到了一个环节一培训,一个环节一督查,什么时间该施肥,什么时间该受粉,哪个乡镇、哪块地没套袋,哪个村猕猴桃没销售出去,我都了如之掌。每到猕猴桃销售时期,凡是暂时还没卖果的农户,不分白天黑夜给我打电话,有时把手机打热、打死机,不管是谁有求于我,我都认真负责,一一帮他们打销路。有时收购企业因为价格等级问题和农户发生纠纷被堵车,凌晨一点钟企业老板打电话让我去调解,我就立即赶赴现场,和乡镇一起化解矛盾。丹水镇英湾村下河组闫红旗的3.8亩猕猴桃由于管理不善,年效益不足3000元,经过我的悉心指导,当年收入就上升至1.4万元,第四年达到4.3万元。闫红旗依靠发展猕猴桃,找到了致富门路,到现在,闫红旗还经常念叨: “要不是华玲当年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西峡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发展猕猴桃既能保持水土,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是一个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县猕猴桃人工基地发展到10.5万亩,挂果面积4.6万亩,产量4.8万吨,基地规模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位。西峡猕猴桃先后荣获“国家名优特经济林——猕猴桃之乡”、“国家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全国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无公害基地认证”、“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野生猕猴桃有机认证”、“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知名品牌和奖项。

西峡是公认的猕猴桃“最佳适生区”,拥有野生猕猴桃资源40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被称作猕猴桃“基因库”,但由于没完整的产业链条,没有大的加工销售企业以及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西峡猕猴桃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漂亮姑娘,没找到“好婆家”。几年来,我们了成功举办四次“中国•西峡猕猴桃产业战略发展国际高层论坛暨产销见面会”,每次都邀请到世界各主产国和国内的顶尖级专家教授,知名销售、加工企业到会,传播技术,讲授猕猴桃信息,走出通往国内外市场的大门,使西峡猕猴桃销售形势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高。几年来,我通过多方努力,先后引进浙江天资果业公司、广州晨光公司、日本三议株式会社、四川安源公司、南京绿航公司,上海西尾贸易公司、加拿大蒜业集团、北京联想控股集团等进驻西峡,收购鲜果,解决了农民卖果难的问题。西峡猕猴桃鲜果已进入上海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市交易,畅销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加拿大、日本、台湾、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9月14日,我退休后,又引来了深圳鑫荣懋集团、新西兰南方公司、三门峡雏鹰集团来西峡考察投资,目前合作事宜正在洽谈中。

西峡猕猴桃产业发展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县委、政府的正确决策和英明领导。如果没有“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奋斗目标和“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发展理念的指引,如果没有历届县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县委、政府 “工作争第一、社会保平安、干部树形象”的要求做支撑,就没有当前我县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就没有我县发展“精致农业”、实现水清民富,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美好前景,更没有我本人成长的平台和一展抱负的机会。

去年以来,*书记、*县长通过对我县猕猴桃产业存在“三热三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四个转变”,即落实基地向土地流转转变,从掠夺性经营向公司标准化经营转变,从扶持“轻管理”的农户向扶持公司规模大户转变,从卖管理不善的低档次果向卖高质量品牌果转变。这“四个转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品牌化、科学化经营的有效措施。截止目前,先后有18家企业承包基地将近两万亩,如丹水河南水源地有限公司、回车聚宝园合作社、果然风情基地丹水华实果业公司、华夏联诚等承包大户,都是动用机械化挖掘机深翻1米,每亩施入优质有机肥6000—1万斤,按标准化操作,改变了以往一家一户推而不动、不投入、不管理的被动局面。我和桃办的同志立即总结典型,推广经验,示范带动,这种形式既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农民通过租地得到了土地收入,又解放劳动力实现二次就业增加再收入,提升了城镇化进程,也提升了猕猴桃管理水平。企业和大户的高投入、高回报容易实现产业化,品牌化,反过来示范带动,又刺激了农民投入产业的积极性,使全县猕猴桃产业步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两个习惯:一是出行不打的,一律坐公交;二是很少进饭馆,将就吃泡面。去年到四川考察一周,我们三个人整整吃光了一箱方便面。我认为:一单位跟一个家庭没什么两样,自己的钱是钱,单位的钱也是钱,得省着点花。但是为发展猕猴桃,我从来都毫不含糊。2010年 “7.24”洪灾后,为方便救灾和技术辅导,县财政给桃办拨专款20万元,用于添置办公用品和更新车辆。然而专款一到帐,我就立即购买了生命素、生根剂等紧急救灾药物,火速运往受灾猕猴桃基地。我认为: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钱要花到关键处,只能救活老百姓的猕猴桃,这钱花的值。

这么多年来,让我一直深感愧疚的是我的家人。1985年结婚时,爱人在外地工作,牛郎织女千里相隔。我既要干好工作,又要照顾70多岁的养父母、婆母,肩上的担子分外沉重。1989年孩子出生了,养父母和婆母都在老家难以自理,无法帮助照料孩子,丈夫更是爱莫能助。无奈,我只好把儿子带在身边,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工作紧张,生活无规律,那段日子真是受尽了作难。白天我在村里忙工作,老是忘了孩子,丢孩子、找孩子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我忙完群众的事情回到家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发现儿子不见了。于是,发动同事、乡亲们一起帮忙寻找,最后在村里的麦秸堆边发现了已经熟睡的儿子。

1994年底,爱人从外地调回。夫妻团圆,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然而我给予家庭的实在是太少。我平时在乡下,平常的衣食住行管不着那不用说,可是到了周末,人家都是从乡下往县城跑,爱人却要从县城往乡下跑;爱人回家把饭做好了,仍不见我的影子,一家人脱下的衣服,我抽不出时间,最终还是爱人动手洗。不是我不关心家庭,而是我的事情实在太多,我这个人心眼实,干一件事总想把它干好,而且一干起来就会忘记一切。

投身猕猴桃产业18年来,我热爱我的事业,胜过爱我的儿子。不知怎么,在我眼里,总有干不完的工作。别人都说我是工作逛,说实话,我很爱我的家庭,包括爱我的爱人,我的儿子,但每当工作与家庭出现矛盾时,我总以工作为重,家庭确实顾得很少。比如每年“五一”和“十一”长假,我和我的同事从来没有休息过。“五一”正是猕猴桃人工授粉的关键时期,我们总是忙碌在田间地头,督促果民人工授粉;“十一”正是猕猴桃销售和新基地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和同事们又是奔走在田间地头。在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处理上,我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儿媳,更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称职的母亲,我欠他们的太多太多。

30多年来,在西峡这片热土上,我只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工作,组织却给了我很多荣誉。先后荣获河南省“五好”共产党员、多次评为全省“科技下乡”先进个人,南阳市优秀共产党员、水果生产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当选为南阳市第四届、第五届党代表,被评为南阳市第三届优秀人大代表,获得全县十佳优秀共党员、十佳公仆等荣誉称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参加工作30多年来,我只是竭尽所能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我仅是全县党员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在我们的身边,象我这样的甚至比我优秀的干部还有很多,他们才是我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楷模,他们为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忠诚敬业、勤学创新、善做善成、乐于奉献”的西峡精神的光芒。今天,我站在这里做报告,不仅仅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西峡整个党员干部队伍。走下这个讲台,我还是原来的我,为了广大农民兄弟致富增收,为了猕猴桃产业发展壮大,为了农村经济繁荣,我一定会把组织、领导、同事们给我的崇高的精神鼓舞,转化为继续奋进的动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在猕猴桃产业发展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务实、为民、清廉的宗旨。

谢谢大家!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