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中凤凰_火中的凤凰――厄秀拉

关键词:《虹》 厄秀拉 自我意识 现代女性   摘 要:英国著名作家D•H•劳伦斯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无数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其中小说《虹》中的主人公厄秀拉的形象最为动人。

她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敢于冒大不韪,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自我独立追求婚姻自主,百折不挠地探索人生真义,是劳伦斯所塑造的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

本文从社会和婚恋两个方面探讨厄秀拉这一人物形象的现代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形成。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无数形象各异的女性人物,其中小说《虹》中的主人公厄秀拉的形象最为动人。

她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敢于冒大不韪,追求男女平等,追求自我独立追求婚姻自主,百折不挠地探索人生真义,是劳伦斯所塑造的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

她就像火中凤凰,在痛苦和挫折中挣扎,最终获得新生

本文从社会角度和婚恋角度两个方面解读她的现代女性意识。

现代”这一概念常常与明确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是一种独立的主体意识,一个现代女性因此应该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视自身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和态度。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Showalter•E.)在她所著的《性的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个时期的新女性做过这样的描述:“新女性批评社会强加于她们的、将婚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选择。

……受过大学教育、在两性关系中坚持独立自主的新女性由于在艺术创作和职业领域、在家庭中挑战了男性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引起人们对她们的强烈不满和恐惧。

厄秀拉就是这样一位现代女性

从婚姻和恋爱的角度来看,厄秀拉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她对情爱观念的独特理解上。

她对爱情的追求完全不同于她的母辈的传统形式。

她不仅敢于同性恋,而且在同安东的异性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火辣大胆,开放投入,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且当她发现安东并非她理想中的爱人时,当安东的爱影响了她的自我时,她又毫不犹豫地与之分手。

这在当时那种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即便是在开放的今天也没有多少女性能像她那样敢作敢当,敢爱敢恨。

她很欣赏班上的女教师英格小姐。

欣赏她的“无所畏惧”“独立自我”“聪明能干”又有知识的现代妇女气质。

她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奇怪的情绪”,“英格只要看到厄秀拉在班上,就感到这堂课无比愉快。

厄秀拉看到英格小姐走进教室来的时候,也感到自己忽然具有了新的生命”。

厄秀拉英格的爱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她渴望拥有英格的自由独立的个性,渴望拥有英格的渊博知识,同时她非常赞同英格的观点,“男人将来不必再干什么了――他们已经失去了干任何工作的能力,他们整天瞎叨咕,但他们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他们尽量让一切东西去适合那个古老的、一成不变的理念。

”   在她同安东的恋爱关系上,厄秀拉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叛逆性。

她超越传统、超越现实地寻找人的更深刻的存在意义。

……她也一度曾沉溺于肉欲的满足,但对婚姻却不苟合。

因为她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性爱常规,她所企冀的是一种既能保持各自的不同,又能彼此和谐地实现完满的自由之路。

她与安东未婚同居,沉溺于肉欲的享乐,以至于没能拿到学士学位。

他们的做爱也总是她采取主动。

“她尽情享受着他的温柔,为他神魂颠倒。

”“她占有着他的身体,并以一个占有者的喜悦漫不经心地享受着它。

”尽管她非常爱安东,她却不会因此而放弃自我

安东向她求婚时她却说“什么时候我愿意和你结婚时,我一定告诉你”。

厄秀拉追求的是灵与肉的统一与和谐,反对把爱情本身视为目的。

一开始安东身上那股强烈的男性活力一直吸引着厄秀拉,她认为安东就是上帝的儿子,她是能够同这样一位英俊、潇洒、充满活力、个性鲜明、不卑不亢的青年过上幸福生活的,他们那充满诗意和激情的初恋便是美好生活的征兆。

然而几年后从战场上回来的安东却彻底变了。

他显得很陌生,很神秘,令人难以捉摸,只是他们的恋人关系还存在。

“现在他和她已经属于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安东已成了“国家的机器”,只为战争效劳。

他没有了头脑,没有了主见,僵冷木然。

“只知道不是杀人,就是被杀。

”他所信奉的是统治和被统治,他“属于国家,必须为国家尽职”。

他要随时听从需要的召唤,要将欧洲人的“民主”和“平等”这样的“文明”带到那些落后的国家如印度。

厄秀拉“对安东所代表的社会势力与信仰充满了势不两立的仇恨,但对他所体现的自然力量却又充满了渴望与爱”。

在这样矛盾的心态下,安东的归来带给厄秀拉的既是高兴又是痛苦。

一方面是她心爱的上帝之子来到了她身边,给她荒芜的心灵带来一丝慰藉;另一方面,她所爱的人居然与她没有了共同的精神追求,两人徒有肉体的欲望。

他们在又冰又热的“灵与肉”的搏斗中,彼此都无法得到对方的心灵。

从前的安东再也回不来了。

厄秀拉只能大失所望地睁大眼睛望着夜空流泪。

安东分手,对厄秀拉来说,无疑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她病倒了,但即使在病中,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不向任何东西低头、屈服。

在神志昏迷中,她始终保持着自己充实而坚定的生活信念。

这是一种永恒的感觉,“在某些方面,她好像河底的石头,不管心里发生了多么猛烈的暴风雨,她依然凛然不可侵犯,不容改变”。

她的灵魂巍然不动,一成不变,永远属于她自己。

她的病痛下面有一种深沉,不可改变的意识在支撑着。

难能可贵的是,病愈后的她似乎获得了新生,犹如凤凰火中再生一样,凤凰在成熟之际,在火焰中获得新生

这并不是她的消失,这使她成为纯粹的鸟,成为火焰中的一朵花。

如果不是经历了穿越火焰的痛苦,她将不复存在。

经过火焰锻炼的厄秀拉,成了一只金凤凰,她要去迎接新的生活。

“这新的生命会长大,沐浴着光、风和雨露生长起来。

厄秀拉在遭受了一连串的失败和打击之后,心中似乎有了一个更明确的奋斗目标。

“我必须像一颗橡子脱开橡壳一样从这里脱身出去,因为那橡壳是反现实的。

”“橡子从橡壳里跳出来撒得满地都是,那些赤裸裸的橡子又准备要发芽了。

”   从社会角度看厄秀拉强烈的现代意识体现在她的反叛精神与探索精神。

她扮演着叛逆者与跋涉者的角色,满怀对现存社会、政治秩序和道德规范、宗教教义的蔑视与挑战。

厄秀拉是一个大轻蔑者,大崇拜者,是射向彼岸的渴望之箭,是为大地新生的自愿牺牲者。

她要求彻底的社会独立,尽管她知道要为她的女性付出赎身的代价也决不退缩。

她坚信“只要有一棵树在,我就死不了”,决心“一定把虹放入云中,那就是我与地立约的记号”。

厄秀拉小时候非常崇拜父亲,因为父亲是虔诚的基督徒,是教堂唱诗班里的一员。

她把父亲看成是“魔力和魅力的中心"。

厄秀拉在这样的生活圈子里长大,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经常去教堂做礼拜,并按基督教的教义行事。

然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一方面使父亲伟大的形象在她心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她又感到基督教中那些肮脏和堕落的谦卑在麻醉和欺骗人们。

父亲看到家里被孩子们弄得乱七八糟,不问青红皂白,“便用一块抹布朝她脸上抽去”。

父亲的这种蛮横无理使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上帝的仁慈难以从父亲的身上体现出来。

妹妹古德伦打她一记耳光,她怀着基督教谦卑的心情,默默地将脸的另一面转过去,妹妹被这种挑战气得如同火上加油,使足劲又掴了她一记耳光。

厄秀拉为此感到愤怒和耻辱。

她暗自问道,为什么她要这样毫不还手地被别人欺侮?难道基督教就是这样要人受尽屈辱吗?她倔强的性格使她把上帝抛到脑后,她再不愿意忍气吞声,随人摆布了。

她愤愤不平的心变得暴烈不驯,从此厄秀拉开始了在别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抗争。

当妹妹再次同她争吵时,她几乎把妹妹的脑袋摇落下来。

这种行为虽然违背了基督教教义,却解了她的心头之恨,“心情才平静下来”。

她要反抗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不愿做违心的事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开始不信任父亲到与妹妹对打,厄秀拉逐渐将这种抗争向外扩展。

教堂本是个神圣之地,自从她发现基督教中含有肮脏堕落的成分后,便对宗教采取公然的蔑视和挑战的态度。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在教堂里谈情说爱。

她在那里公然宣布“她不可屈服的光辉灿烂的女性自我,在这比光线热烈的幽暗之中,她将像火焰一般展示她女性的花朵”。

她认为她的行为并不亵渎神灵,而是正正当当的。

厄秀拉要的不是基督教里的那个上帝,而是自我心中的那个上帝

她不愿意将自己的命运交给高高在上的看不见的上帝,她要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追求心中的上帝

因为获得了接受教育、参加工作和独立行动的机会,新女性看到了婚姻之外的其他人生选择。

厄秀拉即是如此。

十七岁那年,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来到了圣•菲利普小学任教,因为她清楚地懂得,参加工作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经济上的地位和独立,更重要的是表明妇女跟男子有同等的权利、同等的能力。

她要到男人的世界里去实现自我

厄秀拉这种追求独立、自由,追求在社会生活中与男子平等的现代思想在十九世纪末的英国相当有代表性。

她深深意识到女性的自由有着某种真实而深刻的意义:“她不能受人压制,不能被排斥在法律所确定的自由之外。

”这无疑是对维多利亚王朝统治的挑战。

怀着对生活、工作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她立志在工作中保持个性,做一个负责任、有能力的好老师。

然而学校的现状使她感到非常失望,痛苦不堪。

男校长哈比是个地地道道的恶霸,任何人必须按照他的意图去办事,才能顺心地工作,否则他就会给你难堪,甚至发动学生与你作对。

个性很强的厄秀拉不吃哈比校长这一套。

她清楚地知道,若在哈比校长面前甘拜下风,“她的整个生活都将这样持续下去,永远无法摆脱男人的世界,永远也不能从大千世界的责任重大的工作中获得自由”。

她绝不愿意被这个世界如此摆布,绝不想“使自己的充满温暖的光和勃勃生气的生活变成一片空白”。

厄秀拉不会与这帮人同流合污,更不屈从于校长的淫威。

她蔑视校长的规章,公然与之对抗。

她要与这个不合理的世道抗争,为了保持她那“初夏的鲜花的世界”,她冲出了那所令人窒息的学校,到苍茫的大地上去游荡、去寻觅。

从圣•菲利普小学出来,厄秀拉进入大学学习。

埋头苦读一段时间之后,她竟然发现自己的学习失去了活力,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来。

她猛然间发现,传道授业的知识殿堂,居然是个肮脏、邋遢的地方。

她的理想追求与大学的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大学成了一个旧货商人的店铺,人们通过考试就能购得需要的东西。

这不是个宗教的静修地,不是追求学问的隐居点,“这是个学徒作坊,人们来这里是为了学点本事,将来好赚钱”。

她所需要的东西在大学里也学不到,倘若在大学里继续学习下去,只能让她同别人一样堕落。

因此,她对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对大学生活深感失望。

她感到理想破灭了,眼前出现一片黑暗,内心一片荒芜。

她迷途了,找不到出路,苦闷不已,最后连毕业证都没有拿到,便离开了大学的校门。

经过这些彷徨和挫折,厄秀拉自我意识更加得到了巩固。

她对未知世界的进取态度表明新女性正在有目的地实现自我:她对内在自我的剖析与思考则体现了新女性自我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厄秀拉的求索象征着现代人的诞生。

她每一次的行动和选择,既体现了她的积极生活态度与追求精神,又表明她一直处于不安状态,经受着多种坎坷。

而正是这些坎坷和挫折磨练了她的意志,加强了她的自我意识,使她在飞速机器文明化的社会里靠个人认知的长进不断进步和成熟,她探索了家庭、教育、宗教、社会和政治各个领域的价值,并获得自身价值的体现。

厄秀拉无愧于劳伦斯笔下最杰出的现代女性之代表,她必然能走出彷徨获得新生

在她面前飞舞的那条彩虹就是她新生的象征。

这是她心中的彩虹,心中拥有彩虹的新的身体,将萌发出新的生命。

(责任编辑:水 涓)      作者简介:温爱玲(1963—),安阳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国文学及英语教学法研究。

参考文献:   [1] 葛伦鸿.查太莱夫人的女性主义解读[J] .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p41—43.   [2] Showalter•E.“New Woman”, Sexual Anarchy, [M].New York: Penguin Books Inc.,1991, p38、p39.   [3] 徐崇亮. 彩虹的艺术魅力[J] . 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p68—71.   [4] 侯维瑞. 现代英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p211.   [5] D•H 劳伦斯.凤凰集[M] .伦敦:海因曼公司,1968,p384.   [6] 傅光俊.从“没落”走向新生厄秀拉 [J] .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5期,p21—26.   [7] Jeffrey, Meyers .The Legacy of D•H •Lawrence: New Essays, Houndmill [M]. Basingsolke: Macmil—lan, 1987, p97.   [8] 王媛. 厄秀拉:劳伦斯笔下的现代女性[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p155—157.   [9] D•H •劳伦斯.《虹》,黄雨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