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文化的传授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他国文化教学已日益受到重视教师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运用能力,还要加强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使学生重视英汉文化的差异,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化;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09—10—18。

作者简介:田岩(1975—),女,吉林长春人,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语言文化的关系及跨文化研究的目的。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对于语言的理解,常常需要有以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推理和参与才能更加顺利的完成。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中这样论述语言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语言是该社会的一个方面,语言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因此语言文化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在外语教学中要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不能因为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正如美国的一位学者曾说过:“仅仅掌握了一种语言,并不意味着能完全使用该语言的人进行交际。”所以人们常常把语言称作是文化的载体。

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和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

二、教学文化的导入。

上面谈到了语言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对英语语言所表现的英美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渗透学生虽然学习了语音、词汇、语法,有相当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英语,常常不能用英语深入、灵活、得体和有效的表达思想,进行交际。所以在教学中,要时刻对文化进行导入。

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三单元more than words中向学生介绍非言语语言,教师可以把身势语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讲出来。比如跺脚,中国人通常表示生气,而美国人可表示生气或不耐烦;当讲话结束后,中国人可以自己为自己鼓掌,而美国人则认为这是不谦虚的;中国人通常用双手去赠送或接受礼物,认为这样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美国人却无这样的做法;如果一个成年人拍另一个成年人的头,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对方会十分生气,而美国人则用这一动作表示对对方的同情、喜爱或鼓励;表示6时,英美人用两只手,即伸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与另一只手的大拇指,而中国人是将一只手的大小拇指伸出作出牛角状,形似倒写的六。这一手势在外事活动中应尽力避免,因为有的欧洲与拉美国家表示威胁、侮辱、不友好等意思;拇指抵鼻尖,扇动其余四指,表示鄙视或挑战,中国人无这样的含义。这一单元也涉及了距离学。教师便向学生介绍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四个人际距离区域,即亲密区、熟人区、社交区及演讲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保持多大距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区、行业、不同个性的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比如日本人相距总是很远,因为他们传统的礼节是鞠躬问候,过近就要碰头;中国人交谈时站立距离适中;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往往会出现十分有趣的场面:意大利人在不停的进攻,英国人在不断的撤退,他们都在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交际距离。所有这些讲解虽然都不涉及语言点,但对于了解异国文化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体态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有很多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雅典娜这一智慧女神的标志是猫头鹰。学生的问题问的相当好,这个问题的答案便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人把猫头鹰看作智慧鸟,是智慧的象征,例如习语as wise as owl .在儿童读物和漫画中,猫头鹰的形象是沉着、冷静、严肃、聪明。禽兽间的争端要请猫头鹰来裁决,紧急关头要向猫头鹰来请教。Owl在英语中没有不好的意思。而在我国,由于猫头鹰啼声凄厉,人们把它的叫声与灾难和死亡相联系。有些迷信的人把其看作是厄运的征兆,例如民间有这一俗语: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这便是同一事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蕴含不同的语用意义。由于不同民族制度、信仰、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会把各自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加以充分联想扩展,造成语言词汇含义涵盖面上不等值。在一种语言中具有丰富联想意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中国人常常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这一单词在英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些特定词汇,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神话等的影响,造成文化中的词汇缺项。另外,受基督教影响深,英语中有很多词语出自《圣经》。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有这样一句话:Greater love has no man than this, that he lay down his life for a friend.许多学生不明白该如何翻译。如果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圣经》,原句为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我们就很容易翻译出来: “他为了朋友甘愿献出生命,没有比这更伟大的爱。”The religious teaching to “love thy neighbor”was probably a poor translation of what must have originally been “respect thy neighbor”. Love thy neighbor (as thyself )是《圣经》里的一句话。在圣经里neighbor含义是“需要你帮忙和你的友善的人”。

在《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Welcome to Biology 101,”the professor began.在美国,学校的课程被编号。通常100是大一学生的课程,200是大二学生的课程,300是大三学生的课程,400是大四学生的课程,500是毕业学生的课程。所以101是大一学生的课程。有时最后一位数字表明所教的学期。比如101是第一学期,102是第二学期。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背景,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有这样一个句子: She herself had never done anything more illegal than driving at seventy miles an hour.你必须了解在美国大部分州的法律规定高速公路的最高时速在每小时六十五里,所以每小时七十里是犯法的事。所以此句翻译成“她一生中除了开车有时超速达每小时七十里外从未作过犯法的事”更为妥当。

一位学生拿来一个句子:He likes to play apple.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向学生讲解:在当代英语日常口语中有许多含有瓜果蔬菜名称的词组短语,具有形象鲜明、寓意丰富、委婉含蓄的特点而深受大众的喜爱。苹果是人们喜爱的最为常见的水果,因而其寓意特别丰富。在美国棒球运动特别流行和普及,因此人们用最普通的苹果喻指棒球运动。所以此句翻译成:他喜欢打棒球。学生恍然大悟。于是又向学生进行拓展:apple又常用来俗称“同伴、家伙”,用作该寓意时通常需要用形容词来修饰。如:He is a real slick people.他是一个狡诈的家伙。

Apple还可指大城镇,热闹或可以找到刺激性娱乐的街区,于是纽约被称为“theBig Apple”或“the Apple”.不具备这方面文化的人是难以理解Young musicians are flocking into the Apple.“年轻的音乐家们正涌向纽约。”这句话了。另外,古时候人们注意到眼睛的瞳孔像苹果,所以便把瞳孔称为apple of the eye,由于它是人极为重要的器官,所以常把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也都称为apple of the eye.例如: “Dick,”said the dwarf, thrusting his head in at the door, “my pet, my pupil, the apple of the eye, hey, hey!”(C. Dickens, theOld Curiosity Shop)“狄克,”矮子说着,把头从门口伸进来,“我的心肝,我的徒弟,我的宝贝,嘿,嘿!”。据说在美国乡村有一种风俗,小学生上学时常给老师带一个擦亮的红苹果,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于是to polish the apple由此引申出“送礼、讨好、拍马”之意。现喻指曲意奉承、讨好巴结的人或行为。如:This called for some extra apple—polishing by employees.这就要求雇员们格外讨好巴结了。Mary is an apple—polisher, she will do anything for the boss.玛丽是个马屁精,老板叫她干啥她就干啥。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导入文化时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为主:。

1一般性的文化背景知识。因为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时缺乏对英美国家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及其他方面的背景知识,从而阻碍了他们以后更深入的学习英语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着重介绍与教学内容联系比较紧密的,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多方面的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背景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在教学文化渗透

2词语文化内涵方面的知识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在英语中有很多词语的文化内涵不但会影响到学生对一些文章和问题的理解,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英语语言的正确应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专门讲解和情景交融等方法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英语单词、词组、成语和谚语进行必要的比较。

3社会文化语境方面的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社会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等,所以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三、如何在教学中传授社会文化知识

1.引导学生在读文学作品、报刊时留心和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材料。

对大多数人来说,了解英美社会主要是靠间接的阅读有关的材料,所以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小说、杂志、报刊、时事等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学作品以及杂志期刊等阅读材料,材料越新越生活化越能够使学生了解当代英语,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性格、心里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等,学生能够从更高更深的文化角度看待西方文化。比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Iago: 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这里the green—eyed monster是“青眼怪物”之意,喻指嫉妒。在英语中绿色常用来表示眼红,嫉妒之意。

2.采用图片、电影教学

图片更直观的了解异国的文化。比如在讲述beard与moustache两词的区别时,为了更加生动形象,便使用圣诞老人的图片。电影可以了解英美社会文化,接触鲜活地道英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借助电影来扩展生活,打开自己与世界之间的隔阂,了解异国文化。在看电影时,不仅要注意影片中人物所说的内容,更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情景,观察人物的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意外的东西。美国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便可以了解《圣经》中的摹西。虽然情节稍有改动,但仍不失摹西原有的风貌。

3.充分发挥外籍教师之长处。

外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生动形象的讲述清楚中国老师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所以学生应该多与外教接触,他们是活的文化材料,可以直接的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多向外教请教他们本国的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外教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4.多利用现在的因特网。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日益完善,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特网是一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师参考书。例如给学生讲解关于美国牛仔,如果多想了解一些美国牛仔的历史,只要上因特网,打入关键词“牛仔”,根据所提供的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使学生更多的了解美国的文化

5.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关系。

在导入文化因素的时候,要防止两种倾向:第一,总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解释和评价异国文化成员的言行,对不同于本族文化的言行采取不接受的态度。第二,对西方文化盲目的推崇、模仿和照搬,全盘接受。胡文仲教授在“文化教学文化研究”一文中这样强调到:在外语教学中不重视文化知识(包括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显然会落后于客观的需要。必须注重提高学生文化敏感,熟悉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移植别国的文化了解和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目的在于更顺畅的进行交际,而非其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注重对文化渗透是十分必要的,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文化教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師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困难,而且要帮助学生扫除文化上的障碍,在外语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文化习得意识,在课堂上努力创造真实的情景,使文化规范的教学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使学生在有意识的外语习得中习得必备的文化规范,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得较为全面的知识

总之,语言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可反映文化。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的介绍,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化敏感性,减少或尽量避免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可能引起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

参考文献:。

[1]王伟华.“社会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文化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新编大学英语第三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胡文仲.文化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褚永慧]。

相关热词搜索: 英语渗透文化教学中。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