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嵌套式教学,赢得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动权

[摘 要]嵌套是程序操作技术和意识,在不断的嵌套操作中,可满足不同群体学生实践诉求。高中学生信息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非常适合运用嵌套技术,它给不同群体的学生带来个性训练契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展开实践操作,并在对应性嵌套操作过程中形成实践能力。对教学内容、学习主体、教学客体展开嵌套设计,可确保课堂教学始终处于较高频度之上。

[关键词]嵌套教学主动权;高。

所谓嵌套,就是插入的意思,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时,就是根据学生信息基础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梯度性学习内容,由浅入深不断插入新程序,调动不同群体的学生主动展开实践操作学习嵌套教学是崭新的教学实践尝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学习实际,展开充分的教情学情调查,以提升嵌套教学设计品质。高中生信息基础存在个体差异,且较为明显。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展开分层教学实践,利用嵌套技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品质,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成长机会。

一、嵌套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新课改大背景下,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设计意识。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实践任务,因材施教。在具体实践操作时,教师需要做好相关调查,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直接参数。

1.个体差异。

学生学习基础存在差异,这是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学习基础学习环境、学习悟性等原因的共同制约,学生信息素养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差异性明显。有些学生家庭环境较好,接触信息技术较早,信息技术基础当然更为牢固。而晚一些接触信息技术学生,其信息基础自然要偏差一些。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是现实存在的,而嵌套教学可很好地应对该问题。

2.学科差异。

信息技术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带有明显的工具性、基础性、综合性特征,成为嵌套教学运用的首选学科。信息技术逐渐普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信息技术的运用都与人们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成为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具有综合性,因为信息技术必将成为其他学科学习基础工具。如果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够牢固,一定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需要有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这无疑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基础学习素质,成为多种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学习操作的前提。

3.学时差异。

信息技术虽然重要,但在文化课面前,它无疑是标准的“副科”,学校自然会对“主科”有政策倾斜。很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较少,每周一个课时是普遍现象。在这有限的学习实践时空条件下,要完成繁重的学习训练任务,需要教师给出更为科学的教学设计。为观照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教师引入嵌套教学势在必行。嵌套教学,可以给不同基础学生提供更为合理的训练内容,以满足大多数学生学习诉求。

二、嵌套教学的可行性。

嵌套技术源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在具体实践运用时,教师要从内涵概念的角度展开探索,让学生形成感知突破,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更为丰富的选择。

1.学习程序适合嵌套设计

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操作中,需要给不同群体的学生布置层级性训练任务。教师要不断进行嵌套操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足够的训练体验机会。因为嵌套教学启动后,可以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自由选择操作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隐性分组的形式,引导学生随时参与嵌套操作。如果学生学力不足,也可以选择放弃部分操作训练。嵌套教学具有自由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训练需要。教师给出灵活的教学设计学生有了自由选择权,课堂教学自然呈现各取所需的局面,这无疑是最为和谐的课堂气氛。

2.学习内容适合嵌套操作

信息技术的知识虽然呈现系统性,但在操作层面上,学力强弱都可以顺利介入其中。其学习内容并未对学生学习基础有过度硬性的规范,给不同学力基础学生提供平等参与训练操作的机会。信息技术渗透性很强,即使学力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可以凭借仅有的学习认知基础展开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这也为教师运用嵌套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行性。

三、嵌套教学实践运用。

嵌套技术不仅是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而且是一种教学设计理念。利用嵌套技术设计教学程序,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实践技巧和方法。在具体操作运用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丰富的操作实践经验,也为嵌套技术的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嵌套技术源于计算机程序设计,又反过来运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适合性是极高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展开信息技术操作实践,并获得同样的学习成长,这无疑是嵌套教学运用的最终追求目标。

1.对教学内容展开嵌套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材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深度的整合优化,找出嵌套契机,并对嵌套时机展开探究,以提升嵌套运用的效率。学生虽然有较高的操作积极性,但受学力基础的限制,部分学力不强的学生会在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理清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明确嵌套操作时机和操作要领,给学生以主动性提示,矫正学生学习方向,以形成重要的学习内驱力。

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主要是从信息的来源、信息的价值取向和信息的时效性三个方面展开的鉴别和评价。在具体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让学生弄清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的评价方法,然后發动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展开鉴别与评价。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让学生说说收到了哪些虚假信息以及处理的方式。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熟悉,参与讨论的热情很高。第二步,自主阅读文本,分析教材上的案例,通过同类信息比较来判断信息真伪。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相关学习,并获得信息判断方法。第三步,教师引导给出信息判断操作顺序:从信息来源展开判断,查看信息是不是齐全,信息有没有权威性,同类信息比较,实地考证,最后是逻辑推理。第四步,发动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教师给出几条信息,让学生自己展开信息鉴别和判断操作。经过一番验证操作学生能够独立对相关信息展开判断。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展开教学设计,以嵌套形式不断增加操作环节,学生表现呈现个性特征,这说明嵌套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对学习主体展开嵌套设计

学生学习主体,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精神要求。在嵌套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观照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依据主体学习现实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为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意识,教师在运用嵌套技术时,需要全员发动,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辅助学生展开实践操作训练,这应该是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成为可能。教师不妨组织多种互动小组,让学生之间展开良性互动,提升学生实践操作品质,让学力较弱的学生有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

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信息的表格化,掌握表格数据的处理,利用软件加工表格信息教师具体操作时,先让学生掌握几个专业术语: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等,然后对数据计算、数据筛选、数据排练展开理解性认知,教师再示范具体操作,最后给出具体数据表格,发动学生展开数据信息的加工。学生的表现自然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应给出个性评价。是嵌套教学设计,给出了明晰的学习方向,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实践操作。由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差别,学习效果呈现多元化特征。

3.对教学客体展开嵌套设计

学生学习主体,但对于教学来说,学生自然属于客体。在对学生客体展开嵌套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具体操作

首先,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求不能过高,掌握基本的概念定义以及基础数据信息,了解数据计算排列规律,进行最为简单的实践操作即可。教师展开嵌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忽视教学要求,只需完成最为基础的技术操作训练。

其次,对中等生展开定向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进取心,使其操作能力呈现成长趋势。在嵌套操作展开后,教师要给出重点观照,给出示范性操作演示,对操作重点技术展开引导,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促使学生逐渐形成学力基础

再次,对学优生进行重点培养。每一个班级都有部分学优生,教师在运用嵌套技术时,对这个群体主要从技术拔高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学优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设计嵌套教学时,需要体现一定的高度,为这个群体的学生提供深度探究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展开实践尝试,并形成团体优势,获得操作实践技能。

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集视频、音频和动画信息,利用现有学习条件,自行制作小作品,对媒体信息进行个性化加工。演示音频信息加工和声音合成时,要求学生学会用Cool Edit Pro来制作属于自己的歌曲。教师给出分步骤操作引导:第一步,挑选歌曲信息,找到其伴奏音乐信息资源,保存到计算机。第二步,在Cool Edit Pro界面下找到“录音”,单击后开始唱歌,保存歌声文件。第三步,分别将两个备用音频文件,在Cool Edit Pro窗口下合成到一起。第四步,还是在Cool Edit Pro界面,对效果进行调整。最后获得音频小作品。在这个操作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能够制作出比较满意的作品,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与学生的学力基础学习悟性有关。学力基础较差的学生,制作出来的作品会比较粗糙一些;而中等生的作品,质量会居中;学优生会关注细节把握,对作品精益求精,其效果当然是最好的。同样环境下展开操作教师布设要求也完全相同,学生表现却不同,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只有教师不断给出操作引导,才会促使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获得足量的训练机会。

綜上所述,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时,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对教学操作实践任务展开个性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信息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需要对不同学生学习诉求有清晰的了解,在具体施教时引入嵌套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同的学习实践机会,形成多重嵌套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责任编辑 罗 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