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属两种药用植物的形态学鉴别

作者:孙会忠 宋月芹 赵春玲 贺学礼。

【摘要】 目的澄清和积累黄花蒿和滨蒿的鉴别特征。方法解剖镜下观察一般植物学性状;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果实的形态特征。结果黄花蒿和滨蒿的一般植物学性状极为相似;黄花蒿的果实的表面纹饰为皱褶状,滨蒿的为搓板状。结论叶和花序类型是两者的关键鉴别性状果实表面纹饰具有明显的分类学意义。

【关键词】 黄花蒿 滨蒿 果实 鉴别

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和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均隶属于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习称青蒿黄花蒿因含有青蒿素(Artemisinin)而在药用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青蒿素对疟疾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为国际抗疟疾中药[1,2]。滨蒿即为传统中药“茵陈蒿(绵茵陈)”的原植物,全草均可入药,《神农本草经》具有重要描述,并列为上品[3]。两种植物目前虽有人工栽培,但在一些地区直接采集野生资源仍是实际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野外采集过程中,黄花蒿和滨蒿混淆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两者的分类学鉴别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1 材料。

所用材料采自洛阳市郊区。标本由侯小改教授鉴定,凭证标本存放于河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室。

2 方法。

在解剖镜下观察黄花蒿和滨蒿的一般植物学性状;选用发育良好的成熟果实,室温下自然干燥,再CO2临界干燥,之后置于双面胶带上,JFC—1600 型离子溅射仪中真空喷金镀膜2~3 min,后移入JSM—6360LV 型扫描电镜下观察并拍照。描述术语参考马骥等学者曾用术语[4,5]。

3 结果。

3.1 一般植物学性状

3.1.1 黄花蒿别名:青蒿、臭蒿等。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无毛或具疏毛,高35~150 cm。茎通常单一,直立,茎、枝上具棱槽,褐色或紫褐色,主茎粗壮。叶两面无毛,基部和下部叶具柄,花期凋萎;中部叶卵形,三回羽状深裂,终裂片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尖,全缘或有1~2齿;上部叶小,无柄,单一羽状细裂或全缘。头状花序多数,径约1.5~2 mm,具短梗,稍倾斜或下垂,全株组成复圆锥花序,总苞片无毛,2~3层,草质,绿色,外层线状长圆形,内层卵形或近圆形,边缘膜质;花托长圆形;管状花,黄色,外层雌性,里层两性;花冠顶端5裂;雄蕊5,花药合生,花丝细短,着生于花冠管内中部;雌蕊1,花柱丝状,柱头2裂,分叉。瘦果卵形,淡褐色,无毛。花期7~9月,果期9~10月。

3.1.2 滨蒿别名:猪毛蒿,青蒿,茵陈蒿等。一、二年生草本,高35~100 cm。茎直立,常居多数开展的枝,褐色或淡红紫色,具微柔毛或近无毛。有时具丛生状营养茎、枝。叶密集,茎下部叶有柄,上部无柄;下部叶与不育茎的叶同形,叶片广卵形,长1~4 cm,宽2.5~3 cm,营养期有密绢毛,生育后期光滑,绿色,2~3回羽状全裂,终裂片线形;顶端尖,中部长1~2 cm,1~2回羽状全裂,裂片极细,无毛;上部3裂或不裂。头状花序多数,有梗或无梗,具线状苞叶,全株上组成复总状花序,在总状花序中的头状花序常侧向一面;总苞近球形,直径1~1.2 mm;总苞片2~3层,卵形,边缘宽膜质,背面绿色,近无毛,外面的较短;花都为管状花,黄绿色,外层雌性,5~7朵,能育,内层6朵,不育。瘦果卵形无毛。花期7~8月。

3.2 两种植物的果实微形态特征蒿属植物分化大,变异类型多,种间营养器官形态学性状连续性强,种间鉴定一直是一个难点问题,仅靠幼苗营养生长期的营养器官准确鉴别黄花蒿和滨蒿颇有难度,而果实形态性状营养器官更具保守性[6]。作者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花蒿和滨蒿的果实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二者果实形态均为卵形(图1a,c);黄花果实表面纹饰呈皱褶状(图1b),滨蒿果实表面纹饰呈搓板状,纵轴方向呈细搓板,横轴方向呈宽搓板状(图1d)。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