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童趣,童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嘟,嘟,嘟。快来啦,孩子们,让我们坐上汽车到动物园里游一游,好不好?”亲切和蔼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在何冬娜身后自动“组装”成一辆“小巴士”,随着欢快的音乐,扭动着“尾巴”向“动物园”开去。“动物园到了。好,慢慢停车,注意安全,不要撞到旁边的人哦。孩子们你们看,那里有可爱的小兔子,还有‘叽叽喳喳’欢叫的小鸟呢。”观看动物园视频的同时,何冬娜做出喜悦、激动的表情和动作,孩子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忽然,何冬娜一声惊呼,满脸哀伤地说:“哎呀,孩子们你们看,墙上有条小壁虎,可是它的尾巴被蛇咬掉了。它该多痛苦呀!”孩子们也随之表现出痛苦的表情……。

1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宁市衡阳西路第一幼儿园(以下简称衡阳西一幼),亲自体验了该园教师何冬娜的故事课《小壁虎尾巴》。此前不久,她凭着该故事课在全区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摘得桂冠。当时评委评价说,何冬娜以富有童趣的教具、新颖独特的设计、自然大方的教态、思路清晰的教学,将“听”“看”“说”“想”“玩”等多种体验形式相互转换,凸显了幼儿的主体性与互动性,展现了良好的教学风貌。

童心:“一位幼教

老师必备的素质”。

在一次区域游戏活动中,何冬娜正在准备教具,突然,一阵哭喊声传来,一个孩子跑过来说:“老师,李聪咬人了!”何冬娜立刻冲过去,拉开正在打架的孩子,并对咬人的孩子大吼道:“李聪,你干嘛咬人!”李聪愣了一下,随之也大声喊道:“我讨厌你!”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当时,何冬娜想也没想就回应说:“我不喜欢李聪了,尽欺负小朋友。”待安慰好被咬的孩子后,何冬娜忽然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错事”。她走到蹲在墙角伤心的李聪身旁,蹲下,柔声向他道歉,轻声询问咬人的原因。一番沟通之后,李聪认识到了自己咬人是错误的行为,并主动向受伤的孩子道歉。

何冬娜反思说:“刚开始的处理方式太简单粗暴了,不仅教育不了孩子,反而会对他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从那件事之后,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幼教,首先要具备一颗童心童心就是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真心地与孩子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位幼教必备的素质。”在何冬娜心中,“童心”还有另一层含义,即在教学活动中,幼教应保有一颗鲜活的童心,贴近儿童、亲近心灵,让儿童真正参与活动,从而收获最佳的教育效果。

《小壁虎尾巴》一课集中展示了何冬娜的“童心理论”,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幼教教学语言要具有儿童语言的特点。众所周知,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对陌生的事物他们总喜欢问为什么,因此儿童语言有比较多的疑问句式。当小壁虎尾巴刚被咬断时,何冬娜会问“尾巴断了会不会很痛?”;当小壁虎向牛伯伯借尾巴时,她会问“牛伯伯愿不愿意借尾巴给小壁虎呀?为什么呀?”;当小壁虎看到新尾巴长出来时,她又会问“小壁虎看到新尾巴时高不高兴呀?为什么小壁虎尾巴断了会自己长出来呀?”……她说:“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别的事情干扰,通过不断地提问,能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引导他们有所思考。”何冬娜如此解释。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时要运用肢体语言,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认知能力。小壁虎断尾时,她会做出一脸痛苦的表情;小鱼姐姐拒绝小壁虎尾巴的请求时,她会一边摆动双手一边皱着眉头说“我要用尾巴拨水呢”……何冬娜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带领儿童逐渐深入故事,认知故事。

衡阳西一幼园长甘丽琼这样评价:“何冬娜老师的‘童心’,就是平等地与孩子们交朋友,按照儿童的天性设计有趣的活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展开教学。效果很好。”。

童趣:“就是要有好玩的游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教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实际操作中,何冬娜将之定义为“童趣教学”。所谓童趣教学,就是让儿童在有趣多样的游戏中自主地感知、认知事物。

随着音乐响起,何冬娜头戴维尼熊图像,蹲着身子,模仿维尼熊笨拙的步伐向孩子们走来。忽然,她发现了一坛蜂蜜。她欢快地跑到坛子旁边,拿起勺子一勺一勺地享用美味的蜂蜜。这时,蜜蜂回来了。蜜蜂对她发起了攻击……在中班音乐游戏课《小熊和蜜蜂》中,何冬娜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她以惟妙惟肖的表演将故事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迅速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随后,她让孩子们自主选择角色。有的孩子选择小熊,有的孩子选择小蜜蜂。扮演小熊的孩子跟随音乐的节奏,学着小熊笨拙的体态外出寻找蜂蜜,扮演蜜蜂的孩子则候在一旁,时刻准备着对闯入家园的“小熊”发动“猛攻”……。

有趣的游戏调动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感受、熟悉音乐的节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何冬娜解释说:“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因此,课堂上应该有丰富、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尽情地玩耍,以学带玩、以玩促学,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可以说,游戏何冬娜课堂教学的核心元素。在《小壁虎尾巴》一课中,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后,何冬娜孩子们开起了Party,庆祝小壁虎又有了“一条美丽的尾巴”。《Touching game》一课中,她通过“猜物”游戏,让孩子去触摸、感受,然后用英语说出事物,孩子们从“猜着玩”到“试着玩”,最后“猜得对”“猜得准”,还能回答老师的提问“What’s this?”,参与热情高涨。开展反应游戏时,她引入了“竞赛机制”,将儿童分成蓝色组和黄色组,分别设计口号“Blue,Blue,Yeah!Yeah!Yeah!”“Yellow,Yellow,Yeah!Yeah!Yeah!”,鼓励儿童在比赛中大胆说英语。

何冬娜说:“以有效的游戏教学主线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童趣教学’。而游戏的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幼儿的实际表现作出多元化应对,从而提高游戏的有效性。”。

童真:“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幼儿教育应该是充满童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保护孩子童真。”采访中,何冬娜反复提及这一观点。从1996年参加幼教工作至今,她始终坚持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让孩子亲身体验、感知。

在大班美工活动课《做做玩玩:动力小木筏》中,何冬娜先将全班20个孩子分为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订书机、冰激淋小木条、橡皮筋等材料。然后播放指导制作动力小木筏的课件,并拿出事先做好的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做完这些工作,何冬娜便做起了“甩手掌柜”,让各小组自主设计木筏的图样、自己动手制作木筏、自行展示成果,她只是“巡游”其中,孩子碰到难题时她稍作指导,孩子实验失败时她及时安慰、鼓励。经过小组成员的协同努力,各小组很快有了成果,并且颇具新意:有的小组做出的木筏是三角形的,有的小组的木筏是球状的,有的小组还在木筏上插上了小彩旗。看着自己做的木筏在水面上游动,孩子们激动地鼓起了小手掌。

当下,仍有不少幼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看得太紧”,未能放手让儿童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他们有这样的忧虑:这么小的孩子自己能做得好吗?老师不管,孩子们在动手时发生意外怎么办?对此,何冬娜用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明显的课堂作出了回应。她说:“孩子们能不能做好,要他们亲自做了才知道。就算失败了又如何呢?老师多鼓励他们,他们总会成功的。这一点我愿意相信孩子们。至于安全问题,这需要老师平时多强调多教育。总之一句话,老师要相信孩子、放开孩子,让他们自由奔跑,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直接感知。所以,何冬娜认为,在幼教工作中孩子永远是活动的中心,教师在活动中应该扮演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而不是代替儿童去感知。她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孩子亲自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

从事幼教工作多年,何冬娜幼教课堂上的“童心童趣童真”有了深透的感悟。她把儿童比作小鸟,而自己就是那片让小鸟翱翔的天空,“因为天空广阔,小鸟才能自由地飞翔,才得以充分发展个性”。用与她同事多年的秦瑜老师的话来说:“这是何冬娜老师的爱。她爱自己的工作,爱她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因为爱,所以才有乐于钻研的那股劲;因为爱,才有对孩子那份超强的耐心。她就是孩子们的好妈妈。”。

(责编 黄雯丽)。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