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造园艺术

摘 要:潭柘寺是典型的北京明清时代的山林寺庙,依山而建,建筑布局采用我国寺庙传统格局,严谨规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关键词: 寺庙园林园林布局造园手法。

北京人常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可见潭柘寺历史之悠久。潭柘寺始建于晋代,因后有龙潭,山间有柘树而得名。1 整体布局寺庙园林按照园林位置,布局,功能的不同,将中国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分成3种类型,及寺庙园林,专庙附属园林和山庙园林[1]。其中潭柘寺是典型的山庙园林寺庙位于潭柘山麓,与周边的自然风景相互点缀,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图1 大雄宝殿   潭柘寺布局是按照我国寺庙建筑传统格局,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两侧为对称之配殿,并依山势形成多进院落。其布局主要分为3部分,中路沿中轴线依次列有牌坊,石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见图1)和毗卢阁(见图2)。整个中轴线建筑既有层次感又不雷同,东路有方丈院,延清阁,流杯亭(图3),行宫园和舍利塔;西路有大悲坛等零散殿院;北端有观音殿。其建筑形式采用中心对称原则,严谨规整,体现出宗教建筑的特点。潭柘寺之中整个建筑体系的布局和依山而建的自然坡度,这些都与颐和园 中的万寿山以及排云殿建筑群有异曲同工之妙。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图2 毗卢阁 图3 流杯亭2 造园手法  潭柘寺园林造园手法也符合我国传统的造园原理,符合“相地合宜”,“巧于因借” [2]的原则。在园林造园时将建筑与周边山体的自然风景和人事之功融为一体。潭柘寺在选址时主要考虑了将寺庙隐藏于深山幽谷之中,创造隐若隐若现的神秘感与朦胧感。进寺之前要经过一段曲折的石头铺成的山路,一段峰回路转之后才发现掩映在对称种植的油松背后的南门。穿过硬质石头铺 装的“小广场”,走过两边种植荷花的小桥,才终于跨进了寺门,这是一种“ 欲显先藏, 欲露先障” 的处理手法[3]。从南门开始寺中的建筑沿着山体的坡度向上攀岩而上,直到最高处的毗卢阁,期间的主要的道路体系是围绕中轴线上的宫殿建筑。寺中自然和人工造景相结合,层峦叠嶂,飞流瀑布,苍松翠柏,鸟语花香。 3 植物配置  潭柘寺作为宗教建筑,故其中植物也尽显肃穆的宗教气氛。寺内植物众多,比较出色的有:寺院门前栽植的拓树和形态各异的油松;毗卢阁前两棵高达30 m的银杏。被称为“帝王树”“配王树”,由于其重要位置和寓意现在已经成了人们祈福的目标;另外还有1组树木的搭配别有韵味,寺中将1个柿树和柏树种植在一起,取其“柏柿如意”的谐音。外围山上黄护柿树、山碴,红叶遍布满山头。另外潭拓寺寺庭有18种植物。乔木有13种,分别是油松、圆柏、龙柏、银杏、二乔玉兰、玉兰和梨树等。灌木有4种。分别是木模、紫薇、榆叶梅、牡丹。 简历大全 /html/jianli/ 参考文献[1] 孙敏贞.明清时期北京寺庙园林的几种类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3):20—22.[2] 计成. 陈植注释, 园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5—57.[3] 孙敏贞. 北京明清时期寺庙园林的发展及其特点.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6):110—112.中国园林史课程论文 开题报告 /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作文 /zuowen/。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