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探索

内容摘要: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学术界同样异常关注创新型城市理论探索,但总体研究还不够系统

本文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系统整理、总结和评述,以期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以及创新型城市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理论综述 理论内涵 实现路径 评价指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已由依靠传统的资本、劳动力等基础生产要素投入向倚重于知识、信息、技术、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转变。

与此相适应,创新不仅越来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而且更成为城市实现快速高效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

目前世界各国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包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英国伦敦,以及我国的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相继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

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本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术界同样非常关注,许多学者已投入到创新型城市理论探索研究中,但是总体研究还不够系统

本文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系统整理、总结和评述,以期为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以及创新型城市的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支持。

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发展脉络      自2000年英国学者C•Landry在其著作《创新型城市》(The Creative City)中正式提出创新型城市概念后,近十年来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创新型城市内涵与构成要素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以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

C•Landry的《创新型城市》是最早研究创新型城市的专著,书中提出创新型城市的概念并探讨了创新型城市的战略框架。

之后J•Simmie等(2001)、C•J•Dahlman J•Aubert(2001)、霍丽和惠宁(2006)、张治河(2006)、张洁(2007)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创新型城市内涵与构成要素

杨冬梅等(2006)、白永秀和赵勇(2006)、任胜钢和陈凤梅(2007)、胡钰(2007)等学者按不同的方式划分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实现路径。

R•Florida(2002)、约翰•莫尔斯大学(2003)、世界银行(2005)、张立柱(2006)、石忆邵和卜海燕(2008)从不同的侧重点以及各自地域特点提出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

创新型城市研究理论基础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质是以创新为核心要素的复杂城市建设系统,尽管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起源于2000年左右,但其理论基础可追溯到始于20世纪末期的创新系统理论

C•Freeman于1987年最早提出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公私部门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

之后Porter(1990)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的钻石结构模型,Cooke于1992年最早提出区域创新系统并于1996年将其概念做了具体界定,R•Nelson(1993)分析了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B•T•Asheim L•Coenen(2005)根据各种产业和经济部门的知识基础阐述了基于分析知识的和基于综合知识的两种区域创新体系,B•Lundvall(2007)结合创新系统和经济理论,阐述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起源、应用和理论地位。

我国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包括胡志坚和苏靖(1999)、盖文启(2002)、苗红和黄鲁成(2007)等学者的研究

创新型城市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创新型城市英文有“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两种说法,前者强调城市的创造力,后者强调城市的革新力。

国外对创新型城市研究并不注重内涵的界定和概念的叙述,大多从创新型城市的一些特质和特点加以概括。

如:P•Hall(1998)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许多新事物不断涌现并融合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

C•Landry(2000)认为创新型城市须具有开放思想、多样化、宽容、独立个性、可达到、弹性及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源于全球化倾向的本地化等特征。

创新型城市内涵研究,我国学者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主要有:   1.注重创新活动的内涵

国内多数学者从此角度界定创新城市内涵

霍丽和惠宁(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特定城市空间内,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活动的互动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整体,进而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

张洁等(2007)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产业创新、规划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创新活动,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形成日益强大的城市竞争优势。

2.基于城市发展模式的界定。

杨冬梅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

杨华峰等(2007)提出创新型城市是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城市的有效聚集,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推动和促进整个城市在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突破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城市发展模式。

3.创新型城市的广义与狭义理解。

张继飞等(2007)提出创新型城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创新型城市主要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角度和经济场域中依据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因做出界定;广义创新型城市创新活动由企业扩展到制度、文化等各个层面。

(二)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与条件   创新型城市的构建需有必要的要素和条件支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硬件条件、政策支持、文化氛围、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C•Landry(2000)提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七要素:富有创意的人、意志与领导力、人的多样性与智慧获取、开放的组织文化、对本地身份强烈的正面认同感、城市空间与设施和网络机会。

J•Simmie等(2001)认为城市创新环境的产生有四个来源:经济积聚和企业国际化规模,同类型公司的空间集结与定位,城市经济规模与创新进程,创新源泉与国际出口市场的关联。

此外,创新型城市还需具有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及通讯。

Dahlman J•Aubert(2001)提出创新体系的构建、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生产价值的实现都需巨额的资本投入,稳定而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创新体系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