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方法:通过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采用介入治疗的4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总结护理心得。

结果:有4例患儿术后出血,2例患儿发声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恢复。

本组患儿在出院前再次做心脏彩超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心脏停诊无杂音,4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结论:良好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患儿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小儿在出生时就存在心脏、血管结构及功能上的异常,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也是造成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介入治疗是指在X线指导下,通过体外操作各种导管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段,因其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了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1—2]。

良好的护理环境有助于减少小儿手术中的风险,促进小儿术后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缩短住院时间。

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了4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先将护理方法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1岁—13岁,中位年龄6.5岁。

所有纳入患儿均经症状、体征、超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并排除了合并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的患儿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8岁以下患儿采用氯胺酮2 mg/kg 静脉复合麻醉,8岁及以上患儿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

1.2.2 手术方法选择右侧股动脉搏动最强处进行穿刺穿刺后送入静脉鞘管行右心导管检查,根据患者的心脏病类型行左或右心血管造影,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在X线下将封堵器释放在需要封堵的缺口。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护理术前家长及较为年长的患儿多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

此时应及时对家长及患儿进行情绪安抚,通过对其讲解手术的目的、简单过程、意义、优点及成功案例,消除其紧张心理。

2.1.2 胃肠道的护理术前禁食6—7h,1岁以内禁食4h,禁食的必要性需要向患儿家属及年纪较大的患儿交代清楚,以确保得到家长及患儿的配合。

术前静脉输液,给予5%的葡萄糖液,避免长时间禁食状态下进行有创手术,防止患儿发生虚脱甚至休克,或出现血液动力学紊乱或障碍,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

2.1.3 皮肤准备术前清洁患儿会阴部,性发育成熟的患儿应给予剔除会阴部的毛发,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患儿肌肤。

术前避免股动脉及股静脉穿刺,避免血管损伤影响手术穿刺成功率。

2.2手术中的护理   2.2.1常规护理认真与家属核实患儿的姓名、年龄、病情、手术方式,检查患儿的腕带。

患儿进入手术室后,协助患儿平卧于导管床上,使用约束带。

连接心电监护仪,血压装置,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

患儿交流,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

2.2.2 术中的密切配合巡回护士在手术台旁与医师密切配合,熟悉手术中的步奏,每一步需要的手术器械以及各种手术导管的特点及结构,能够及时准确的为手术操作者提供手术器械及导管,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接受的放射量   2.2.3 生命体征的观察在手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存在心悸、气短、胸痛等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并处理。

由于导管直接刺激心房、心室肌、房室交界可诱发心律失常,若在手术中发生心律失常,应提醒术者暂停操作,并调整导管位置,当患儿恢复心律时可继续操作,同时准备好阿托品及利多卡因[3]。

2.2.4 抗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给予肝素1.0mg/kg,静脉给药后1小时追加给药0.5mg/kg。

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预防凝血[4]。

2.3术后护理   2.3.1术后的常规护理采用全身麻醉的患儿,在术后应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率、体温、呼吸及血压的变化。

常规心电监控,及时发现患儿心律失常。

术后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由于封堵器未能完全固定,在心脏跳动中与房间隔、室间隔摩擦有关[5]。

注意患儿术后氧饱和度,适当给予吸氧、保暖等措施,观察患儿是否出现胸闷、憋气、烦躁等心包填塞等早期表现,若病情出现变化,则应及时通知医师并配合抢救。

术后3天每6h 测一次体温,手术清醒后,可进食进水,但应避免进食产酸产气的食物,嘱咐患儿家属让患儿多饮水,多拍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6]。

2.3.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①出血:手术后患儿乘车返回病房,保持穿刺肢体伸直位,检查穿刺处包扎是否良好,若出现渗血、血肿及皮下淤血及时处理。

②溶血:溶血常常发生于心脏有明显残余分流的患儿,血流流经未完全阻断处,与不骗发生摩擦形成高速射流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7]。

术后72h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贫血貌,患儿的尿液颜色是否正常,定时检查尿常规。

本组患儿有4例出现面色苍白,尿常规检测尿中有血红蛋白,说明存在溶血,及时通知一声处理。

③下肢静脉血栓:观察穿刺部位包扎情况,观察穿刺侧足背静脉的强弱与未进行穿刺侧的强弱进行比较,了解穿刺静脉搏动额变化,每小时观察,连续观察24h。

患儿肢体皮肤苍白或颜色发绀,肢体两侧温度不一样或感觉麻木疼痛,则提示患儿可能出现静脉血栓[8],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本组患儿有2例术后出现肢体苍白,颜色发绀,肢体麻木,判断为下肢动脉栓塞,给予溶栓治疗

3、结果   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有4例患儿术后出血,2例患儿发声下肢静脉血栓,经治疗后恢复。

本组患儿在出院前再次做心脏彩超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心脏停诊无杂音,45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

4、讨论   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诸多优势,但需要医师与护理人员的良好合作,良好的护理水平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心脏及血管管径小,患儿耐受力差,不能主动配合手术,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因此,丰富的介入经验、精湛的技术结合优质的护理配合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勤.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实施临床路径对介入封堵治疗护理要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z2):88.   [2]侯彩荣,张政,胡梅英等."六有"管理法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5—6. [3] 穆传红.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16):103—104.   [4]杨翠琼.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干预[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2):148—149.   [5]古勇霞,陈丽媛,黄春燕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微创医学,2014,9(1):108—109.   [6]卫红梅.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护理配合[J].中国医学创新,2013,(35):62—63,64.   [7]项云.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   [8]潘治涛,张曦,盖勇等.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76,78.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