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贺州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文章对贺州城镇化历程及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贺州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化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

经济增长缓慢,农业发展滞后,缺乏高素质人才等等,并从体制政策环境、产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贺州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贺州城镇化;评价指标;对策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潮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

正确分析和认识贺州城镇化水平、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探索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思路、办法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对于城镇化的含义,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等不同的学科分别从各自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

但归结起来,可以对城镇化作这样的定义: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

换而言之。

城镇化从其含义上讲,就是一个地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口、生产、生活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二、贺州城镇化历程及现状      (一)贺州城镇化历程   回顾贺州市的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归结为两个阶段:   一是徘徊不前至缓慢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92年以前。

当时的贺州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发展缓慢,城镇发展缺少工业发展的推动。

1992年底,全市GDP只有25.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2.6亿元,第二产业7.04亿元,第三产业5.57亿元。

全市共有建制镇21个(不包括县城),城镇化水平只有17.11%,比全国平均水平(27.6%)低10.49个百分点,比广西平均水平(17.24%)低0.13个百分点。

绝大部分城镇是依赖于圩市贸易、农副产品初加工以及行政管理职能发展,乡镇企业不发达,城镇二三产业总量很少。

作为政府,对城镇发展也缺乏应有的科学认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是稳步发展加快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1993年至今。

这期间,各级政府对城镇发展有了新的科学认识,对城镇化工作越来越重视。

1993年。

原梧州地区地委、行署提出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建设。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地区行署迁至贺州市,地区行署明确提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来抓,以八步镇、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四个县(市)政府所在地城镇和信都、贺街、公会、桂岭、马江、五将、巩桥、公安、望高、西湾、朝东、麦岭、莲山等13个地区片中心和城镇体系主轴线上的中心镇为重点,全面加大城镇建设力度。

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

行政区划的调整,给贺州城镇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和大力发展商贸业、旅游业“三化两业”的阶段性工作重点以后。

城镇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贺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城镇化建设总指挥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决定》,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了政策依据。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经济的持续加速发展,目前贺州市的城镇化进程已明显加快,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比1992年底增加13.89个百分点。

(二)贺州城镇化现状   1 城镇化规模小。

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集中型城镇,只是有了块状城镇的雏形,辐射功能不明显。

全市现有建制镇41个(不包括钟山镇、昭平镇、富阳镇3个城关镇和八步、西湾2个街道办事处以及已纳入市区的黄田镇)。

从人口来看,只有八步区的信都镇和贺街镇城镇人口超过1万人,其中信都镇2.9万人;从建成区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是信都镇,也只是300公顷。

而集贸性城镇占总数的90%以上,主要起着为周围农村提供商品交换、物资集散等功能。

2 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据统计资料反映,2007年世界的城镇化水平为48%,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4.9%,广西的城镇化水平为36.2%。

贺州城镇化水平只有31%,分别比全国、全区低13.9、5.2个百分点,仍有69%的人口是农村人口。

3 城镇化质量不高。

表现在缺乏辐射和带动市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功能不够健全,缺少发展动力。

大部分建制镇尚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对本市的财力积累贡献不大,份额不多,导致进入城镇的农民就业和生计难以保障。

4 城镇服务功能不完善。

贺州市大部分城镇财力薄弱,大多靠中央的转移支付来运转,缺乏稳定、规范的资金来源,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十分紧张,资金投入明显滞后城镇发展需求.而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

目前全市41个建制镇只有20个建有自来水厂,享有人口仅为16.45万人。

大部分农村城镇常常存在“灯不明。

路不平,自来水常停”的现象。

5 城镇体系发育不全。

相当部分城镇职能单一,尚处于集市贸易这一最简单的职能上,各城镇职能分工不明确,功能发挥多处于盲目的、无序的自然状态,不同等级城镇间的纵向联系仅限于行政隶属关系,同一等级城镇间的横向联系十分薄弱。

整个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缺乏有机联系。

三、贺州城镇化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工业化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只有大规模的工业发展才能真正推动地区城镇化发展

尽管经过建国后几十年的建设发展,目前贺州工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工业不发达。

2007年,贺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是118.01亿元,占GDP的49.33%。

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工业产值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

由于贺州工业化得不到快速发展城镇缺少产业支撑,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直接导致城镇化水平不高。

(二)第三产业不发达影响城镇化发展   无论是从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看,还是从中国城市发展历史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都是随着第三产业发展而提高。

可以说,第三产业城镇化形成和发展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越发达,吸纳的劳动力越多,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长期以来,贺州市以农业为主,第三产业不发达。

近年来,随着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2007年贺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约为56.65亿元,占GDP的23.68%,可见其总量仍然很小,水平仍然很低。

正是由于城镇第三产业不发达,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大,直接影响了城镇化发展

(三)经济增长缓慢影响城镇化发展   长期以来,贺州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总量小。

2007年,全市GDP只有239.2亿元.人均GDP只有11552元,低于广西平均水平12408元,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713元。

人均GDP低,表明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城镇二三产业不发达,反映城市实力的人均财政收入不高。

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只有15.81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731元左右。

正是由于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无力安排更多的资金搞城镇建设,影响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四)农业发展滞后影响城镇化发展   贺州的农业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力量严重不足,以农户为单位的经营规模小,难以独立消化吸纳先进的技术以及对信息的有效收集、分析整理、使用,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而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