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8例临床观察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抑郁症3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抑郁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临床确诊中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氟西汀治疗观察患者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逍遥散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71.1%,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抑郁症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论文联盟编辑。  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指患者中风后出现的抑郁症,表现为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兴趣、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同时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失眠、易怒、厌食等症状[1]。该病是导致中风复发和影响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死亡率[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结合中风抑郁症的特点,于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开展了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抑郁症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疗效,现简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资料选自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76例临床确诊中风抑郁症患者中风诊断标准参考第四届脑血管会议指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的相关标准,抑郁症参考《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血管畸形、癫痫、痴呆、精神病,均无既往精神病史,或有家族精神病史。将76例中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对照组38例患者,女性17例,男性21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59.3岁,病程4—10个月,平均病程6.8个月;观察组38例患者,女性18例,男性20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0.1岁,病程6—11个月,平均病程7.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各项临床资料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中风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氟西汀,每日早饭后30min口服,每次20mg。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给予中药逍遥散加减进行治疗。组方:柴胡、川芎、黄芩、茯苓、法半夏、当归、石菖蒲、白芍药、小麦、百合、水蛭、太子参、枳壳、白芷、香附、甘草,常规服用。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1.3 疗效标准 疗效评价参考照HAMD量表评分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进行。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HAMD评分减分率75%为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HAMD评分减分率50%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好转,HAMD评分减分率25%为好转;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变甚至恶化,HAMD评分减分率低于25%为无效。 论文代写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a=0.05为检验水准,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西药常规治疗有效率为71.1%,观察患者中西药结合治疗有效率为94.7%,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显著。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情况 在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有9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胃脘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观察组仅有3例患者出现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显著。   3 讨论 中风后抑郁属于继发性抑郁症的一种,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之一,该病不仅会影响患者卒中后神经能力的恢复,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卒中的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治疗该病意义重大。目前西医治疗此病,主要是针对抑郁症用药,常用的药物有氟西汀、盐酸帕罗西汀,阿米替林、丙咪嗪等,但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临床效果不理想,且对中风后遗症无直接治疗作用等缺点[4]。在祖国医学领域,中风抑郁症属于郁病、中风之合病范畴,病因病机兼具两者,中风为宿疾,郁病为新病,中风抑郁症乃因病致郁,该病既有中风之瘀血阻络,又有郁证之肝气郁结、心神失养,治宜收疏肝解郁、益气活血,安神通络。逍遥散为疏肝解郁之基础方,加入川芎活血,太子参补虚和中,小麦、百合养心安神,法半夏、黄芩清热化痰,石菖蒲、白芷祛风通络,香附、枳壳助柴胡疏肝理气之功,共奏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养心安神之功效,标本兼治。 论文代写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采用逍遥散加减联合西药氟西汀治疗中风抑郁症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有效率为71.1%,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中西药结合治疗中风抑郁症显著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论文网。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