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支付的SWOT分析

摘要:二维码支付是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具有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由于安全性问题而被人民银行叫停,因而二维码支付是否具有市场发展前景而备受人们关注。

通过SWOT工具对二维码支付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得出二维码支付方式具有市场潜力,很有发展前景。

毕业论文网 /2/view—12045011.htm  关键词:二维码支付 SWOT分析 市场潜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领域己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研究热点。

手机作为人们必备且随身携带的设备,是移动支付理想的载体之一,将手机二维码相结合,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是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

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起来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式。

在该支付方式下,商家可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并印刷在各种报纸、杂志、广告、图书等载体上发布,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通过支付宝账户或银行账户提供的手机端通道进行支付结算。

最后,商家根据支付交易信息中的用户收货、联系资料,就可以进行商品配送,完成交易。

手机二维码支付在日韩等地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而国内也已经有支付宝等公司做二维码支付的推广,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购物及支付

但是由于安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4年3月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函》,叫停了二维码支付业务

随后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央行对有关机构拟推出的上述业务只是暂停,不是终止。

因此,二维码支付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最终能否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备受关注。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与二维码支付有关的文献研究比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二维码技术研究方面,对于二维码在金融领域的研究文献几乎没有。

二维码技术最早诞生于美国,但在移动领域应用最多的是日韩两国。

目前,日本、韩国、泰国和中国的运营商都正式提供了手机二维码服务。

其中,日韩式手机二维码应用的成熟市场,产生了较好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陈婧俐(2007)比较分析了日本和韩国的手机二维码商务模式,并指出韩国手机二维码业务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

储成祥、苏雪梦(2013)也对日本和韩国的手机二维码业务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提出制约我国手机二维码规模发展的瓶颈主要有智能终端普及率不高、没有统一的码制、用户认知有限、缺乏合适的盈利模式等因素。

崔莹(2013)分析了目前国内手机二维码支付的主要架构及“一拍即付” 的实现方式,提出架构中可能存在的弱点,并给出防范措施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二维码是一种数据容量大、容错性好的物品信息表述载体,具有持久耐用、成本低廉和方便快捷的特点。

杨军、刘艳、杜彦蕊(2002)论述了一维码和二维码的基本特点和编码原理以及他们的应用前景,指出一维条码所表示的信息量有限且不具备纠错功能;而二维条码具有不依赖于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保密防伪性能强等优点,能弥补了这一不足。

在国外,二维码早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物流运输、工业控制、国防安全、政府管理及商业金融等诸多领域。

伴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全面发展,二维码应用在国内也迎来了全面爆发,不管在传统的物品包装、报刊杂志,还是在新鲜的电子广告屏及互联网上都常有二维码的身影。

徐杰民,肖云(2004)对二维条码技术的现状、特点以及对未来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吴名(2007)对手机二维码业务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指出业务应用可以划分为读取数据模式、解码上网模式、解码验证模式和解码通信模式四大类,最后还对手机二维码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许统(2011)介绍了手机二维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分析手机二维码手机旅游通、公交二维码等方面的案例。

在追求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时代,手机二维码支付具有发展前景。

三、二维码支付的SWOT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1、潜在外部威胁   首先,国家政策的制约。

今年3月份,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的函》,以安全性为由叫停二维码支付业务

虽然只是暂停该业务,但目前央行仍未明确表态支持二维码支付业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其次,外部竞争压力大。

央行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手机支付业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以安全性为由暂停二维码支付的同时,表示了对商业银行拓展NFC 手机支付应用的鼓励。

NFC,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通过在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

手机用户凭着配置了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用作机场登机验证、大厦的门禁钥匙、交通一卡通、信用卡、支付卡等等。

央行政策对NFC 支付的利好无疑对二维码支付有不利影响。

2、潜在外部机会   首先,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喜好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二维码支付只需手机进行扫码就能实现付款,这种无需排队付款的方式必定会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且二维码支付因能提供无需额外设备的低成本收款服务而备受运营商的关注。

我国当前的二维码应用领域非常广阔,涉及税务、旅游、广告营销、食品安全等领域,在众多应用共同促进下,二维码应用将有很大的可能向全社会普及,因此二维码支付业务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此外,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联等机构也很看好二维码支付市场,甘愿冒着叫停风险来频频试探监管底线,希望通过线下进行二维码支付暗战为争取更多客户,抢占市场。

尽管中国引入手机二维码技术较晚,但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信市场,拥有巨大的手机客户群体,二维码在这个平台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能够借鉴日本、韩国的经验。

手机二维码业务最早出现在2004年,发展至今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日本和韩国的运营商都正式提供了手机二维码服务,产生了较好的市场和经济效益。

目前日本、韩国的二维码支付技术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的乐购在韩国地铁、公交站建设虚拟商场,用户即可通过二维码进行付款。

我国发展二维码支付业务可以向这些国家借鉴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支付体系、风险防控措施和法律监管制度。

(二)内部优劣势分析   1、潜在内部优势   首先,二维码具有信息储存量大、追踪性高、抗损性强、成本便宜等特点。

由于这些特点,二维码支付技术可以使得客户可以在短短的几十秒内,无论是通过广告还是虚拟网络,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手机完成从订购到支付的全部过程,而不用去商场挑选,在收银台排队等待刷卡消费。

其次,二维码应用领域广泛,包括移动支付、线下营销推广、发票防伪、食品安全溯源管理等。

而且二维码能够在报纸、杂志、传单,网页等多种载体上进行标识,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扫码,普及率广。

二维码支付还具有NFC支付无法替代的功用,是打通资金流的基础,也是互联网企业O2O的必备要素,未来有望全面放开。

2、潜在内部劣势   首先,二维码支付存在风险

二维码可能会包含一个木马病毒的下载地址,若用户扫描进行了下载,则会面临资金被盗取的风险

据《2014年上半年手机安全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手机管家截获支付类病毒包数达到82635个,上半年感染手机支付类病毒用户数达到693.4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二维码的流行,目前已成为增长最快的染毒渠道,通过二维码传播的病毒传播比例已达到9%。

其次,二维码支付需要有网络和手机的支持。

要使用手机二维码进行付款,需要有能上网的智能手机,而且也需要稳定的网络,这是完成支付的必要前提。

但是,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终端设备快速发展,3G、4G以及WiFi无线网络覆盖面增多,都为移动支付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支持。

四、总结   二维码支付既面临风险又存在挑战。

虽然二维码支付存在一定的风险,且目前还未得到央行的支持,但总的来说,二维码支付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很多第三方支付机构、银行、银联等机构也很看好二维码支付市场,甘愿冒着叫停风险来频频试探监管底线,希望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其实二维码本身并不存在风险,安全风险最根本的原因是个人信息泄露以及感染手机病毒或访问的钓鱼网站,与移动支付技术体系无关。

目前,针对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过程存在危险的问题,反扫二维码支付业务作为一种新的模式被推出。

反扫二维码手机二维码被读业务,是以手机作为二维码载体,由商户扫描消费者移动端的二维码完成支付,避免了消费者主动扫描模式存在的商户篡改价格、植入病毒等风险

传统的纸质凭证被编译成包含信息的二维码图像,用户以短信或彩信等方式接收二维码,使用时,商家只需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对用户手机上的二维码进行扫描并验证其真实性,即可完成相关业务

而主读类业务需要用户拥有具备拍照功能的智能手机,且在手机上安装好二维码识读软件,通过手机拍摄、识读印刷在报纸、宣传海报等上的二维码图片,正确解析出二维码图片所包含的信息并激活相关业务操作。

相比较来说,被读类业务一方面对手机的要求较低,只需要能够接收业务中心平台通过彩信等方式发送过来的二维码,通过专门的识读设备扫描手机进行信息识读,另一方面,安全性更有保障,避免了扫描二维码过程中手机中毒的风险

二维码支付要得到央行的支持,尚需做出努力:   1、针对二维码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需要建立二维码技术的统一标准及移动支付标准,提供应用安全性。

对于手机二维码被读业务,若各家银行、第三方支付、卡组织都在推行各自的体系,这可能导致跨机构业务存在不兼容的问题。

一家机构的扫描器在遇到另一家机构系统生成的二维码时,很可能因为系统不匹配而产生读不出数据,付不了钱的情况,因此建立二维码技术的统一标准及移动支付标准尤为重要。

目前支付宝砸钱成立移动支付安全联盟;财付通牵头召开二维码支付标准研讨会,希望能够找到办法防范这些风险

2、用户在使用时也应提高警惕,在安全的电子市场下载应用,并定期查杀手机病毒,最好安装具备二维码恶意网址拦截的手机安全软件进行防护,或者安装带有安全识别的二维码工具进行二维码扫描,以降低因扫描二维码而带来的染毒风险

3、有关政府部门应完善二维码支付业务的法规及建立行业监管体系,加强监管。

目前我国有关第三方支付的立法主要是《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但该办法没有涉及二维码支付移动支付方式。

一旦条件成熟,二维码支付必将迅速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陈婧俐.日韩手机二维码业务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07:56—57.   [2]储成祥,苏雪梦.日韩手机二维码业务走向成熟[J].中国电信业,2013:76—79.   [3]崔莹.手机二维码支付应用技术和发展概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4):945—951.   [4]李薇.手机二维码移动支付领域的应用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4(6):72—73.   [5]吴名.手机二维码业务应用体系分类和商业模式[J].金卡工程,2007,11(3):23—27.   [6]许统.手机二维码在国内的发展及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1,03:62—69.   [7] 徐杰民,肖云.二维条码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2):141—142.   [8] 杨军,刘艳,杜彦蕊.关于二维码的研究和应用[J].应用科技,2002, 29(11):11—13.   基金项目:本文为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2—4022)“二维码支付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控问题探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