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革命:晚清宪政改革再认识】 宪政革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

――南宋・辛弃疾。

、历史困局下无奈选择宪政出场历史语境。

日甲午战争国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随国与日签订了80年以不平等、赔款数额巨《马关条约》连满洲贵族老东北也差都保不住。

这立刻成维新派要实行制变革新论据。

早就鼓吹维新变法康有梁启超们诱使人们相信日这样蕞尔国而能战胜国这样泱泱国根原因日进行了明治维新实行了宪政;国要走出危局只有迅速变法。

维新变法迅速成社会上流传各种救亡方案受人们欢迎种。

“推动变革政治精英已认识到由传统政治体制身僵直和专制化强惰性局部政策调整远不足以民族生存危机问题推动更规模制创新是摆脱危机和实现富国强兵必由路。

”〔〕连洋派稳健派代表李鸿也认“至根计尤变法强”〔〕。

《马关条约》和德国强占胶州湾现实坚定了人们变法存信心。

刚刚亲政光绪皇帝舆论影响下被维新派真诚呼吁所激动898年6月日“根据御史杨深秀和侍讲徐致靖奏下诏定国是宣布变法”〔3〕。

随零三天里清廷共颁布三十多道诏发布改革政令军事、济、政治、化各方面发动全方位维新运动。

宫廷政治斗争也暗影响着政治改革改革派毫无保留地和皇帝边他们致认慈禧太“掣肘”是改革阻力只有排除了她政治上存改革才有可能进步推进。

是手无缚鸡力穷生对有实力且对外形象开明、对维新表现出很兴趣袁世凯产生了政治幻想指望通他铲除慈禧太政治存。

袁世凯老谋深算哪里会听命他们正当他们满怀憧憬勾画政治蓝图候袁世凯出卖了他们

慈禧太乘青衣轿、两随从就足够让年轻而软弱改革派皇帝发抖了。

然就是皇帝被囚禁瀛台改革派或被砍头菜市口或流亡海外作鸟兽散。

看起轰轰烈烈政治革命仅仅存了零三天就匆忙结束。

零三天太短历史没有给维新派太多实践他们政治方案改革派许多雄心勃勃改革计划只胎死腹。

戊戌变法结束保守派官僚徐桐等人成新政治主流力量除了京师学堂外其他改革措施律予以废除。

西方列强对戊戌变法暧昧支持态使慈禧太十分恼怒渐渐萌生对西方敌。

义和团运动恰恰这发生。

保守派官僚慈禧太就义和团事迹述义和团反西方面被肆渲染反清面则被忽略。

慈禧太对表现出极兴趣。

而义和团身并没有严密政治和军事组织也没有明确政治目反清灭洋仅仅是人们口而已。

慈禧太对义和团表现出兴趣使整官僚体系对义和团都变态从积极镇压变成消极默许。

义和团领袖们受到精神上鼓励放弃己反清口开始全面“灭洋”包括火车铁路和电线杆所有西方东西都被当成反对对象概加以排除。

慈禧太重新掌握权力准备废光绪皇帝想法遭到西方国反对她便唆使义和团攻击外国使馆并暗支持给义和团战士提供枪炮弹药。

按照现代国际法观使馆是国主权组成部分西方国认这是对他们战争行就组织军队从天津登陆直打到北京。

义和团身就没有受军事训练不堪击受控袁世凯正规军又按兵不动所以八国军几乎没有遭遇什么像样抵抗就轻而易举地进入了清帝国都城烧杀抢掠。

慈禧太只挟持光绪皇帝“西狩”逃往西安。

八国军洗劫北京清廷被迫与他们签定又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史称“庚子变”。

“西狩”途慈禧太以皇帝名义下罪己诏命令各省督抚及政府员议奏改革具体办法。

政府90年上谕称“次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营者毁旦。

是知祸患伏隐微朕所不察者多矣。

惩前毖能不寒心?今以往凡有奏事责者朕躬误、政事阙失、民生休戚当随献替直陈无隐。

当创巨痛深如犹恶闻诤论喜近谗险朕德虽薄问当不至。

”〔〕这道上谕表明清政府再次危机存亡关头想到了改革

随系列谕旨朝廷明令全国各地员及政府要员“备就现情弊参酌西政治”提出改革办法。

是年月5日北洋臣袁世凯率先上呈变法奏折〔5〕。

年7到8月两江总督刘坤与湖广总督张洞衔上呈著名“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从90年开始朝廷主导下改革各方面逐步展开些从制上进行改革呼声也慢慢出现。

就国出现改革呼声日俄战争结再次加强了人们“宪政救国”信心。

按照当人们理正如当年战胜国样日能够战胜强俄国原因日实行宪政

正处民族深重危难国人对宪政功效有了更加浪漫想象甚至希望能够立竿见影。

90年驻英公使孙宝琦上朝廷请立宪地方员重要人物如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洞、两广总督岑春煊等纷纷响应〔6〕。

906年慈禧太召对问张洞如何平息留洋学生排满张洞轻描淡写地说“只须立宪等风潮然平息。

宪政各方面不期待正式出场了。

二、武装反清革命派活动。

89年孙山上两广总督李鸿请变法李不予答复。

孙情绪低落而起程旅欧归与爱国何宽檀香山成立兴会开始准备策动革命

差不多香港商人杨衢云香港发起成立辅仁社作革命组织。

不久孙与杨会合两组织合并兴会总部积极筹备起义〔7〕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华创立合众政府”〔8〕口确立反清革命宗旨。

895年革命派广州筹划次起义但途流产。

孙山流亡英美把己伦敦被捕和脱险历写成《伦敦蒙难记》。

该英国畅销使孙山革命领袖地位确立起。

孙山897年与该俄译者谈话针对国方兴艾维新变法活动表示“目前国制以及现今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

”〔9〕年孙山还《伦敦蒙难记》及相关和谈话明确宣布了革命目是建立“责任、有代表性政体”他己则“对立宪政府和明国民义认识和感受愈见坚定”。

可见他认革命是建立立宪政府惟途径。

进步而言孙山事实上也认宪政是国走出危机惟选择与国立宪派所不仅仅是道路选择上分歧近期目标上都是通立宪政治挽救民族危亡。

但上遭冷遇使他对温和道路终绝望了而康有则因受到朝廷重视而不愿放弃改良。

太平天国残部反清力量量分散广东及香港形成会势力使孙山认己反清路途上并不孤单。

他和他们取得了系并开始依靠他们发动军事暴动。

争取革命力量孙山国外倡激进革命也暗地里与康梁派通方面以人身份劝说康有放弃改良方面以志身份与他们共探讨救国方略议论事。

但其正值康、梁国走红际康有认与孙山这样逃犯交往不利己声名便拒绝与孙山通。

变法失败康有率梁启超和批维新变法信徒流亡日。

孙山再次伸出橄榄枝托人告康有认“非革命国必无机”劝他改弦易辙共商革命计。

康有却不领情谈“无论如何不能忘记今上”先流亡日、英国、加拿成立保皇会并任会长高唱反对暴力革命论调。

梁启超作康有得门生、维新派二人物识见与乃师不相。

他主动接近孙山革命并以《清议报》阵地革命派做政治宣传直到903年〔0〕。

这段期梁启超与康有处事实上分裂和对立状态他不但很少康有保皇主张奔走反而连续《清议报》上发表《俄公使论国瓜分易》、《爱国论》、《国积弱溯论》、《由・国权与民权》、《十种德性相反相成义》等〔〕驳斥专制主义阐发民权与宪政等思想。

900年孙山面争取李鸿广东割据独立面通梁启超弟子唐才常等人国发动立军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又和以往所有起义样失败了但却使原拥护康有保皇主张部分人分化到革命派阵营壮了革命力量。

梁启超也用己丰富舆论宣传验和畅快淋漓鼓舞了许多留日学生使他们成二十世纪初期革命骨干力量〔〕。

900年孙山策划了惠州起义

国不孙山具有政治反对力量色彩组织也渐次出现并且规模较。

90年月蔡元培上海发起成立国教育会名编写教材实则另有所图。

903年黄兴地长沙发起成立华兴会。

这些团体动组织拒俄运动遭到镇压漂流日和正日进行革命宣传革命者起905年合并盟会。

受到新政政策影响从地东渡日留学国留学生人数二十世纪开始几年里激增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些人日受到革命宣传鼓舞又亲眼目睹了清政府每况愈下政治现状也开始办刊物讨论政和革命思想。

903年初《湖北学生界》东京问世其他省留学生也纷纷效法《直说》、《江苏》、《浙江潮》等陆续创刊有些刊物影响甚至远及国。

革命军》、《猛回头》、《警世钟》和《驳康有论革命》也出版刊行从国外悄悄流传到国。

《苏报》上海出版从国影响反清革命宣传刊物创刊仅仅三十七天就遭到封杀就由太炎与政府租界法庭上公开辩论“清廷虽讼胜而不仅得囚禁两年而已。

是民气壮”〔3〕。

《苏报》被封原《苏报》另主要人物士钊又创办《国民日报》继承《苏报》宗旨继续进行革命宣传。

盟会成立以创立《民报》〔〕作机关刊物和舆论阵地随立即由汪精卫、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人主笔与重新回到康有门下梁启超主笔保皇派刊物《新民丛报》展开辩论澄清了革命主张和可能也驳斥了保皇派无谓担心――他们担心国革命会遭到列强干涉并由引发国被瓜分浪潮。

革命派边保皇派进行论战、宣传革命边积极筹备和发动武装暴动边也偶尔从事暗杀活动。

905年以革命宣传逐渐淡化直接武装暴动成革命派主要活动。

几年里由孙山以盟会名义西南地区发动了几次比较起义

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夕凡六年盟会和受盟会影响国其他反清分子组织和领导了十次规模较武装起义

它们是()906年月由盟会骨干刘道、蔡诏组织发动由湖南会党领袖龚春台具体指挥“萍浏醴起义”;()907年5月与孙山有系会党领袖陈涌波领导潮州黄花冈起义;(3)907年受孙山指派会党领袖邓子瑜领导七女湖起义;()907年7月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5)907年8月会党出身盟会会员王和顺领导钦州防城起义;(6)907年月孙山、黄兴直接领导广西镇南关起义;(7)908年3月黄兴直接领导马笃山起义(又称“钦廉止思役”);(8)908年孙山委派会党领袖黄明堂领导云南河口起义;(9)908年月安徽岳王会成员熊成基领导安庆新军起义;(0)90年月盟会会员倪映(原岳王会会员)领导广州新军起义;()9年月黄兴直接领导广州“黄花冈起义”〔5〕。

其907年就有五次多。

908年以回国加入国新军留日学生部觉地组织共进会、学会类组织暗地里发展革命力量策划武装起义

武装起义逐渐变成有组织、有计划革命活动。

三、反抗行动宪政改革程。

早90年梁启超就提出“派重臣三人游历欧洲各国及美国日考其宪法异得失……以年差满回国”〔6〕建议但被重视。

朝野上下就立宪取得致见由朝廷军机臣瞿鸿�等人重新提出得到朝廷首肯。

随朝廷派镇国公泽等五位臣远涉重洋考察宪政

宪政考察团回国肆宣扬宪政国如何上下心民风如何淳朴建议朝廷实行宪政

906年清廷向国外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张謇上海发起成立由郑孝胥任会长预备立宪公会;907年梁启超日听到消息也成立政闻社研究各国宪政模式以参与做准备;杨东京组织以拥护朝廷人主要成员宪政讲习会。

除上述三君主立宪做准备研究团体外比较有影响地方性君宪团体还有“广东粤商治会、湖北宪政筹备会、贵州宪政预备会和治学社等”〔7〕。

各地士绅纷纷发组织这种预备立宪团体讨论和研究宪法准备正式立宪以参与政治活动。

905年泽等五臣出洋考察归以朝廷对日立宪君主制表现出很兴趣是再派达寿等人到日专程考察。

考察结是906年9月日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诏示天下表明立宪心。

二天宣布改革官制派泽等十四人编纂改革方案由奕匡、瞿鸿�、孙鼐总司核定。

月6日编制馆成立开始做政府机构改革准备。

月6日发布厘定官制上谕正式改革官制。

公布十三名阁成员满人占七人、蒙古人人、汉人五人比原先规定满汉对等原则下官制倒退了。

907年秋宪政讲习会向政府呈递请愿要速开国会。

各省闻风响应政府迫舆论压力908年8月面以“明图煽动扰乱治安”罪名禁政闻社面公布由宪政编馆编写《宪法纲》并宣布以九年预备期限承诺“光绪四十二年”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宣布年各省成立咨议局政院成立做准备。

909年月奉天、吉林、直隶、江苏、湖南等十六省咨议局代表上海聚会以直隶咨议局骨干孙洪伊代表二次进京请愿要速开国会。

90年月初清政府收到请愿3日发布上谕称“筹备既完全国民知识程又画”由拒绝请。

6月6日请愿团二次上请清廷仍然拒绝松口。

0月参加请愿人数急剧增加规模扩不少省份出现游行请愿活动清廷迫压力应承“宣统五年”开国会。

部分请愿者对这结仍然不满继续扩活动要立即开国会。

政府恼羞成怒强行镇压了这次请愿运动。

政府9年5月抛出“皇族阁”政治形势恶化。

9月四川爆发“保路运动”遭到镇压月5日荣县宣布独立。

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宪政改革半途而废。

908年慈禧太与光绪皇帝先世溥仪登基改元宣统由沣摄政。

慈禧太虽然凶残贪婪但她遇事有断力操权柄已有四十余年政治验丰富各省督抚有很多人是她提拔起对她怀有敬感情。

她世使政府改革失这些督抚们有力支持。

光绪皇帝戊戌维新树立了开明皇帝形象使许多立宪派心理上有所寄托不肯贸然反清反帝。

比这两人沣和隆裕太无论是政治政治召力还是政治权术都是不够都不足以领导改革

沣“做承平代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难胜任”“隆裕太人其优柔寡断更甚沣遇着极难事只有向人痛哭”。

“两人不仅平庸无能还勾心斗角”〔8〕。

908年国立宪派加紧活动欲谋速开国会使政治加入了不稳定因素;国外革命者也直都准备起义政治形势危急但国政治权力却落到了更加“平庸无能”人手这对改革而言然是非常不利。

沣无能和短视然导致了“皇族阁”和“铁路国有”政策出台这两政策正是引发保路运动导火线而保路运动又恰恰是武昌革命前哨。

对朝代说他们或多或少都应该承担历史责任。

毕竟曾兴盛而庞帝国是他们手里结束。

作次“政治近代化努力”〔9〕清廷所遭遇政治环境也是极其困难宪政命运也就有些不幸了。

从这些改革现实结看改革不但没有缓清廷岌岌可危政治形势反而诱发了许多先前潜不稳定因素加上清廷其他方面改革失误措施造成恶劣使危机进步加深了。

前面提到预备立宪计划引发社会舆论焦躁情绪使人们往往处冲动任何事件都可能得不到控制候激变针对政府规模抗议行动从而引起不必要麻烦。

咨议局成立使社会精英们容易形成相当稳定政治沙龙常性讨论使他们有条件对某政治问题取得致见形成对政府压力。

比如当政府已答应速开国会候部分激进人士就增加了信心希望通进步施加压力以得到更让步政府不答应他们他们就成社会上带有悲壮色彩英雄容易引起人们情和支持使更多人参加进并采取更加激烈行动从而导致政府陷入孤立不得不以暴力镇压方式平息这种冲动。

而武力镇压又反进步恶化政府和民众关系双方对抗更加激烈。

地方治运动也是样。

它让地方官僚与地方上社会精英形成种默契结成政治利益集团地方政府甚至有支持地方咨议局针对央政府抗议行动和抨击言论。

这些如政府立场上看对改革顺利推进显然是不利。

这样政府就处种两难境地现实政治形势要它进行改革改革又不能使社会政治要得到满足反而容易诱发出对它己更加不利政治要。

不断加码政治要使人们失政治理性。

当人们失政治理性以政治形势也就像等待爆发火山样可怕了。

换言这种形势下不改革是亡改革了也还是亡而且更早了。

四、清廷枷锁宪政面临现实环境。

政治举措失当政柄易人这些都是些技术上原因。

庞帝国覆灭不仅是由这些造成也有复杂社会、历史和政治原因。

政治认危机。

国学者以国晚清与期日相比较认国改革失败原因仅仅技术层面说“历史是不能假设”候其实是假设了“如不是这些原因宪政或许已成功了”。

但是这些学者至少忽略了两者显著不处。

日变革开始前通倒幕运动打破了以前割据局面重建了央政府威信和权威也重建了般民众对政府信任和认。

而且日民族化心理还有“忠天皇”成份存这些对晚清政府说都是没有条件。

政府腐败无能众所周知人民对它已毫无信任可言它也没有任何场战争取胜历史也没有给清廷提供其他整合政治认机会;国化也不支持对皇帝无限崇拜和效忠。

与日民族天皇崇拜心理相比国化心理更倾向现实主义国历史上王朝兴替也让人们相信王朝它末日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挽救它只有“顺天革命”而清末情形恰和历史上所有已灭亡了王朝样暴露出了灭亡征兆人们有理由认这王朝已走到了己终没有人可以挽救。

与其说般下层民众期待现王朝通改革实现政治清明和对他们生活环境改善倒不如说他们更希望能有新王朝出现〔0〕。

对次上而下政治改革政府权威究竟如何对改革成败有定性作用。

90年以新政非但能缓原先政治危机改善人们生活状况反倒增加了许多原没有捐税。

沉重民族灾难和艰难生活环境逼得农民们造反下层农民群众纷纷起反抗苛捐杂税其规模和声势、围广都是90年以前太平天国以外任何反抗运动所不能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这样反抗活动“905年零三次907年八十八次90年增至二六十六次”〔〕。

长沙饥民暴动甚至有人喊出“抚台给我饭吃”、“把抚台拖出杀死”〔〕口。

这说明政治危机当政府没有能让民众和己甘共苦也就不可能渡难关了。

下层民众用这些行动反映或许不是对新政态但是这却能表明他们并不甘心和清政府死条船上不愿忍受官府以新政名增加济担政府没有权利强迫人们和它起共渡难关。

清廷也许不应该忘记它们前明朝末期教训朝廷了与满洲作战而加税赋人民不堪忍受起而反抗终明朝不是被满洲而是被己臣民们灭亡了――农民起义军把崇祯皇帝逼上了煤山。

“前事不忘事鉴”历史轮回清朝样不是被外危机压倒而是被国起义终结。

改革是应该付出成但是这种成必须是普通民众能够接受限绝对不能把改革成当成敲诈普通民众借口否则只能激化民众与官府矛盾。

社会上层说已如前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先世已使许多官僚士绅断开了和现政府政治感情双方关系已直接成政治利益博弈行。

支持宪政人当官僚般倾向日立宪君主模式士绅和政治无权者则比较倾向英国君主立宪模式。

政府身当然希望是日模式因日模式下宪政皇帝保留了限权力。

但是政府声称仿照日德模式进行改革却推出了“皇族阁”。

皇族阁不但让倾心英美立宪派们感到失望也让国支持宪政官僚们感到不满。

因这明显是皇族企图利用组阁机从汉族官僚手夺取已失了权力措施严重损害了汉族官僚们既得利益。

海外立宪派声称“保皇立宪”但他们所“保”是光绪皇帝而不是随便什么皇帝而且他们日维新期和漂流海外言论再流露出了他们对英国模式钦羡;国立宪派如张謇者则希望新兴士绅阶层能够新政治体制与皇权体制下官僚和贵族们共享政治权利尽管他们目标虽然没有言明但方向上却是指向英国模式。

而“皇族阁”出台对士绅们感情上造成了伤害疏远了他们和央距离减少了他们对央改革诚信心。

政府社会公众和下层社会民众形象就不是很虽然表明改革心上谕显得言辞恳切但戊戌政变对人们造成影响依然存人们有理由担心这次改革宣示仍然是官样。

政府般民众心目形象就不开明对西方事物虽然直宣称有学习兴趣但却政治上批地选用保守派官僚外界形象比较开明趋新袁世凯等人则直受到压抑、排斥和打击。

政府基层官吏形象也没有丝毫改变。

相比日倒幕运动以“上下心”状况而言晚清政府形象缺乏必要亲和力整合人们政治认。

社会系统紊乱。

国长达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直没有受到体制性威胁原因国古代社会存超稳定系统。

士绅、官僚和皇权动使基层社会系统保持着外人难以想象稳定性每次规模社会动乱社会系统仍然能依靠这超稳定系统进行我修复。

这超稳定系统地主土地兼并和商业发展繁荣属“无组织力量”这些力量发展壮破坏了原有平衡状态打破了这超稳定系统。

所以每当王朝结束候规模土地兼并和商业繁荣就出现和扩;每新王朝初期就垦荒分地限制商业发展〔3〕。

清代土地兼并从乾隆期开始出现和扩80年以进步加剧;商业鸦片战争以也取得了很发展绅商作新权势阶层已渐趋形成并开始谋政治上权益。

所以说以往超稳定系统已遭到了破坏而且这次破坏不是生因素而是外界干扰根不可能得到修复王朝灭亡也就所难免了。

“传统四民社会‘士夫’已成固定词组‘士’是‘夫’即官吏基社会道统与政统融体”〔〕识直接目就是做官。

清末以量下层知识分子却并许身科举而是另谋出路。

比如著名王韬就从没参加科举考试曾试图加入太平天国起义又先上海和香港以报纸撰写评论生。

这种情况并非别与相类还有外国充当买办和代理人近代企业、从事技术性工作张謇。

他考状元也没有走上宦途而是竭心尽力创办近代企业。

王韬和张謇这类人不传统知识分子他们方面并不委身仕途另方面又仍然保持着政治体制外关政治姿态。

这种人量出现形成了“公共空”成干预政治力量改变了原农村“共体社会”结构〔5〕使官府权威从绝对变成相对以致常出现绅商对抗官府局面官府有还必须做出让步以换取地方社会精英政治上支持。

戊戌政变慈禧太因顾及民舆论而不敢贸然废光绪皇帝就是例证。

次事件上海商人元善敢以布衣身份上朝廷、干预国政而不担心遭到报复也说明了新兴绅商阶层权利感和参与政治觉性。

有清代民密反清组织直存期逐渐变成密社会类型派和会党。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余部辗流落到各省成密社会新成员。

清末政治危机和下层人民生活处境恶化加剧了这现状例如义和团就曾是种密组织类反清力量孙山组织兴会早期采用也是密社会组织方式又利用这些组织国发动起义

社会成员成份复杂各种社会阶层和行业都有但他们往往是对抗官府统治种有组织力量。

盟会成立会党盟会影响下吸收了更多下层社会精英组织形式也变得更加严密了开始有组织地抵制官府发布各种政策有甚至利用政府某种政策漏洞和失误鼓励下层民众反抗官府他们己则充当核心领导力量。

这无论宗教还是会都可以成种有效组织形式。

清廷财政紧张地方上无力镇压只能坐视它们日渐壮。

鸦片战争以原有社会生活秩序和社会系统都被打乱。

这种状况存使官方政治行基层取得成效打折扣。

这些新社会势力也非常容易变成政治参与力量如缺乏有效化对策和吸纳渠道就很容易引起他们民对抗行。

宪政运动触及不到这些距离下层民众较近社会领域人们往往是从这些人那里知道新政策动向然做出反应当新政策被他们释无论是是坏都可能成新煽动借口。

更值得是正是宪政改革几年里盟会努力使这些潜力量变成现实政治干预力量和他们结成反清合阵线。

换句话说如官方改革基层没有得到很执行那就很容易下层社会遭到抵拒和反抗官府和民众形成紧张对抗关系。

行政系统低能。

作次上而下政治改革宪政不但要央政府有力领导也要地方官僚配合和切实执行。

清末期政府信誉众所周知从高层慈禧太以至基层普通公人员无不收受贿赂、徇私枉法央发布改革政令到了地方基层政府往往变成收取苛捐杂税新借口或者变成官与民争利行比如著名路矿权争。

官府首先将路矿权出让给外国国人出爱国心通集从外国手里赎回以正准备己营运候政府又想把路矿权无偿“收归国有”引发各地广泛而声势浩保路运动和保矿运动。

满洲贵族入主原以了防止汉族化对满族化和汉族官僚掌握权力长期以直都政治上对汉族官僚怀有戒心地方制设计上严格限制汉族官僚权力。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满洲贵族依靠己实力无法镇压只选用汉族官僚由战要把很多原属央权利下放到地方督抚手。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以地方督抚已有半以上人是汉族官僚他们所拥有权力也比以前督抚们得多济和政治上皆然军政上更成尾不势。

这只要看看860年代国政府军队称就可以了――先是湘军是淮军再又是袁世凯新军。

央用己钱其实养了支私人军队。

他们首先是效忠己首脑然才是朝廷。

武昌起义袁世凯亲信就逼迫朝廷退位助袁世凯登上高权力宝座。

898年央主导进行戊戌维新但央发布政令地方上就只有湖南等少数地方才有回应多数地方则置若罔闻。

900年八国军攻入北京清廷政治存受到威胁央下令全国各地督抚“勤王”但李鸿、张洞等人却擅与敌国签订条约约定“东南保”置清廷生死不顾。

很多官僚己辖区任用私人安排亲信营己势力围把治下地偷偷地变成“诸侯”国然又与地方士绅结成利益共体。

央诏令到达地方以督抚们往往不是遵行而是看是否己有利才定如可能危及己既得利益则以“民”借口拒绝执行。

政评论对说到“前清督抚常利用其国地位以论其狡狯伎俩当民气强盛豫揣央旨必将屈从舆论则竭力鼓吹发扬民气藉人民援以抵制央。

”〔6〕909年国爆发谋速开国会请愿活动也是受到地方督抚们默许和支持。

这样央势力逐步削弱和地方势力逐渐壮演变成近代军阀割据局面。

央袁世凯势力强引起了皇族们不安加各种复杂利益盟斗争夹杂其使政府改革方向总是处摇摆。

身军机臣瞿鸿�是政治改革倡导者和积极筹划者但编制改革方案却从人利益出发阻挠预备立宪。

袁世凯是地方督抚对政治改革反应积极但他却暗络奕匡排挤岑春煊等政治异己力量企图阁安排己亲信徐世昌、段祺瑞等人。

慈禧太死沣也借组阁机排挤袁世凯和其他汉族官僚

“官制改革十三名阁臣满人占七人蒙古人人汉族官僚仅五人连原规定满汉对等比例都不曾达到所谓‘平满汉畛域’便成了欺人谈”〔7〕朝廷己也希望利用改革机会实现己政治目。

预备立宪和政治改革不但没有取得政治上实效反倒成了官僚们相倾轧和排挤机会各种利益集团都想这名义下浑水摸鱼捞取处。

908年以宪政运动进入实质性阶段慈禧太和光绪皇帝却猝然死。

官僚部分人是慑慈禧太威严部分人是出对光绪皇帝情他们死朝廷对地方控制就然失效力。

现实是从央到地方官僚们假公济私争权夺利央权威继续下降地方势力则更加公开和央抗衡政府效率下降到了低限宪政运动不能成功也就可以理了。

政治参与爆炸。

905年戊戌政变复辟科举制终被废除。

作种政治社会制“科举制是项集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体制它上及官方政教下系士人耕使整社会处种循环流动国社会结构起着重要系和介作用”〔7〕。

它存使知识分子至少可以和政府表面上保持政治方向上致性让他们不至政府对立面从事反政府活动。

科举制被废除标志着知识分子和现存政治体制关系断裂他们多年汲汲以、皓首穷努力旦遭到官方体制遗弃引起情绪反弹是不言而喻。

毫无疑问任何制上变革都将触动既得利益者利益制变革开始前必须进行配套制改革以使这些即将失部分利益人能够平稳渡到较平和利益分配格局。

如配套制尚准备完全就忙着进行实质性制变革必将引发社会抗议运动由带政治风险也是十分巨而且着手变革这种制候也应当做承担和化风险准备。

从90年到905年“张洞与袁世凯等人关科举制奏折所提出办法几乎是月变变就是跃进步;前折所提议措施尚得及实施新进步建议就接踵而至”〔8〕新制始终没有这些关键改革主导者达成致这些人“下岗干什么”始终都被忽视。

年轻人还可以出洋留学多年接受传统科举考试训练人则无论思想上还是知识结构上都已基定型不可能短期适应新教育方式他们是这制变革真正利益受损者只得被迫适应其他社会工作。

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式传统士夫政治关怀没有被消他们仍然希望能以其他方式表达他们政治见。

这样强烈不满混杂这种传统政治关怀就成他们积极评论事、关政治并参加其他类型政治活动动力。

地方咨议局就有量这类科举失者他们声音往往是激进。

这不可能和他们曾被抛弃没有关系〔9〕。

甲午战争以除了政府公费和其他金助留学外也开始出现量费留学者其日地理上靠近国化上相近很多人都首选日作留学地。

90年八十余人905年八千多人正式停止丙午科举考试906年则多达两万人以上。

他们面学习政法、工艺类西学面接受革命者和保皇派政治宣传有觉参加政治活动发展到就己组织政治活动。

有许多人革命宣传所吸引加入革命者队伍。

量具有政治热情青年受到政治宣传鼓舞和现实政治活动训练回国必然民和体制外形成股极其庞政治参与力量。

政府没有办法消和移这种热情也无法平息他们对局抱怨更无法抚慰他们“救亡”冲动只任其流。

值得是这些人并不是社会下层而是社会精英他们返回民社会以散落各种社会群体影响着他们身边人对局态旦遇到什么政治突破口就会广泛产生社会动力。

这两群体无疑是社会精英声势浩请愿、抗议活动甚至是农民暴动都有他们身影闪烁其。

宪政作近期政治目标使他们产生相认进而促使宪政运动变成了政治突破口。

参与政治他们真实目至立宪则不是他们争取社会舆论情和支持话语策略罢了。

请速开国会请愿运动爆发出正是这种政治参与狂热表现。

那事实上无论政府做出多让步他们也是不会得到满足。

这种候政府初步让步正是对他们这种狂热让步多政治上退守往往激起更进步――有甚至是分――要他们新目标下达成致就会促成更规模政治参与浪潮〔30〕。

总场上而下立宪运动要想取得成功就至少要到上述环境条件广泛而统社会政治认使政府能够全力以赴促进改革;开明而强有力领导核心保证改革方向和节奏受到控制;高效而统行政系统使改革每步骤都能地方上取得进展;做配套制改革扩渡期政治参与空移和降低政治参与膨胀带风险。

晚清政府不能具备这些条件任何反而常常出现重策失误且又不能整合人们政治诉终导致辛亥革命偶然爆发而取得成功而清政府改革计划也就起进入历史坟墓了。

五、尾论。

“救亡压倒启蒙”〔3〕是国近代历史基线任何社会运动都必须“救亡”。

宪政也是样人们所以能短暂地支持宪政就是因他们宪政可以救亡。

重新检讨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社会政治体制已难以继了社会革命正悄悄地进行相配套政治革命必然到问题仅仅是以激烈社会动乱和暴力实现还是以温和、渐进改良方式实现。

如清政府宪政改革真要取得成功事实上也是种政治革命那么它必须打破既存政治格局实现传统政治体制向现代政治体制换。

这种换发生皇帝是否保留都仅仅是种象征实质性政治革命历史不可避免。

检省世界上比较成功宪政国历史验人们往往忽视了历史事实这些国都是历了次广泛社会革命和思想启蒙社会阶层分化已趋完成人们崇信民主和由这些现代性价值社会公众对政府有比较强政治认基层官僚体系革命受到整顿有效率且与央政府做了比较明确权限划分社会基进入稳定期央政府有能力和心领导这样场政治革命〔3〕。

而国晚清期现实情况与恰恰相反社会危机四伏央政府权威崩地方基层官僚体系贪污成风且效率低下人们对政府持普遍不信任态革命正酝酿和发生改革进程随都有可能被革命打断。

实行宪政并不是化既存政治社会风险手段而是进入相对稳定历史期以了谋长远稳定而制上进行政治变革。

我们还应该到宪政这普遍被人们当成种救亡手段这身就是存局限有还是人们寻认所采取话语策略。

他们身对宪政是否理、他们己能否宪政做出建设性努力还值得怀疑。

“是非成败头空浪花淘尽英雄。

”历史无情不会原谅任何人政治失误每人都必须己错误承担罪责。

清廷满怀侥幸想用改革拖延革命爆发延缓己王朝寿命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清廷已日暮途穷无论谁也不可能有回天力了。

宪政居然成“救亡”手段如语境下上演幸也?不幸?回答这样问题或许已没有义了也可能见仁见智但我们只希望历史误会仅次不再出现。

释。

〔〕喻华《甲午战败与国近代化巨挫折》《重新认识年国国近代史热问题研究与争鸣》(上)改革出版社998年版3页。

〔〕〔〕萧功秦《戊戌变法政治激进主义再反省》《重新认识年国国近代史热问题研究与争鸣》(上)53页。

〔3〕〔5〕〔7〕〔8〕〔9〕〔3〕〔5〕〔6〕〔8〕〔〕〔〕〔6〕〔7〕郭世佑《晚清政治革命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6、70、73、69、30、3、3、、309、35、3页。

〔6〕〔9〕李育民《重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重新认识年国国近代史热问题研究与争鸣》(上)87页。

〔0〕90年以梁启超创《新民丛报》继续鼓吹革命

903年以又与康有和重新成革命反对者。

〔〕这些成他集《饮冰室主人合集》。

〔〕期比较重要刊物还有太炎主笔《国民报》但其主要阵地和者国寿命极短只办了四期就被封。

〔〕《民报》创办初期名称是《二十世纪支那》改名《民报》。

〔7〕说采李育民《重论清末新政宪政改革》《重新认识年国国近代史热问题研究与争鸣》(上)93页。

〔0〕近年学研究颇有向建国前复归趋势许多人都考证说国革命传统不别处就国思想部尤其是被儒奉《易》刘枫是其影响比较。

详参刘枫《儒革命精神流考》收《体信仰与化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997年版。

另外这也被上海三店印成册出版。

〔3〕详参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

〔〕〔8〕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引论》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版、6页。

〔5〕秦晖《国传统社会再认识》《战略与管理》999年期。

〔9〕废除科举制所引起社会效应是复杂而广泛这里仅取其对政治参与力量格局影响。

详参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引论》。

〔30〕如可以其实想说这人们是失政治理性是疯狂他们这种得寸进尺要可以被视种"撒娇"。

但是这不表示人认当政府镇压是对。

认当应该采取其他方式疏导这种政治洪流把人们政治参与热情化成种积极建设热情。

〔3〕说李泽厚先生八十年代所倡近已受到学者质疑但仍然取这种说法因这种模式释国近代历史还没有其他说法可以替代。

详参李杨《"救亡压倒启蒙"?对八十年代种历史元叙事构》《屋》00年5期。

〔3〕对这段评论笔者已见到许多反对见但是这问题这里不能展开讨论要另详细讨论。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