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送鲜果果品批发行 [药食同源―果品篇[鲜果类(二)]]

草 莓      草莓来源于蔷薇科植物草莓的成熟果实

草莓也称洋莓、地果、地莓、凤梨草莓等。

草莓原产于荷兰,到目前人们栽培草莓的历史大约只有250年的历史,最初也是从荷兰逐步扩展到欧洲的温带地区。

草莓在那个时候名气还没有那么大,后来进入美洲地区后,经过多年的精心栽培、改良后,才逐渐成为了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大宗果品

我国栽培草莓的历史较短,这些年来,草莓我国的栽培发展十分快,已经成为了我国水果市场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草莓性凉,味甘。

具有润肺生津,解热祛暑,健脾和胃,利尿消肿等功效。

中医临床用来治疗肺热咳嗽,暑热烦渴,食欲不振,小便短少等症。

草莓含有蛋白质,多种糖类,膳食纤维,柠檬酸,苹果酸,果胶,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烟酸以及丰富的矿物质钙、磷、铁、锰、钾等。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草莓中的维生素C能软化血管,改善血管循环,具有预防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作用;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草莓含有一种叫鞣花酸的物质不但可以保护人体组织免受致癌物质的侵害,而且还有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再生的作用,研究还发现草莓中的另外一种物质草莓胺”也有抑制恶性肿瘤细胞再生的作用草莓胺和鞣花酸对防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草莓所含的有机酸和果胶类物质可以分解食物中的脂肪,增加食欲,促进机体消化液的分泌,并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排泻功能,有利于人体的胆固醇和有害重金属的排除,同时也有利于预防痔疮和结肠癌的发生。

草莓的营养非常高又极易被人体吸收,有着很高的保健价值,因此,草莓也被称为“水果皇后”。

经常食用草莓可以抑制食用熏烤、腌制和霉变等食物产生的致癌作用

草莓还有良好的减肥作用,并且对头发和皮肤均有保健作用

虽然草莓具有丰富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但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吃,例如患有尿路结石、肾功能不好的人就不宜多吃,因为在草莓含有较多的草酸钙,当食用过多时就会加重病情。

另外,脾虚泄泻者也不宜多吃。

杨 梅      杨梅来源于杨梅科植物杨梅的成熟果实

杨梅也称机子、圣生梅、白蒂梅、朱红、树梅等。

杨梅我国特产水果之一,原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如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和两广地区。

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所著《本草纲目》中就有关于杨梅的记述,而且对其品种、食用方法都进行了说明,如“杨梅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

杨梅性温,味酸。

具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

中医临床用来治疗烦渴,吐泻,痢疾,腹痛等。

杨梅含有丰富的糖类,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P,另外还含有蛋白质,脂肪,有机酸,果酸,硫胺素,维生素B2,烟酸,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以及丰富的无机元素钙、磷、铁等。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杨梅所含的果酸有阻止体内的糖向脂肪转化的功能;杨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所含维生素B、C对防癌抗癌有良好的作用

注意血糖高的人、血热火旺的人不宜食用杨梅

就是正常人亦不宜多食,多食可以使人上火。

另外,食用后要及时漱口,以免损坏牙齿。

石 榴      石榴来源于石榴科植物石榴的成熟果实

也称安石榴、丹若、金罂、天浆等。

石榴原产于西亚地区,2000多年以前有汉代的博望侯张骞带回我国,后被广泛种植。

石榴虽然品种较多,但食用石榴主要为两类,即甜石榴和酸石榴

石榴除了可以食用外,还可以作为庭院的观赏树木。

石榴还象征着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因其果实结构特殊,故而被人们借此比喻为“多子多福”、“千子百福”等,石榴还被当作团圆吉祥的象征,又称“吉祥果”。

石榴性温,味甘酸。

具有镇咳消痰,涩肠止泻等功效。

中医临床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消化不良,久泻久痢,脱肛等症。

石榴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苹果酸,柠檬酸,烟酸以及钙、磷、铁、钾等。

现代医学实验表明石榴汁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具有很强的抗衰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防治癌症的作用;英国科学家还发现石榴含有抗病毒的物质,其汁液可在几分钟内杀死HIV病毒。

另外石榴还有降低血糖、降低血脂增强心肌活力等方面的作用

石榴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极高,有的科学家认为它是抗衰老和防治肿瘤的超级明星,这种物质对大多数依赖雌激素的乳腺癌细胞有毒性,但对正常细胞没有毒性。

石榴吃多了也会上火,并且还会腐蚀牙齿的珐琅质,使牙齿发黑。

因此,食用石榴后要及时漱口防止其对牙齿的损害。

实际上中医最常用的是石榴皮,它有涩肠止血,驱虫的功效。

其花、根也可入药。

另外,还有一种产于美洲热带地区的番石榴,它的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番石榴的成熟果实

石榴十二世纪初传入我国,它是一种亚热带的名优水果,成熟后的果实清香可口。

石榴富含维生素A、B、C,也可入药,有降血糖的作用,也还可以治疗腹泻。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