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篮球训练大纲 [《我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的编制模式研究]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对新一轮《我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编制的时代背景、编制模式转换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编制大纲》的整体设想模式,旨在为《大纲》的科学编制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大纲篮球编制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61—03   《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简称《大纲》)是指导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比赛的目标体系,是提高我国篮球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大纲》的编制模式研究对于保证《大纲》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长期以来不为研究者所关注。

本文旨在对新一轮《大纲编制的时代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纲编制模式转换问题,进而提出编制大纲》的整体设想模式,以期为《大纲》的科学编制提供方法论指导。

1 《大纲编制的时代背景      1.1 直接动因 国家体育总局历来重视奥运会备战及青少年儿童后备人才培养,特别是奥运项目的科学选材、科学训练、科学管理是关系到青少年儿童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抓好《大纲》的研制与修订是科学训练的第一步。

为此,国家体育总局在2005年7月组织召开了奥运重点项目《大纲》的研制和修订工作会议。

《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的编制工作正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统一部署下展开的。

1.2 思想基础 2004年起社会上关于改革问题和方向的第三次改革论争,发轫于国企产权改革,并迅速从经济学界扩展到整个学界,借助于网络等媒体,旋即上升为整个社会广泛参与的一场关乎改革开放何去何从的大讨论,引发了全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

争论的关键是改革近30年的利益调整的问题,通过争论明晰了改革及社会发展的道路,即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改革。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核心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完人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追求教育理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激发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其深远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

2000年开始的关于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的大讨论,发端于1999年女篮成绩的滑坡和男篮成绩的徘徊不前,进而引发了整个篮球界对篮球运动的本质、特性、规律、理念及制胜规律等的进一步思考,开创了篮球训练理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社会领域、教育领域、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的理论反思与实践变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束缚人们头脑的桎梏,对《大纲》的编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1.3 理论基础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

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科知识分化、交叉、综合趋势明显,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体育学科在对相关学科的借鉴、移植、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本学科内容体系,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应成果在篮球专项研究领域的必然反映是带动了专项运动员选材、体能训练、心理训练训练监控、竞赛管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在数量质量上的显著提高。

此外,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课程论等相关研究均为《大纲》的编制修订提供了理论依据。

1.4 实践基础 通过两版《大纲》的十几年的推广实践,《大纲》的设计者、实施者――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教练员们逐渐积累了相关经验。

针对上述人员的两次专家会议(北京)和一次调研(河南济源),揭示了《大纲》内容本身及执行过程中的两类问题,主要涉及考核标准订得过高;选材比较僵化,过度强调高度;心智训练内容过于理论化;教育功能体现不足;身体训练不全面,特别是力量素质重视不足;竞赛少且得不到保障;执行、监督、检查不力;十三岁以前的训练贯彻大纲不足;教练员训练水平较低,基础训练不扎实等问题。

为《大纲》的编制修订提供了实践依据。

2 《大纲编制模式转换      2.1 模块转换 前两次《大纲》的编制主要是指篮球教学训练目标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部分,而忽视了《大纲》的实施与评价。

一直以来《大纲》的规划和设计是体育行政部门和篮球专家的职责范围,而《大纲》实施则是体校和教练员的事情。

尽管有关部门作了大量的宣传普及工作,甚至做了硬性规定,但是缺少配套的检查和奖惩制度,或是仅有的制度也不执行,这种决策者和实施者之间认识与实践上的隔阂必然导致“实施暗箱”的形成,也不了解《大纲》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更无法对运动员训练成效进行合理解释。

大纲》评价是指研究大纲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大纲在改进运动员训练比赛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包括诊断、修正、比较、预测和确定大纲目标达到的程度等方面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造成现行《大纲》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部分是与《大纲》实施的脱节、《大纲》评价的缺失有直接联系的。

因此,如果我们把《大纲编制视为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那么就必须把《大纲》实施和评价包括在内。

据此,我们提出了《大纲编制应有的四个模块(图1),即由模块1依次到模块4,经由大纲评价后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纲编制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2.2 实施对象多样 第一版《大纲》说明写道: “本大纲为国家体委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指导性文件。

适用于各省、市、自治区、青年队、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校、业余体校、篮球训练网点,传统项目学校等,其它各种形式的业余训练可参照执行。

”明确规定将《大纲》针对的主体人群定位为体育篮球)系统内的运动员,实施对象的特殊性、覆盖面的偏狭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全运战略、奥运战略的冲击下,以及体育体制内多年积累矛盾的激化,使原有三级训练网络体系造到破坏,业余体校和传统学校的篮球活动一度削弱,后备人才匮乏,出现人才倒挂现象、断层现象。

为了使我国篮球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得到逐步解决,第二版《大纲》对年龄分组进行合理区分,并注重与国内教育体系接轨,提出“本《大纲》的训练指导思想对大、中、小学的校代表队训练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大纲》所确立的训练体系正是对小学、中学和大学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规范。

”但第二版《大纲》发行量较小,连体育篮球)系统内的部分教练员都没有、甚至也不知道有《大纲》,这种实施的无为与难为,使得第二版《大纲》的设想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不可否认,竞技体育本身也是一种育人过程,这正是我们今天关注竞技体育教育本质回归的逻辑基点。

竞技体育教育结合的必然趋势,不仅是为国外实践所证明,也是竞技体育本身有其所无法负载之重的原因。

因此,竞技体育必将和教育、家庭、社会共同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因此,最新版的《大纲》将是体教结合的产物,必须面向全体青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

篮球协会、《大纲》编写组要与教育系统通力合作,兼顾高目标与普适性。

既要培养高水平篮球后备人才,又必须符合教育系统的大、中、小学使用。

具体来讲,就是训练目标针对不同主体要有层次性,而教育目标应该普遍适用于全体青少年儿童篮球运动员

2.3 目标来源多元 《大纲目标是指导整个《大纲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其目标来源问题对于《大纲》决策具有逻辑上的居先性。

大纲》的目标来源从其范畴上看受制于运动训练本体规范,而从其性质上看受制于篮球专项本原特质,因此,确定《大纲》的目标来源不能离开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也不能忽略篮球专项的本质属性。

基于上述分析,《大纲目标应具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来源:其一是原生性来源――篮球专项技能,其二是内生性来源――篮球运动员,其三是外生性来源――社会。

在前两次确定《大纲目标的过程中,注重了对篮球专项技术、战术、身体等训练内容、训练要求的逻辑性、系统性、递进性,而对篮球运动员本身和社会方面研究不足。

从其目标来源来看,是一种典型的以篮球专项技能为主导的残缺的三元结构。

表现为重视对篮球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等的研究,而缺乏对篮球运动员的兴趣、需要、情感、个性养成等方面的关注;强调从社会价值取向追求竞技成绩的高目标,而忽视个体的社会化、合格社会公民的培养等问题。

其实质是把运动训练当成一种“物化”过程,抹煞了运动员的主体地位,视运动员为追求高目标、高难度的工具而已。

本次《大纲目标的确定必须要重塑篮球专项技能、篮球运动员、社会的三元结构,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来源进行重组、统合与加工、过滤,形成具有训练学性和教育学性的一体化结构,变“物本位”为“人本位”和“物本位”的综合,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重新确立运动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 编制大纲》的设想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设计了《大纲编制的整体模式图(图2)。

从该图可以看出,模式图的中心环节是个内循环模式系统,是由大纲目标到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评价再回到大纲目标,开始新一轮大纲编制的不断循环往复、动态生成的体系。

大纲目标来源于篮球专项技能、运动员和社会的三元统合结构,但并非所有的目标都能成为大纲目标

当来自于篮球专项技能、运动员和社会的可能的一般目标确立后,必须经过过滤器的筛选、修正,去掉不重要的和矛盾的目标,才能形成明确具体的大纲目标

该过滤器应包括哲学、专项训练学以及心理学三个基本部件。

内循环模式系统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大纲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方法。

大纲编制指导思想是关于大纲研制方向及原则的理念,制约着研制活动的价值准则,在大纲构建及变革中起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

编制方法是指大纲研制活动的途径、手段及方式,具有多学科综合属性,一旦编制的原则和程序确立后,编制方法往往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质而言,内循环模式系统的动态运行状态本身就是一定的编制指导思想和编制方法运用的具体体现。

这样,《大纲编制的整体模式就包含了目标来源系统、方法论系统和内循环模式系统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 篮球教学训练大纲编写组.篮球教学训练大纲[M]. 国家体委,1990.   [2] 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 全国青少年儿童篮球教学训练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 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