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渠道的内容整合刍议

摘 要:论文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现状出发,对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渠道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对于如何整合微信内容推进大学生思政工作进行了判断。

毕业论文网 /2/view—12148240.htm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政工作内容整合   微信作为当代中国流行的移动端应用,在2014年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用户数量上来看,2014年二季度末,QQ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29亿,微信和WeChat(微信海外版)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4.38亿1。

从当代大学生的用户习惯上看,他们错过了微博热度最高的时期,因而对于微信的认可度较高,使用率也比较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依赖性。

正是基于大学生对于微信的热衷,使得微信成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渠道具备了基础。

一、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渠道的优势   微信是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应用,其自身具备移动性、互动性等多种优势。

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开展来说,微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打破了通常思政工作的时空局限,使得工作的开展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因而诸多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微信可以实现声音、视频的实时传输,可以使得双方、多方的交流更加具有趣味性,提升信息量;微信除了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之外,还能够实现组群对话,既能够保持交流的私密性,又能够使得群体性的讨论成为现实,在思政工作中,既能够实现信息的公开发布,有有利于个人问题的私下解决;通过微信朋友圈”的功能,互相关注的用户能够分享自己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情感,从信息传播的方式来看是随意的,从表达的氛围上看是轻松的,这种模式使得大学生自我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一些思想、行为上的问题也更加容易被挖掘出来。

因而,微信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拓展信息发布、师生交流、问题解决等多种渠道,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思政工作各方面的延生。

二、微信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渠道的内容整合   (一)集纳多媒体内容 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形式。

媒介是人的延生,微信作为思政工作的延生,需要承担思政工作内容与形式。

有了微信这一平台,可以使得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得到充分的丰富。

微信可以发布图片、多图,能够传播小视频,可以分享图文信息,这就使得思政教育内容的模式呈现更加多种多样。

通过这些多媒体形式,能够思政工作中诸多公告、信息等制作成多种模式进行传递。

例如,在开主题会议的时候,可以用“照相签到”的方式来活跃会议气氛。

学生通过自拍一张在会议现场的照片并发布在“朋友圈”中,表明自己已经到场。

这一方面达到了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思政工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

多采用同类方式扩展思政工作的多媒体内容呈现,能够很好的丰富教育内容,同时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形成思政工作传播效果的扩大化。

(二)整合趣味性内容 激发思政教育参与兴趣。

大学思政工作的开展严肃性较强,趣味性不足,这是传统思政工作的形式与内容共同影响造成的。

然而,在微信传播中可以发现,一些人生故事、哲理故事、“心灵鸡汤”说的虽然是“大道理”,然而在微信上收到了极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说明,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被接受的,只是需要在选材上进行精心挑选。

因而,在微信内容的推送上,需要增强内容趣味性与可读性,从大学生喜爱的,故事性、哲理性极强的内容入手,进行甄选和传递。

教师需要注意,自己在微博朋友圈以及公众账号上发布相关内容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过分拔高的“高大全”人物和严肃的文风呈现,多发布一些趣味性强,迎合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方为上策。

(三)发布个性化内容 拉近思政教育师生距离。

微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交渠道,交往是最为核心的内容,而思政教师如想在这种虚拟交往中获得学生的青睐,从而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就必须要对于自己发布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塑造。

这种个性化,是一种生活化、日常化的体现。

教师需要在朋友圈发布一些自己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等,从而给学生教师是自己的朋友的感觉,从而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教师还需要把握自己发布内容的导向性,要用积极向上、风趣幽默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由衷的喜爱思政教师,同时使得学生更多接触阳光、向上的内容,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

通过个性化内容发布思政教师学生心目中不再冷冰冰,而是充满人格魅力的个体,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对于思政教育形成有效支撑。

小结:未来的思政教育,新媒体是重要的渠道,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应用的使用,是新媒体应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首要的一环。

对于微信内容的整合,是发挥微信思政教育效果的最为关键的方式。

一方面,微信要利用其媒介特性,从丰富多媒体内容表现形式的方式来活化思政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微信需要加强内容整合,从选材方面进行以思政教育为导向的内容搜集、整理与发布

在方式方面,无论是教师采用个人账号进行信息发布,还是通过公众账号进行信息发布,效果都是类似的。

参考文献:   [1] 程振凯.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2] 王秋. 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 编辑学刊. 2012(05)。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