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区颗粒细胞瘤

摘 要:鞍区颗粒细胞瘤非常罕见,至今报道有症状的颗粒细胞瘤还不足50例。

文章回顾自1893年发现鞍区颗粒细胞瘤以来对颗粒细胞瘤的结构特点、组织起源的研究,以及临床表现、诊断及鞍区颗粒细胞瘤的治疗。

0 引言   鞍区颗粒细胞瘤非常罕见,它位于垂体后叶或垂体柄中。

自从1893年Boyce和Beadles[1]首次描述1例于尸检时发现的鞍区颗粒细胞瘤至今,位于蝶鞍区有症状的颗粒细胞瘤(GCT)还不足50例[2]。

Luse和Kernogan[3]共进行了1 364例尸检,发现鞍区有91例GCT,该瘤在垂体后叶和垂体柄中的发生率相近,为42∶49。

1951年,Luthy和Klinger[4]报告了首例有症状并部分切除鞍区GCT。

1 颗粒细胞瘤的结构特点  鞍区GCT在手术或尸检中发现,为白色[5]、红色[6]或粉红色[7]、黄白色[8]的圆形肿瘤,中等硬度或较坚韧,血管较丰富,很少发生坏死,没有钙化[7,9]。

大多数作者报告光镜下所见基本相同[5,6~18],瘤细胞体积大,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排列紧密;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状、索状;瘤细胞境界清楚或不清楚,胞质呈特征性嗜伊红细颗粒,PAS染色见瘤细胞质内充满红染细颗粒,并抗淀粉酶的消化,有时胞质含有空泡,但脂肪染色阴性;胞核小,呈圆形或卵圆形,居中或偏位,深染或淡染,常见单个或两个核仁,核分裂相极其罕见,比较特别的是[18]多数病例(74%)可见瘤细胞与外周有髓神经密切相关,瘤细胞常围绕着神经鞘或在神经鞘内生长。

1.1 电镜下特征[2,5,8~10,18,19] 胞质内有大量圆形或卵圆形溶酶体颗粒细胞有基板样结构、高密度小体和细胞器、空泡,有的瘤细胞含有介质丝。

Lafitte等根据电镜研究结果将瘤细胞分为两种类型细胞

一种胞质含有梭形中间体细丝,在细丝表面有少量颗粒;另一种胞质含有颗粒[10],乃胞膜内褶而被溶酶体吞噬后形成的,其过程类似于神经轴突周围髓鞘的形成[22]。

1.2 免疫组化 颗粒细胞含有嗜酸性PAS阳性颗粒,Lafitte认为GCT细胞中的颗粒为自噬空泡[10];但Sakurama[8]认为,它们相当于电镜下的高密度小体,而不是相应的空泡

根据Pearse对含碳水化合物材料的鉴别,这些物质为糖蛋白。

大多数作者报告颗粒细胞瘤的瘤细胞有S—100阳性或弱阳性[5,10,14,20~23],有关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早先的报告为阴性[5,22],而近期文章研究发现GFAP经常阳性,甚至有强阳性现象[2,10,14]。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在一些细胞中仍然残留有细丝样物质[10]。

2 颗粒细胞瘤的组织起源  自从1893年发现第1例鞍区GCT以来,尽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有关它的组织起源问题却至今未明[9,19,24],先后提出了肌源性、组织细胞源性、胶质源性神经源性

自从1926年Abrikossoff首次描述了1例舌部GCT,提出GCT起源于肌细胞的学说并命名为“颗粒细胞成肌纤维瘤”[25]。

从此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了组织学及组织培养研究的支持和广泛认同,后来超微结构和免疫组化研究发现,颗粒细胞存在波形蛋白,同时缺乏角蛋白、结合蛋白,并且肌动蛋白含量低,加上在大脑半球中发现有GCT,且颗粒细胞含有神经微丝,并有GAFP阳性现象,否认了肌源性学说[19]。

尽管颗粒细胞的超微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溶酶体,但它缺乏溶菌酶,不支持肿瘤的组织源性,另一种组织细胞标志物——α1抗胰蛋白酶的缺乏,也不支持GCT的组织源性[19]。

近年来,由于电镜的发展和免疫组化研究的进步,有关GCT起源的问题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基本上是围绕神经细胞起源[5,20~23]和星形细胞起源[2,8,10,14]进行争论。

支持神经细胞起源的依据有:①S—100蛋白染色阳性;②肌源的标志阴性反应[9];③Leu[7]糖蛋白染色阳性[9];④电镜发现有一个连续的基板环绕肿瘤细胞[9,19]。

支持星形细胞起源的根据有:①越来越多的作。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