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当前中央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影响

[摘要];存款准备金是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的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2003年9月21日起,央行决定将存款准备金率调高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到7%。

此次调整的原因是什么,会产生那些方面的影响,以及存款准备金率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什么?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

; [关键词]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备付率、货币信贷总量; 一、相关理论综述;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所谓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款。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金融机构准备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金的形式保存在自己的业务库,另一部分则以存款形式存储于中央银行,后者即为存款准备金

; 存款准备金又分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两部分。

中央银行在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中央银行,这种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交存中央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

超额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国内习惯称其为备付金)。

超额准备金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率(国内常称之为备付率)。

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

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如刚刚公布招股说明书的华夏银行2003年中期的超额准备率为12.31%。

;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规模变化,从而对货币供给有重大影响。

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增加,可供自主运用的资金减少,其放款和能力削弱,全货币供给随之减少;相反,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中央银行缴存的法定准备金存款减少,可用资金增加,其放款和投资能力增强,货币供给随之扩张。

;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近20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六次调整。

;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使当时的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的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 为克服法定存款准备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从1985年开始将法定存款准备率统一调整为10%。

;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求,也为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两次上调了法定准备率。

1987年从10%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

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到1998年3月20日。

;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各金融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率从13%下调到8%,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率由各金融机构自行决定。

199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1月2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

;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3年9月21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6%调高至7%。

而且这次存款准备金调整的金融机构范围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中国发展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有关外资金融机构等。

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7%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执行现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

; 二、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 1、货币信贷总量的过快增长是提高准备金率的直接原因。

; 促使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信贷增长偏快。

2003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20.8%。

同年6月份贷款增加5250亿元,创月度贷款的最高水平。

7月份贷款增加额比上年同期增长71%,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2003年前7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872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贷款增加18475亿元的水平。

从一季度开始,对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就已经多次予以警示,并于6月中旬发出调整法定准备率的政策信号。

中央银行所担心的是,贷款的过快增长会助长的低水平扩张,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货币信贷增长偏快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与外资大量流入导致基础货币、银行准备金迅速增加有关。

2001年之前,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一直有大量的资本外逃,之所以称之为外逃,是因为这些资金的流出是政府难以控制和监测的,只是作为事后结果反映在报表上。

而观察1994—2002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发现,经常项目累计顺差2026亿美元,资本项目累计顺差1740亿美元,误差与遗漏累计为—1078亿美元。

对于负的误差与遗漏,人们普遍认为,该项目的绝大部分属于难以和监控的资本外逃。

如果这种判断成立,那么2002年的情况尤其值得关注,该年度误差与遗漏为正的78亿美元,这似乎表明有难以监控的资本流入。

从2003年上半年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情况看,国际资本仍在继续以中国政府难以监控的方式进入中国。

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在不景气的条件下,的强劲增长吸引了国际资本;二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使大量游资进入中国。

第二,与实体经济迅速增长有关。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中国产业增长景气指数”显示,从2003年初开始,中国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通道,景气指数在自1998年来最高的水平上不断攀升,虽然4、5两月上升势头有所放缓,但从6月情况看,其发展趋势未发生根本转变,正逐步恢复到原来的增长轨迹上。

2003年上半年,在2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有3个行业位于良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30),而2002年的平均景气水平处在良好水平以上的只有1个行业;有15个行业位于较好景气水平以上(增长景气指数大于110,小于130),2002年的相应的数字是11个;景气适中和较差(增长景气指数小于110)的行业数量则由2002年的15个下降到7个。

;2002年以来,在需求的拉动下,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纺织等行业快速增长,但由于竞争秩序不规范,优胜劣汰机制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些行业无序竞争、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

总之,实体经济的过快增长既带动了货币信贷增长,也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加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资本正在神秘地、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 2、仅仅依赖公开市场操作手段,达不到金融调控的目的。

; 前已述及,自2003年以来,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陡然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巨大冲动,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也导致外资流入的陡然上升。

使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信贷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人民银行仅仅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其力量已不足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

例如,对回笼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这一项,尽管不断加大发行央行票据的规模,仍然感到力不从心。

对于商。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