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髓牙牙根纵裂45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摘要】 目的 研究活髓牙牙根纵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采集临床活髓牙牙根纵裂病例分别进行不同方法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经截根术或半切术等得以保留的患牙,经2~3年临床随访观察,牙龈色泽正常无牙周袋,患者主诉咀嚼得力,使用良好。结论 经过及时治疗牙根纵裂活髓牙,功能恢复良好。

【关键词】 活髓牙 牙根纵裂

牙根纵裂( vertical root fracture)是指发生于牙根纵裂未波及牙冠者,纵裂涉及到牙体、牙髓和牙周组织,是一种病因复杂、诊断困难、治疗和预后不佳的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多集中在做过牙髓治疗的牙齿(无髓牙根裂)[1] ,国内以未进行牙髓治疗的牙齿(有髓牙根裂)多见[2]。笔者对我院口腔科近几年治疗的45例活髓牙牙根纵裂患者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0~2005年我院口腔科诊治的活髓牙牙根纵裂患者45例45颗牙,其中男23例,女22例,均为磨牙。发生于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者24例,其中男9例,女15例;发生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

1. 2 临床表现 临床常以咬合不适、疼痛和牙髓炎症状来就诊。患者常具有以下一种或几种症状:咬合不适或咬合痛;患牙对温度敏感或有冷热刺激痛;轻中度自发痛;患根附近牙龈反复肿胀。其中出现咬合疼痛39牙(86.7% ) ;出现牙髓症状者37牙(82.2%) ,其中冷热刺激痛20牙,自发性疼痛17牙。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病的临床表现,牙龈反复肿胀22牙,窦道16牙。X线片显示:牙根纵裂牙近中(颊)根管影像异常变宽28牙,患根裂片游离17牙;患根周围牙槽骨水平吸收6牙,垂直吸收21牙,混合吸收18牙。

1. 3 诊断要点 牙根纵裂因其病变局限在牙根而临床表现又多种多样,因此诊断较困难。对临床不明原因的牙髓炎、根尖周炎或单个牙的牙周炎病例,特别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磨损后牙,应考虑到牙根纵裂的可能性,并进行仔细的牙体、牙髓和牙周检查。

(1)患牙无牙体疾患,有咬合痛或有牙髓刺激症状。多数患牙牙髓冷热试验敏感或有刺激痛,少数无反应。(2)患牙有叩痛,患根周围可探及深而窄或深及根尖部的牙周袋,其部位和深度常与裂隙一致。多数患牙咬合面严重磨损,有咬合创伤。牙龈萎缩甚至暴露根分叉。裂隙部位对应的牙龈肿痛,一部分可出现窦道,多数患牙有不同程度松动。(3)X线片对活髓牙根纵裂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应常规对可疑患牙拍根尖X线片。少部分患牙在X线片上可见明显折裂线或根裂断片已发生移位,大多数病例虽看不到折裂线,但表现为根管下段或全长影像增宽,局部牙槽骨有不同程度吸收。为提高检出率,建议同时拍摄患者对侧同名牙的X线片,因为对比读片更易发现患根根管影像增宽现象的存在。(4)治疗方法,根据患牙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对牙齿松动Ⅱ度,健根牙槽骨破坏根长1/2者进行拔除;对牙齿松动度Ⅱ度,健根牙槽骨破坏根长1 /2者,可进行牙髓和牙周的综合治疗来保存患牙[3]。牙髓治疗以根管治疗术为主,牙周治疗除调整咬合外,上颌第一磨牙颊根行截根术,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行牙半切术。

2 结果。

根据患牙情况,有14颗患牙拔除(1例上颌第一磨牙, 4例下颌第一磨牙) ,余31例牙齿经截根术或半切术得以保留。经2~3年临床随访观察,牙龈色泽正常无牙周袋,患者主诉咀嚼得力,使用良好。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