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后巨大甲状腺肿46例诊治体会

作者:贾忠忱,王厚岭,徐进志。

【关键词】 甲状腺肿

胸骨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骨入口水平以下,由于肿大的甲状腺压迫周围器官,可引起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及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在临床中虽不多见,但为了避免恶变或发生出血而产生体积突然增大的并发症,一经发现即应手术。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1月共收治34例,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中,男11例,女35例。年龄17~63岁,平均47.5岁。发生于甲状腺右叶25例,左叶21例,另发现位于后纵隔甲状腺肿2例,其余皆位于前纵隔。主要临床症状:46例均有胸闷及胸部压迫感,声音嘶哑3例,胸部疼痛感4例。

1.2 方法 本组4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1例经颈部切口一并切除颈部胸内甲状腺肿,另5例因特别巨大加行胸骨劈开切口完成手术,这其中包括2例后纵隔甲状腺肿。肿物最大18.2 cm×11.3 cm×8 cm,最小9 cm×6 cm×6 cm。

2 结果。

46例甲状腺肿患者均痊愈。术后病理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34例,甲状腺瘤10例,甲状腺癌2例。

3 讨论。

3.1 胸骨甲状腺肿的原因 胸骨甲状腺肿又称胸内甲状腺肿,来源有两种:一种是由颈部甲状腺坠入胸内;另有一种是胚胎时期遗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腺组织以后发展成为甲状腺肿临床上称之为异位甲状腺肿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例多因甲状腺自身的重力作用,加上胸廓入口以下胸腔负压的吸引,致使正常或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完全向胸骨后坠入,其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下动脉及其分支,本组46例均属此类。

胸骨甲状腺肿纵隔的位置最常见于前纵隔,文献报道位于后纵隔者仅占10%~15%[1]。本组中的2例甲状腺肿物肿块较大,大部分位于胸腔且位于后纵隔,下极达肺门处,因而称之为后纵隔甲状腺肿。吴跃煌等[2]根据影像学所显示的甲状腺胸内的位置及临床征象,将胸内甲状腺肿分为三种类型:下极在主动脉弓水平以上者为Ⅰ型;下极达主动脉弓后、进入后纵隔者为Ⅱ型;巨大甲状腺肿突入胸腔或伴有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者属Ⅲ型。据此分型本文所发现的2例应属Ⅲ型。

3.2 胸骨甲状腺肿的诊断 胸内甲状腺肿的诊断并不困难,只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检查临床体征,结合胸部X线片、CT、B超等辅助检查即可确诊。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块的大小、部位,主要症状为气管、食管压迫所致呼吸困难,喘鸣、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及吞咽不适。少部分患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偶尔在体检时发现,极少数患者因外伤或自发性出血引起急性呼吸困难。多数胸骨甲状腺肿患者能通过吞咽动作而使检查者触到其甲状腺下极,并向胸骨后延伸,随吞咽上下移动。胸部X线检查,可见到上纵隔阴影增宽或前上纵隔椭圆形阴影,上缘与颈部相连。有时阴影内可见钙化斑,部分阴影较大可见气管受压移位;CT检查可见上纵隔边界清晰与颈部甲状腺相连阴影。其CT值高于周围肌肉组织,且密度不均匀。部分有钙化斑或伴气管移位;B型超声及核磁共振可进一步了解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排除血管癌;同位素检查,对迷走性胸骨甲状腺肿的术前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可明确是否为甲状腺组织及有无继发甲亢的热结节。

胸内纵隔甲状腺肿,由于其位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或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后面,并对气管或食管形成挤压,所以笔者体会使用多排螺旋CT(本文2例使用了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并对纵隔进行多个切面显像对后纵隔甲状腺肿的精确定位诊断及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