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旧建筑物的改造

摘要:主要谈当今旧建筑改造发展,旧建筑改造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当下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空间改造的八种方法;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观点。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观念;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1—02       一、当今旧建筑改造行业的发展   正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许多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得以延长;然而一些建筑物建成后,寿命多至百年以上,少则几十年,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的学校会因规模问题而被扩建,厂房会因企业的倒闭被闲置,办公楼会因机构的迁移而被遗弃等。

这些建筑或者仍坚固如初,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或者本身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果将这些建筑合理改进,对于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使建筑物继续创造经济效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到来及中国加入WTO的驱使,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对原有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由原来一直以生产为主要职能,工业用地比例大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市用地畸形化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发展迅速,这些给工业与民用建筑改造提供了契机,同时时间、利益的驱使也使更多的人在接受建筑改造

发展产生新行业,新行业需要新空间与其适应,在文化观念之外,经济利益可谓商业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换言之,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疑问。

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旧建筑改造设计由于是对现有建筑空间及装饰的变更,因此常常比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更受到制约,创作自由度减小;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制约也为新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机会,创作时可利用的素材增加,原有的空间特色也可以成为改造设计过程中灵感的泉源。

对此,像中国古典文化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一位著名建筑师指出:“有人争辩说设计的限制条件抑制了正在萌发的真正的创作性,而我要争辩的是,真正有创作性的建筑师是以排除约束为乐的。

这些制约仅仅扰乱了那些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而这些人缺乏内在的应变能力。

”   二、旧建筑改造的环境分析及其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   旧建筑物的改造在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房产开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关数据显示,在英、美等国,改建项目占到建设项目总投资的30%~50%,甚至有人预言,建筑改造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21世纪将是建筑改造的世纪;然而在中国,旧楼改造像西方的“跳蚤市场”与中国的“二手市场”一样,还处在发展阶段,正逐渐被人们关注,并且目前也少有这方面的专注,因此,对从事建设和设计行业的人来说,将之作为一种行业现象,并逐步付诸行动,也是不无裨益的。

当然上述所提及建筑师说的设计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设计,对旧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对原有建筑与室内空间改造后的用途有充分的了解,对其潜在价值有敏锐的洞察力,像一些专业人士所讲的那样,能充分发觉原有建筑空间结构、结构体系、材料运用、光影变幻、功能组成、环境特点等诸多方面的潜在价值,总之,像一句古话“知史而明理”。

而我们认为,在设计时,首先根据新建筑的需要对旧建筑物的空间、材料、结构及经济性进行分析,整体做一下把握,保证改进后建筑的安全与实用,进而再考虑经济和美观。

通过上述旧建筑改造的意义、环境及现在的发展状况,我们对旧建筑物的改造有了一些了解。

仔细想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设计师们可能会注重改造的创意、价值;但开发商等则会更注重时间和利益,无独有偶,旧建筑改造也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

这种经济优势体现有三:工期短,可以提早运营;投资少,开发成本低;改造花费少,据以往统计数据,对原有旧建筑改造,比新建同规模建筑的标准楼可节省20%~50%的费用,除此之外,还省去了拆迁过程的花费。

三、空间改造的八种方法   目前,建筑改造建筑物室内外装饰上应用很广泛,比如在商业类店面、文化旅游景点等。

然而空间建筑的灵魂,是建筑物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空间构成了装饰的基本骨架,而在中国外部装饰的发展较内部空间改造更有优势,因此,我们在此文中重点关注旧建筑空间改造

通过了解,我们对旧建筑空间改造总结了几点想法:   建筑扩建过程注重新老建筑之间的关联。

建筑物扩建过程注重运用姊妹建筑,对称空间,使得新建筑中有旧建筑的影子,旧建筑中能找到新建筑中的一些东西,这其实是建筑之间的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形式的改造和再创作。

像日本著名建筑师古谷章成设计的隔河流的小学新校区。

覆盖――给庭院加顶。

中庭是一种在建筑内部贯穿上下各层的共享空间,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精神功能,中庭在现代建筑中被广泛运用,旧楼改造中因地制宜地采用这种空间形式,容易形成良好的采光通风环境和空间氛围。

挖空――拆掉楼板,挖出中庭

将原本对采光要求不高的建筑改为民用建筑时,必然要改善其内部的通风采光条件。

常见做法是将腹地地空间部分楼面拆除,形成中庭,减少进深,同时也形成了空间的变化。

加层。

许多旧建筑设计以工业生产为主,一般在4.2米~9米,当这些建筑被赋予第三产业新功能时,常常采用夹层的方法加以改建,一则将高度降至适当的位置,二则可以成倍的增加使用面积。

许多利用夹层的改造方案,常采用局部夹层,使空间高度富有变化;也可以利用错层,使建筑中不同部分的标高相差不多,然后通过踏步连接,使建筑物不失层次性,化被动为主动。

升降――改变地面标高

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当地种种条件的限制,空间组成形式往往单一,地面高差变化不大,要想满足现代人丰富的视觉需求,建筑日益复杂的趋势,可以通过具有独立性的地面标高予以实现,结合新的功能需求提高或降低旧建筑中某些部分的标高,以形成几个相互贯穿,又有一定限制的新空间

通过对抬高和降低地面的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对空间整体进行软分割的效果。

建筑中大层高的空间比较常见,利用上述原理加以改造,不仅可以划分出不同功能空间,而且有些旧楼改造可以把更新后所需要的设备隐藏在顶棚中,从而节省了空间,又提高了室内环境质量,使顶棚的装修设计也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穿插――插入异质元素。

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难免有单调乏味,缺乏变化的空间,因此,在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建筑内部穿插一个形式完全不协调的实体空间,作为点睛之笔,打破原建筑物格局,给新建筑物注入新活力。

被插入的空间可以分别作为楼电梯间、采光塔等,一举两得。

嵌套――嵌入独立实体。

对于一些加层处理有困难、或需要保持原空间完整性的高大空间来说,最妥善而方便的办法是嵌入一个完整独立的新房子,形成“屋中屋”的嵌套格局,给人一种空中楼阁之感。

新房子的顶层往往没有遮盖,而是利用原建筑的屋顶,这样空间的内外关系变得模糊不定,新房子像件巨大的的家具,占据着空间,又提供着空间

分割――让空间流通起来。

由于技术手段的进步,空间观念的变革,现代建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划分形式,流动空间就是集中而典型的空间模式,这些空间营造方式被较多的用于公用建筑,以适应其功能和精神需求以及现代生活方式。

而工业建筑及较早年代的建筑空间处理上则没有或不必进行如此处理,他们往往有多个单一空间并列形成,空间之间由墙体完全分开,这种格局无法与现代公共生活及新的功能相匹配。

因此,在旧建筑改造中引入现代空间概念及其分割方法,增加空间层次,丰富空间感受。

诸如可以通过改变墙面形式以取得空间的变化,采用特殊形式的楼梯,运用各种形式的隔墙灵活划分空间等,从而一改单调气氛,使改造后的建筑物富有现代气息。

同时还需要设计者匠心独运,考虑或恢复、或仿古、或完全更新、或新旧并置,把握其设计风格,赋予旧建筑物新的内涵。

四、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21世纪成为建筑改造的世纪或许在中国同样适用,但正如上文提到,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需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待旧建筑的思想、观念,对待历史的态度。

像我们的教材中常提到“国外先进的理念”,但殊不知别人是从我们这学的,比如老子和孔子的一些思想就贯穿在许多“国外理念”中,正如在多次中日战争后,我们在“以一个被打败的老师身份向胜利的学生学习”。

在许多经济发达国家,旧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工作非常受重视,在那里,建筑如同生命,其存在权利也受到尊重,不可随意被剥夺。

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建筑建筑的认识从未达到这样的高度;相反视建筑为草芥,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毫不留情的拆除。

不良的城市开发模式,对历史的曲解,对利益的追求及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许多建筑的生命结束在壮年。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像在国外一些数学家以为是第一个推算出π时,中国古代的数学家刘徽,祖冲之已经推导出来了;而非亦步亦趋。

当然,随着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的调整,经济利益的驱使,环保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文化历史资源的保护,公众观念的变革等诸多因素的推动,旧建筑改造在中国强大的生命力也正逐渐体现出来,人们也对先前的建筑、城市发展方式作检讨。

作为检讨的一部分,旧建筑改造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呈现出一些引人注目的新趋势。

改造的对象在扩大,历史性建筑改造方法在变化、创新,不再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改造,而是通过加进了新的环境标准与服务设施,单一功能的旧建筑在被改建成混合功能建筑,改建后的建筑对象由原来只重视体积巨大的公用建筑转向几乎所有人们日常用途的建筑

慢慢的,旧建筑改造在走进人们的生活。

五、结束语   西方国家走过的路,可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让我们看到方向,也有助于我们走属于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我们自己应该有所为。

而当今,尽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余热未尽,但可以预见,旧楼改造必将在中国的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从事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人员来说,它将带来一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袁培煌.高崎市立樱山小学[J].新建筑,2010,(1):86—87.   [2]薛彦波,赵继龙.楼房翻修与外形装饰图解[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