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筑港的悲壮往事

吴限。

辽西走廊上的葫芦岛港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特意提到的。当年,那一代中国有识之士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今天葫芦岛港码头的西山上,矗立着一块大理石的石碑,这块碑的背后,是关于这个港口修筑的波折和悲壮的往事。

张学良突破重重阻力筑港

1930年7月2日,一场盛大的开工典礼在这里举行。写有“葫芦岛港开工典礼”的大型条幅,悬挂在会场。

这是一场隆重的庆典,天空中飞机盘旋,海面上军舰鸣炮。国民政府要员张群、吴铁城,还有日本、苏联驻沈阳总领事和东三省、热河、天津等省市的军政要员,北方企业界、金融界知名人士和中外记者,共700余人参加了这场隆重的典礼。

这场典礼的主角,就是这块碑的主人——时年29岁、主政东北两年的“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在致辞中说:“葫芦岛将成为中国复兴之曙光!不仅利于中国,利于东北,实可有贡献于世界。”。

张学良建设葫芦岛港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当时东北没有中国自主经营的港口,要想打破日本对东北地区出口的垄断,修建葫芦岛港势在必行。当时的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地呼吁:“得此口岸则全局俱兴,失此口岸则坐困堪虞,实关东三省全局命脉。”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突破重重困难,全力修筑葫芦岛港。为了杜绝日本势力的干预,张学良将建港工程委托给荷兰治港公司。

这是一场轰动全国的典礼,也是当时全国最重大的一个工程。上海《申报》等著名媒体,纷纷推出特刊报道典礼盛况。

清政府第一次筑港抱憾而終。

其实张学良举行的这次盛大的开工典礼,并不是葫芦岛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视野。中国人第一次在这块土地上建设海港时,张学良还是一个孩童。自从辽金开辟辽西走廊以来,葫芦岛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一直到了清末,才进入人们的视线。

日俄战争后,南满铁路和大连港归日本所有。在营口,日本接收了营口海关,码头大都被外国势力霸占。

大连和营口两个港口都在别人手里,等于被人扼住了东北物资出口的咽喉,大清国急需开辟一个新的港口。1909年,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曾为在葫芦岛筑港三次上奏清廷,共三个奏折,都“奉到朱批”。正因为启动修筑葫芦岛港,锡良的名字写在了辽东湾左岸。这个蒙古族的满清旧臣,在清末民初的历史上,彰显了独有的风采。光绪十四年八月,辽西走廊的海岸线上出现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这个被当地人称为“洋毛子”的外国人,不是来游山玩水的旅行家,而是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特聘的英国工程师秀思。秀思风餐露宿,勘测了整整9天。

当秀思的勘测报告呈给徐世昌时,这位后来当上总统的东三省首任总督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秀思把葫芦岛港称为“奉天无偿输出最便利之商港”“此港西与秦皇岛为唇齿,北与京奉路相连,故可控制华北,成辽东之要隘”。葫芦岛海域水深,气候温和,夏无飓风,冬不结冻,是建筑商港最适宜之地。

秀思的勘测报告,很快就被新闻界传至各国,葫芦岛一举成名。

辽东湾左岸沿海发现一处可以筑港的半岛,这对于岌岌可危的清政府来说,是一支很大剂量的强心剂。如果葫芦岛港建成,将改变辽西走廊一直以来的不利局面,开启全新的一页。很快,宣统皇帝下诏,开建葫芦岛港。1910年任命奉天劝业道黄开文为葫芦岛开埠总办,聘秀思为工程师,10月开工,进行第一次筑港

寂寞的海滩,迎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队伍。正当葫芦岛港建设如火如荼之时,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瓦解,时局混乱,人心浮动,筑港的后续经费没有着落,工程前景无望,工程建设断断续续,一年多时间,只建成了连山到葫芦岛铁路7.5里,修防波大堤400英尺,建成了办公处、工棚等部分建筑物。到1913年,建港工程被迫停止。

筑港张大帅搭上性命。

1916年10月,通裕铁路公司陈应南向东北当局请求再次修筑葫芦岛港。1919年,北京政府任命周肇祥为葫芦岛商埠督办,开始了第二次筹建筑港。1920年3月1日起先后组建工程、总务各科,聘请技术、翻译、顾问等人员,地方派驻警察维持治安,手续完备,人员资金到位,筑港即将开工。

不料,1920年4月20日,爆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工程无法进行,交通部撤出合办,将财产、文件、图纸等造册移交给奉天省,筑港再次中断。

1925年,奉军进入上海,势力进入鼎盛时期。正当张大帅陶醉于胜利之中,梦想着一统天下之际,祸起萧墙,辽西走廊又迎来一队大军。来的不是直系,而是奉系中善战的郭松龄。这一年的冬天,对划分地盘不满的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反奉,率7万大军攻占山海关,沿着辽西走廊,夺取绥中、兴城,冲破连山防线,占领锦州。

辽西走廊,对于郭松龄来说,此时是顺畅的通道,对张作霖而言却面临着灭顶之灾。若不是巨流河水和援军挡住了郭松龄,张大帅的历史将被改写。所以,张作霖辽西走廊记忆深刻,经营这个走廊葫芦岛港建工程,也成为张作霖的一个方略。

两度中断的葫芦岛修筑,在张作霖时代重新得以继续。甚至为了这个港口,东北王最后搭上了性命。其实,葫芦岛港一直没有被遗忘,很多欧美资本家屡次表示愿意投资修筑葫芦岛港。已经饱受抢掠之痛的中国,是绝对不肯将这个港口交给外国人的。于是,当时的北京政府交通部倡议,与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合办,第二次筑港

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元首。

张作霖的目光再次投向葫芦岛港。1927年,张学良按照父亲的指示,派人测量葫芦岛海岸线,准备重新启动建港工程。然而和张作霖一起盯上葫芦岛港的,还有日本人。

1928年6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在北京最后一次拜访张作霖时提出,日本愿出兵助奉系迫退南方的国民革命军,但条件是在修建打通铁路线和葫芦岛港方面享有特权,遭到了张作霖断然拒绝。

于是,1928年6月4日晨5时许,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在沈阳皇姑屯火车站制造了当时轰动中外的“皇姑屯炸车案”,葫芦岛港成为日本掠夺中国的“桥头堡”。

就在葫芦岛港建设如火如荼之时,让张学良始料未及的是,14个月以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刚刚开始的筑港建设,转眼易手。1932年8月,日本攻占葫芦岛,第二年,满洲株式会社联合关东军对葫芦岛进行了一年半的勘测和调查。1934年,南满株式会社制订了《葫芦岛筑港方案》。

就这样,因九一八事变而停滞的葫芦岛港建设,于1934年重新开始动工,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他们建成的这个港口,最后成为日本侨俘回国的遣返之地。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