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书馆学研究应注意处理好开放与自治的关系

论文关健词:图书馆学研究 开放 自治   论文摘要:考察我国图书馆学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开放图书馆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但片面强调开放会出现图书馆学研究的泛化现象。

为此,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开放自治的关系,在开放的同时必须坚持图书馆学研究的主体性原则。

我国图书馆学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吸取传统文化的养料萌芽、生长。

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是重视经验直观,轻理论论证。

清人阮元有言:“良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当然,而不复强求其所以然,此古人之立言之慎也”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实用主义的思维定势,对我国图书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使我国图书馆学长期构筑于传统的文献收集整理和流通阅览服务的低层次的经验描述,而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索,不能形成对图书馆活动的本质抽象的描述,并造成图书馆学的自我封闭,研究方法单调,从而导致图书馆学发展裹足不前。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原有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也逐渐从以分析为主转变为以综合为主,综合化成了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书馆学也不饲外。

而综合化的必要前提,就是要承认和贯彻系统的开敞性原则。

因为综合化的主要途径,就是学科的彼此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

考察我国图书馆学发展史,可以发现它主要有两种开放形式:   一是图书馆学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实践,实行对外界环境的整体开放

对外界环境的开放使图书馆学从局限于对单个图书馆活诂的微观考察,扩展到对整个图书馆事业图书馆与社会等宏观问题的研究,并与时代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

1925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通论》一书中首次将图书馆置于社会大系统中进行考察。

他认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才、书籍、财力和时势四个方面。

这种认识已冲破了单纯的技术论而形成了社会论。

1957年,刘国钧在《图书馆学是什么》一文中,提出了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事业的性质和规律及其各个组成要素性质和规律的科学。

这与他3O年代的“四要素论(即认为图书馆成立的要素有图书、人员、设备和方法)相比,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

不仅十分明显地增加了关于宏观的“事业研究和抽象的“性质、“规律研究,还包括了具体“要素的增加。

这表明,刘国钧先生已努力从理论上阐明建国后图书馆事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课题,同时增加“读者这一要素,也体现了他的图书馆学思想正努力追随着时代的发展

80年代后期图书馆学对宏观现实问题(包括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有偿服务、文献资源布局、协调开发等)的研究,更是体现了图书馆学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回应和对图书馆事业与实践问题的关照。

二是图书馆学大量借鉴吸收、移植引进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实行了对相关学科的全面开放

6O年代黄宗忠的“矛盾说则是图书馆学对其他学科开放的产物。

如果说“科学的跃进   往往取决于研究方法的成就”的话,“矛盾说”的价值就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哲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图书馆学研究,为摆脱以前实体性的研究开辟了科学的道路。

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理论发展到了科学抽象阶段。

此后,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移植引进其他学科理论方法已成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式。

80年代以来,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及世界3理论的引进,带给了图书馆学研究崭新的指导理论方法;数理方法的广泛运用,也有力地促成了图书馆学研究从以定性为主转向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新阶段;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情报交流理论)的结合导致了“交流说”的产生;90年代的“资源说”则是信息资源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的直接结果。

据统计,80年代以来,由图书馆学与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而创立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已达数十个,大大地丰富了图书馆学的体系和内容。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