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铁贸易新发展的统计分析

[摘要] 本文运用归纳与统计方法,分析了当前国际钢铁贸易的新发展。研究发现,尽管国际钢铁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国钢铁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钢铁贸易“质”和“量”的不平衡,以及国际钢铁企业发展规模的不平衡;在贸易保护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频频运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加强本国钢铁市场的保护,对我国钢铁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构成巨大挑战。   [关键词] 国际钢铁市场 统计分析 钢铁贸易保护      一、国际钢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全球钢铁产量的迅猛增长,国际钢铁贸易规模也随之扩大。过去五年,全球钢铁贸易额由1999年的1260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180亿美元,增长了152.4%。该期间除2001年全球钢铁贸易量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都出现较快增长。如表1所示:    2005年全球钢铁贸易额达3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8.0%。过去三年,全球钢铁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30.8%,远远高于同期国际钢铁生产增长率,以及世界经济的增产率。与此同时,钢铁贸易世界商品贸易世界制造业贸易的份额也随之增长。1999年~2002年,全球钢铁贸易世界商品贸易世界制造业贸易份额约为2.3%和3.0%,2005年该数字分别增长到3.1%和4.3%。图1给出了2000年与2005年世界主要产品贸易结构的比较情况。其中,钢铁、化工、燃料矿物等三类产品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有所上升,分别从2000年占世界商品贸易的2.3%、9.3%、13.7%提高到2005年的3.1%、10.9%、17.2%。而其余七类产品的贸易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可见,无论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份额,世界钢铁贸易的增长都保持在相对可观的水平。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以及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世界市场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加大,国际钢铁贸易在短期内还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国际钢铁贸易发展不平衡      尽管国际钢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各国钢铁产业在“质”和“量”上的发展却较不平衡。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钢铁贸易“质”的不平衡   尽管发展中国家在钢铁生产规模上迅猛扩张,但普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以中国为例,2005年中国生产粗钢3.55亿吨,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钢铁产业粗放经营的弊端并未改善,2005年钢铁全行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粗钢产量最大的4家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仅为18.52%,远远低于日本和欧盟(75%和72%)的水平,也低于美国(61%),根本无法发挥钢铁行业所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从产品结构来看,我国在螺纹钢、线材、中厚板等多达15个低附加值钢铁品种的生产上供大于求,而在冷轧薄板、镀层板、不锈钢板、电工钢铁高附加值钢铁品种上依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反观欧美等钢铁大国,虽然国内市场已趋近饱和,局部甚至出现萎缩迹象,但依然能凭借技术和管理优势保持在国际钢铁贸易中的顺差地位,表2列出了主要钢铁生产国钢铁产品出口情况。从表中不难看出,除中国以外,上述各国高附加值钢铁出口产品的比重都远远超过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韩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出口几乎是初级产品出口量的25倍,德国、美国,以及意大利等国初级钢铁产品的出口比重都保持在个位数的水平上,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却接近或者超过50%。特别是日本和美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几乎占到全部钢铁出口比重的60%,远远高于我国的13.4%。短期来看,发达国家在生产成本、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处于竞争优势,其国际钢铁市场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 、。

2.地区和国家之间钢铁贸易发展“量”的不平衡   2004年全球钢铁贸易量达266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47.0%。但从国际钢铁贸易区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之间发展较不平衡。欧洲、亚洲、北美洲分别占据世界钢铁出口的前三位。如图2所示:2004年上述三个地区分别占世界钢铁进口的85.7%和出口的80.1%,而其他四个地区钢铁贸易额不到世界钢铁贸易总额的20%。从钢铁贸易差额来看,钢铁贸易出现顺差的地区分别为欧洲、南美洲,以及独联体地区,逆差地区有北美洲、亚洲、非洲以及中东地区。其中独联体和北美洲分别为全球最大的钢铁出口和净进口地区。从国别构成上看,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韩国、乌克兰、美国、中国台湾、巴西及土耳其分别占据全球钢铁十大出口国(地区)地位,共计出口钢铁2255.3亿美元,占2004年世界钢铁出口额84.8%。欧盟、美国、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加拿大、泰国、日本、土耳其及墨西哥分别为全球十大钢铁进口国,共计进口钢铁2158.7亿美元,占全年世界钢铁进口额的76.1%。根据以上统计发现,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主要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钢铁贸易的绝大部分份额。

图2 2004年各地区世界钢铁出口的份额      3.国际钢铁巨头的市场垄断进一步加剧   进入2000年以后,国际钢铁巨头纷纷掀起并购狂潮,世界钢铁生产逐步向“航母型” 跨国钢铁企业集中,以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Mittal Steel公司为例。通过收购美国国际钢铁集团(ISG),Mittal Steel公司超过欧洲的Arcelor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号钢铁巨头。年钢铁总产量从1997年的1090万吨一跃为2005年的6300万吨。2006年6月,Mittal Steel公司又兼并了世界排名第二的Arcelor公司,从而成为世界钢铁行业的“巨无霸”。表3列出了2000年和2005年全球十大钢铁企业排名及产量情况。从表中看出,国际钢铁生产向大型钢铁企业聚集的趋势尤为明显。2005年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Mittal Steel公司钢铁年产量为6300万吨,是 2000年世界排名第一的POSCO公司产量的2倍多,2005年全球最大的5家钢铁企业年钢铁总产量甚至超过了2000年全球十大钢铁企业的总产量。由于钢铁行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长期来看,大型跨国钢铁公司通过兼并重组,生产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小型钢铁企业在与大型跨国钢铁公司的竞争中,生存空间将越发严峻。   表3 全球十大钢铁公司产量情况。

三、区域内钢铁贸易占主导地位      相对于区域外钢铁贸易而言,区域内钢铁贸易更为活跃。以2004年为例,欧盟以1311亿美元钢铁出口额占全球钢铁出口的49.3%。其中欧盟成员国内部钢铁出口达1039亿美元,占欧盟钢铁出口的79.3%,同时占世界钢铁出口额的39.1%。亚洲2004年钢铁出口额为652亿美元,占世界钢铁出口总额的24.5%,其中亚洲内部钢铁出口465亿美元,占亚洲钢铁出口总额的71.3%,占世界钢铁出口的17.5%。可见,亚洲和欧盟钢铁出口的2/3流向内部市场。从进口方面来看,2004年,欧盟钢铁进口额为1137.92亿美元,占世界钢铁进口总额的42.8%,其中欧盟内部钢铁进口额高达957.66亿美元,占欧盟钢铁进口总额的84.16%,占同期世界钢铁进口总额的24.73%。由此可见,当前国际钢铁贸易中区域内贸易占主导地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内贸易壁垒已经大幅度降低,而区域间贸易保护不但未明显消除,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由于钢铁行业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政府对钢铁产业的保护不会轻言放弃,未来区域内钢铁贸易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还将持续。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