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分析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体态律动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解和创造音乐初中生还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其思想相对单纯,对新鲜事物都充满着热情和好奇心。中学生都比较好动,而这也恰恰符合了体态律动教学特点。基于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更好的参与、体验和表现音乐,笔者针对体态律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展开了分析,旨在对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率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体态律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策略。

开设音乐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教学,更好的感受音乐为其带来的快乐。而体态律动就能够使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体态律动最早是由一位名为达尔克罗兹的瑞士音乐家所提出的,并且对音乐教学的发展也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体态律动在歌唱教学当中的有效运用

初中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也都比较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在进行歌唱教学时,教师会着重强调发声方面的练习,而在演唱的时候则会着重强调歌词的清晰度以及情绪的把控程度。笔者通过总结自身的教学经验得知,大多数學生在没有钢琴情况下就不知道如何唱歌。这主要是在音准与节奏方面出现的问题。但音准与节奏同时也是歌曲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基础能力。音阶感不仅是音准的基础,还是学生在唱歌时进行自我判断的关键依据,然而,对于初中生来讲,对音阶与音准的训练进行准确的把控还有着很大的难度,这样的训练相对比较枯燥,且学生在把握音和音之间的关系上也不是十分理想。基于此,达尔克罗兹便将其自己研究出的教学方法与柯达伊提出的柯尔文手势教学法充分结合在了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首调唱名体系当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以此更好的进行音级的调整。让学生基于自己的手势和身体的位置体会音阶的高和低,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来比较抽象的音高间的具体关系。此教学法在很长时间里都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的音乐沟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体态律动在欣赏教学当中的有效运用

初中音乐教学当中,欣赏教学主要强调运用体态律动体现出学生音乐方面的具体感受和音乐使其在情感方面产生的变化,这样就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节奏感和音乐使其产生的其他的感受,运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拍手或者摇动身体,由此使学生无意识的参与到音乐教学当中,借助于此教学方法,能够把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和学生的内心思想充分融合在一起,以此更好的发挥学生音乐方面的想象力。比如,在欣赏《溜冰圆舞曲》的时候,学生通过第一遍的聆听想象其中每段音乐所描绘出的情景,同时按照音乐的快慢,用手指做出相应的律动。在音乐节奏比较慢时使用一根手指进行律动,中等速度时使用两根手指进行律动,速度再快一些时使用三根手指进行律动。《溜冰圆舞曲》主要包括了序奏、四支小圆舞曲和尾声三个部分,在分开欣赏四支小圆舞曲的时候,基于律动,将主题A与主题B的速度和情绪进行比对。比如:第一小圆舞曲对应的主题A的旋律节奏相对比较平稳,且抒情较为优美,这时学生便将手臂伸开,用脚踩下三个拍子,以此表达出溜冰者在溜冰时愉快的心情;而与主题A不同,主题B的音符相对较短,学生便快速的交替脚步,表达出溜冰者在溜冰时灵动的舞步;之后又转到主题A,律动重新变得舒缓。通过教师的充分演示,学生就会从拘谨的状态慢慢变得认真起来,动作也越来越规范和熟练。在欣赏完整首曲子后,总结出的乐曲曲式的基本结构如下:在聆听《雪域天音》当中的《正月十五那一天》时,理解作品的体裁堆谐,即产生在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的民间歌舞。在欣赏后,按照歌曲的主旋律创作并进行踢踏舞的律动,将音乐和视频充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犹如被西藏人民热情的迎接,由此感受到汉族和藏族的情谊之深。

三、体态律动在创造活动当中的有效运用

体态律动主要强调的是随着音乐节奏使身体运动来,将音乐带来的感受与身体的运动相结合,使其在教学时发挥出更好的艺术作用。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运用体态律动并不是胡乱的摇动身体,更不是模仿别人的动作。例如,在聆听《万马奔腾》时,学生会基于开始的节奏做出马儿奔跑的动作,同时随着音乐力度的逐渐变化想象出马儿从远到近的奔跑过程。在音乐播放到中段时,节拍发生了改变,而在这个时候,通过反复的聆听和视唱,学生便用身体动作展现出马儿此时的动态,有些学生想象出马儿的眼前浮现出一片美景,停下脚步欣赏风景,接着便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了眺望的动作;而有些学生想象出马儿停下脚步在悠闲的吃草,并随着节奏做出了马儿吃草的动作等。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现象力,此教学方式常常能够让人产生神奇且不可思议的感受,以此体现出体态律动的作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体态律动有效的运用初中音乐教学当中,能够使原本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更好的将动和静融合在一起。以此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