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诠释效益审计

坚持以 经济 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 ,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落实 科学 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如何将这一思想贯彻在我国审计 理论 体系建设和实践发展进程中深化审计,完善并丰富效益审计,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我国效益审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在借鉴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与财务审计并行发展,并正在从当年的单一要素效益审计向综合性的效益审计拓展。

受诸多因素的 影响 ,与效益审计有关的系列 问题 尚未完全理顺,比如:效益审计绩效审计、财务审计的关系问题,内部效益审计与政府效益审计的界定问题等。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解释上述问题,使效益审计真正能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服务是本文 研究 的重点。

效益审计等于绩效审计吗 最高审计国际组织在1986年第1 2届国际会议上把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定义为“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

其中,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节约;效率性是指投入产出的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效果性是指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其他预期结果,简单地说就是是否达到目标。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已经淡化了对效益审计绩效审计进行区分的意识,将两个概念混同使用,很多专家学者把效益审计定位为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3E审计)。

其实,追溯词义本原,二者的含义是有较大区别的。

绩效审计含有业绩、结果审计效益、效能审计等多重 内容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效益审计更加强调投入产出的关系,相当于绩效审计中的效率审计部分,因此,从理论上说,绩效审计边界大于效益审计

毕业论文 我国效益审计伴随着我国审计事业同步发展。

早在1 983年,审计署在《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中就提出了“考核经济效益”的要求;1 98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 金融 机构、 企业 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时审计对象则扩大到了财政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而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第十二条明确地将“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纳入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任务之中;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将效益审计通过立法程序确认下来,成为我国效益审计实践的 法律 依据。

诸多事例表明,这段时期的效益审计最大特点是关注与财务收支审计有关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问题,无论是审计范围还是审计内容都比较具体、狭窄,偏重在效率审计方面,具有单一性,是原本意义上的效益审计

在1998至2000年这三年中,轰轰烈烈启动但并未完全形成系统的效益审计进入了低谷。

受多种因素影响,效益审计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审计机关将审计重点转向了经济责任审计和舞弊审计

直到2001年,在经济责任审计和舞弊审计已经比较成熟的基础上,审计机关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效益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率先而行,于2002年针对机场项目进行了效益审计调查。

在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提出将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结合起来。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则将“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作为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加快发展效益审计的目标。

这个阶段提出的效益审计,其内涵和外延已经与早期的效益审计不同,带有较大的绩效审计特征。

论文网 纵览我国审计实践发展的脉络,早期的效益审计重点是原本意义上的效益审计,是单要素绩效审计,它关注的重点是投入的节约性或投入产出的关系问题;可是进入21世纪,随着公共治理的兴起,审计更加关注政府履行受托责任(Accountability)情况,因此,现在的效益审计,已经不再是早期效益审计的概念,其实质已是综合性的多要素“绩效审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