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话燥_话燥理不燥

秋分过后,人们逐渐觉得鼻燥咽干、咳嗽、无痰或痰少粘稠不爽,甚至连口唇、皮肤也干燥,中医学称之为秋燥

它多见于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病。

秋燥温燥凉燥之分。

秋承夏后,热与燥相兼,患之多温燥:深秋近冬。

燥与凉相合,得之谓凉燥

一般温燥者多见。

若肺燥之邪未愈,则化热入里,其津气干燥之象更甚。

脏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受害,如:心燥者,见心烦口渴,咽燥更甚,胸满气喘;肝燥者,见手足有拘挛感,咳时牵引胸肋作痛;脾燥者,见身体疲乏,肌肉消瘦,纳食不香;肾燥者,见腰膝无力,小便短,大便干结;胃燥者,见牙龈肿痛;小肠燥,见小便涩痛:大肠燥,腹部有灼热感,大便秘结。

秋燥以燥见症,古今医家均认为“燥者润之”。

指出治燥多用柔润濡养之品,最忌苦燥药物。

治疗原则:清肺润燥止咳

选用方剂:南北沙参汤(自拟方,仅供参考)   所用药物:南沙参15克、北沙参15克、天冬10克、麦冬lO克、石斛lO克、玉竹15克、川贝10克、南杏10克、水三碗煎成三分之二碗,加入鲜梨汁鲜藕汁三分之一碗,和匀饮服。

方中沙参滋阴、润燥、生津,为主药。

天冬、麦冬润燥、化痰止咳

玉竹滋养阴液为辅助药,石斛清热滋润,川贝润肺祛痰,南杏宣肺止咳为佐使药,鲜梨汁鲜藕汁甘凉而又富有维生素。

全方用药可达到润燥清肺清肺止咳作用。

秋季常服亦是一种适时饮料,作为饮料还可以加糖或蔗汁少许。

效果更佳。

如见脏腑燥证,可在该方的基础上加减。

心燥加生地、柏子仁、熟枣仁、丹参各10克,除烦止渴、宁心安神;肝燥加白芍12克、川木瓜10克养血舒筋,缓和肌肉痉挛;脾燥加火麻仁10克、淮山15克,健脾润肠;肾燥加车前子10克,淡菜15克滋养肾阴;胃燥加花粉10克、生石膏15克,清热止渴,除烦清胃热;小肠燥加丹皮、泽泻各10克。

清热利水;大肠燥加火麻仁10克、郁李仁6克,润肠通便。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