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是干旱地区的出路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

面对较为干旱的自然环境,应该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优先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种植对自然水资源的依懒性。

本文分析了我国北方地区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可行性,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 北方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千差万别,水利工程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部分地区,根本无法建设水利设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干旱问题,未能得到良好的缓解。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在北方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尽量摆脱水资源短缺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制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将是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以自然条件为基础,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如果以水利资源设施条件为划分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无水利设施区域和有水利设施区域。

水利设施地区,农业生产完全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状态,无法将有限的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的灌溉资源,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极差,如果自然降水异常偏少,原有的农业生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在有水利设施的地区,能够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能够实现灌溉种植水资源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要显著高于无水利设施地区。

2 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全面降水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容易遭遇干旱灾害。

水利设施能够调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局域、时空分布不均的情况,发展灌溉农业节水农业

但是在无水利设施的地区,当地民众只能依靠有限的自然降水来发展农业旱作农业是无水利设施地区的首选。

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这2个概念,既相互区别,也相互交叉。

干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应该把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结合起来,着眼于2种农业类型的共同点,不忽视两者的相同点。

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增产技术,促进广大农民的增产增收。

水利设施区域的旱作农业,应该以地面覆盖农业为主导,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推广蓄水耕种、秸秆覆盖、蓄水灌溉旱作农业技术

水利设施地区,应该积极建设节约型输水系统,广泛应用田间节水节水型井灌、局部灌溉节水农业技术

3 旱作农业种植技术  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旱作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作物绿肥带状轮作培肥保墒技术、蓄水耕作技术、秸秆覆盖技术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

在这些旱作农业种植技术中,适用面最为广泛的就是地膜覆盖技术

通过地膜覆盖,实现自然降水的汇集,减少蒸发量,使得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作物增产增收。

地膜的使用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如果残膜清除不净,就会造成土壤污染,影响土壤肥力,造成农作物减产。

因此,在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以污染土壤为增产代价,不能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放弃长期的经济效益。

4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  节水农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输水系统节水技术、田间节水技术节水型井灌技术、非充分灌溉技术、局部灌溉技术等。

节水农业的基本原则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上述节水农业种植技术节水量控制在10%~50%之间,节水效果十分明显,在等量水资源的条件下,使用节水种植技术能够灌溉更多的农田,实现农民的增产增收。

5 结语  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的推广离不开上级部门的积极推动,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在政策、方针上给予优惠,给予广大农民技术支持,提高农民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种植水平,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类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奕岚.张掖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优势分析[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6(01):35—36,117.出处:农业技术作者:李爱香。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