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钦定“秘书”的润笔钱

宋朝皇帝秘书班子,包括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和知制诰等。

这个秘书班子里的人,都是皇帝千挑万选出来的,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不过,秘书们虽然才学兼优,但鉴于当时工资水平低,待遇不够好,皇帝便琢磨着要想个什么办法来弥补一下,好让他们安心工作。

  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内外制凡草制除官,自给谏、待制以上,皆有润笔物。

太宗时,立润笔钱数,降诏刻石于舍人院。

秘书班子分“内外两制”,翰林学士称“内制”,中书舍人和知制诰称“外制”。

秘书皇帝起草官员任命文件,被任命者凡提拔到给谏、待制官以上的,都要给他们掏润笔费用,或钱或物,意思意思。

不过,意思毕竟只是意思,标准不明,数额不定,酷似“打秋风”,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

所以,宋太宗继位后,把秘书润笔钱写进了红头文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规定了具体金额,还刻碑立在舍人院中,成了长效机制。

可见领导对提高秘书待遇的重视程度。

  皇帝调整一批干部,秘书从容起草完任命文件,瞟一眼舍人院中的石碑,就知道今天进账多少。

这对于本拥有一份工资的秘书来说,无异于意外横财,相当于皇帝给了他们一条致富捷径。

而且,不怕你赖账,“每除官,则移文督之”,你还在上任的路上,追银子的文件就尾随而来了。

“要想富,动干部”,如今连起草“动干部”文件的工作都成了人人向往的美差。

  对于秘书来说,这么一个源源不断的业务,是不是要轮流安排,利益均沾呢?也不是。

皇帝皇帝的标准,官员官员的偏好,文件拟得好的,上下皆喜,业务量大,进账自然就多。

宋真宗秘书杨亿才华卓绝,文件拟得好,“当时制诰,盖少其比”,其他秘书没得比,深得宋真宗喜爱。

不但宋真宗安排的业务多,而且一些官员为了让自己的名字能够出现在杨亿起草文件中,甚至专门等到杨亿值班的时候才提出申请。

例如,寇准皇帝提拔为宰相,就是杨亿起草文件,其中“能断大事,不拘小节。

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

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几句,让寇准异常高兴,惊叹“正得我胸中事”。

为此,寇准除了支付规定的润笔钱外,还“例外别赠白金百两”,给了杨亿一笔丰厚的外快。

  这个润笔钱政策,的确让平时喝惯了西北风的秘书们尝到了甜头,文章越写越好,待遇越来越高,像杨亿寇准“白金百两”,几乎一夜暴富。

不过,皇帝给的政策好是好,但他只给政策不掏钱,润笔钱由文件中被提拔官员出,无疑加重了官员们的经济负担。

这意味着他们还没领到工资,就要交一笔不菲的“买官钱”。

寇准毕竟任过多年要职,资财殷实,再多也能轻松支付。

而对于许多家境贫寒、积蓄无几的官员来说,势必把他们逼到更穷的境地。

秘书的收入增加了,他们却被害惨了,结果不是道尽途穷、债台高筑,就是受贿索贿、频频伸手。

皇帝做好,官员买单,这让下面一些领导很有意见。

因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抵触,落实起来越来越难。

到了元丰(1078~1085年)间,宋神宗感到这个制度再难执行下去,便取消了收取润笔钱的规定。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