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中国营销本土化策略的动力分析(1)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跨国公司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正确认知中国市场、深进理解中国市场、切实尊重中国市场、快速适应中国市场

本文对跨国公司中国营销本土化发展的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外在压力进行分析,以求解析跨国公司中国实施本土化动力机制。

一、跨国公司营销策略中国本土化的外部动力分析      相对于国际市场中国市场整体营销水平不高,必须学习西方和国际化;但是,中国又不能完全照搬成熟市场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需要对中国市场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1.中国市场是一个庞大市场   市场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看。

基于市场构成的三个要素,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中国市场整体规模庞大、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

(1)中国人口已突破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强,13亿人口要生存、要发展就为中国的整体市场规模奠定了基础;(2)近几年来中国经济GDP连续以年均超过8%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获得了持续快速增加,中国已逐步步进小康社会,同时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中国消费者可支配收进增幅可观,使购买力有了大幅度提升;(3)随着改革开放的深进和经济高速发展,消费者长期被压抑的消费欲看得到了空前开释,近年来住房、汽车、旅游等高档消费品的持续旺销就证实了这一点。

2.中国市场是一个复杂市场   (1)市场结构复杂,群体变化明显。

中国市场结构复杂、差异性明显、变化性很大,多极分化与快速变化的特点十分突出,这为跨国公司中国市场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分销渠道复杂,进进难度极大。

通路的复杂性是中国转型市场有别于成熟市场最突出的差异点之一,也可能是跨国公司中国市场的陷阱。

跨国公司越来越明确地熟悉到,谁掌控了销售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3)市场秩序混乱,缺乏治理机制。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模式,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尚处于低级阶段。

这个低级阶段类似马克思所指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

3.中国市场是一个转型市场   中国营销研究中心(CMC)主任、中山大学国际营销学教授卢泰宏以为,中国市场正处在转变过程之中,走势是以渐变方式日趋开放、与世界接轨。

转变过程之一是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达到终点的标志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完成蜕变,实现现代企业制度。

过程之二是从“封闭市场”走向“开放市场”,其终点以中国进进WTO为界。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在不断转型,由此将中国市场称之为转型市场

” 在转型期,市场营销环境的重要表现就是市场失序

市场秩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维护公平竞争,保证交易正常进行,共同遵守市场行为准则的状况。

我们通常说的市场秩序,一般是指同等竞争的秩序、公平交易的秩序、等价交换的秩序,假如缺乏这些秩序条件,就称为市场失序或无序。

转型时期的市场失序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混乱、市场客体混乱、市场行为混乱。

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市场中,文化差异与转型市场环境构成了跨国公司中国实行本土化营销策略的外部动力

艺术营销的本质就是要切实了解中国市场,把握中国市场的特点,捉住机会,采取灵活的营销方法,争取在中国市场上立稳脚跟,获得发展。

与此同时,本土品牌也尽不示弱地显示出它们锐意进取和精明手段,频频向跨国公司发起挑战,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了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的一部分。

成功者的营销策略是:高度重视中国本土化,将洋品牌做“土”,并且重视与中国政府的关系,重视高层公关等。

本土化营销策略跨国公司逐鹿中国的必然选择。

二、跨国公司中国营销本土化策略的内部动力分析      跨国公司中国实行营销本土化策略不是终极目标,中国本土化策略只是跨国公司全球整体战略的一个环节,其终极目标是以中国市场为支撑点进行全球发展战略调整,重新整合他们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上风,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所以,跨国公司为了实现自身的扩张,在主观上也有在中国实施营销本土化的强烈动机。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