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石油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的和平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能源瓶颈的制约,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关系和平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战略性问题。

中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中国加强同中亚国家的石油合作,可以解决中国石油短缺、对外依赖度高、进口单一的问题,是中国规避石油进口风险、提高能源安全水平的战略选择之一,对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和平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能源瓶颈的制约,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增长和现代化建设成败以及和平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战略性问题。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同时,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因此,加强同中亚能源合作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长期以来是以煤炭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以煤炭为主的消费格局给中国带来了能源效率低下和巨大的环境、生态压力,从而导致了中国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逐步上升趋势,从1990年16.6%上升到2003年的22.7%,据估计,到2010年后中国能源消费中石油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到30%以上。

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维护石油安全已成为中国能源安全中最突出问题。

(一)中国国内的石油供应不能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国石油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和海域三大块,并且集中分布在几个大型叠合盆地中,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由于东部一些大型油田,例如黑龙江的大庆油田,山东的胜利油田等油田开采较早,石油产量都已进入中后期,在全国石油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

而中西部地区虽然石油储量较大,开发的潜力较大,但因为勘探程度不高、远离石油消费市场,所以短期内还不能成为一个大的供应源。

中国海上原油的增长速度较快,但受技术、开发成本和气候条件等的影响,海洋石油的发展仍不稳定,同样不能在短期内解决我国缺油的问题。

其次,从石油可开采量来看,我国人均石油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7.1%,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1.7%,储采比(可开采时间)只有14.8年(世界储采比为40.6年)。

截至2003年底,我国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34.2亿吨

我国可采石油资源量相对不足,迄今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为65.0亿吨,其中已经采出39.7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3.7亿吨,仅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1402.8亿吨)的1.8%,并且中国26.2%的石油资源分布在海上。

并且,中国石油资源的存储条件比较恶劣,不利于开采。

陆上有56%的石油埋深在2000—3500米之间,而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很多都超过3500米,而且资源量中非常规石油所占比例较大,这些都决定了中国石油资源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第三,从经济发展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对能源特别是石油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

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据专家预测。

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会分别达到3.35—3.68亿吨和4.3—5.5亿吨,年缺口在2—3亿吨之间。

国内石油资源储量不足,产品增加有限成为我国石油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进口石油依存度很高,进口渠道单一,为中国石油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存度越来越高。

中国从1993年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后,对国外石油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从1994年的1.9%增加到2006年的47.3%,数量由290万吨上升到2006年的8236万吨。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根据IEA《2003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10年、2020年、2030年我国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上升到6l%、76.9%和82%。

如果2030—2040年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原油产量仅剩下1亿吨,需要进口5亿吨,对外依存度将达到87%。

尽管目前各种预测数据存在差异,但都表明未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中国石油除了存在依存度高这一问题外,还存在进口渠道比较单一的问题。

中国石油,有46.1%从中东进口,占中国进口石油总额的一半,非洲约为31.1%,欧洲中亚约为13.7%。

可见中国中东地区石油依赖性过大,造成我国石油供应的风险也很大。

由于中东地区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区,中东石油已探明现有可采储量为939亿吨,占世界1400亿吨的66%,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

所以中东地区历来是世界强国竞相角逐的舞台,特别是美国对于这一区域的争夺。

中东地区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几次中东战争给了美国进驻该地区的机会。

一方面,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该地区排斥中国的势力,钳制中国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东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以暴制暴恐成恶性循环。

因此,也给中国石油供应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从运输来看,石油进口的运输渠道单一,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进口石油主要采取海上集中运输。

其具体路线为:中东: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非洲:北非—地中海—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

从上述3条运输线路可以看出,中国原油运输的4/5左右通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说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进口的咽喉,并且该海峡狭窄而拥挤,海盗猖獗。

再加上其海上石油运输的重要地位更是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主要新目标,这条航线还一直处于美国海军的控制之下。

另外,中国没有足够的国内运输能力,目前国内油轮承担的运输量不足1/5,其余全部依靠外轮。

一旦出现政治风险,一些大国很可能对承担中国原油运输任务的外国运输公司进行经济制裁,这就等于封锁了中国的运输通道。

由以上可知,中国目前的境外石油供应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对中国石油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中东石油的单一的过度依赖,石油运输渠道的单一和运力不足严重地威胁着中国石油安全,加大了中国石油安全的风险。

(三)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难以避免,是中国石油安全中的重要经济风险   油价的频繁波动或是持续上涨会给石油进口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全球GDP将降低0.3个百分点,同时会加剧全球CPI物价指数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油价的频繁波动会对准备不足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有可能构成对中国能源安全的严重威胁。

最近几年来,因中东地区的政治不稳定,国际市场油价一路飙升,国内油价也一直居高不下,给中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这一问题会日显突出,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重要,同时,中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石油储积区。

中亚大部分的油气资源蕴藏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和邻近里海水域。

据美国能源署的估计,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储量可以达到130亿吨,天然气6万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储量为63亿吨,天然气15.5亿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有3亿吨和2万亿立方米。

各机构对里海油气储量却众说纷纭。

国际原子能机构1998年发表的题为《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的供应潜力》的报告,称该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150—450亿桶,尚未探明的石油储量估计为700—1500亿桶;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在6.7—9.2万亿立方米之间,尚未探明的天然气储量大约为8万亿立方米;该地区已探明的油气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4%和6%。

据美国能源部2002年的统计,里海石油的探明储量为100亿桶,可能的储量还有2330亿桶,天然气储量约有170兆立方英尺,它可能成为“第二个波斯湾”。

英国权威石油咨询机构伍德麦肯锡公司2002年调查结果,认为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可能储量和探明储量之和为758亿桶。

尽管各方对该地区能源储量的评估不一,该地区的石油储量仍然超过北海石油储量和美国的石油储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石油产区。

2001年,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已达146万桶/日。

中亚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油气储量较少,但是它们是重要的油气路桥国。

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不但丰富,而且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不大,因而出口潜力巨大。

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的90%、土库曼斯坦油气生产的90%供出口,石油出口在阿塞拜疆的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也高达70%。

显而易见,在当今世界其他供油基地储量减少或生产能力下降而世界油气需求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个地区油气资源对于国际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二)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并且出口潜力巨大,获取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可以增加中国能源安全的系数,保证能源供应来源的地缘多样化、降低运输成本,获得稳定而丰富的能源供应,也能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地区的经济联系。

因此,加强与中亚能源合作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首先,中国中亚能源合作可以大大弥补中国石油短缺的问题。

随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石油产量增长速度有限,我国现在面临的石油缺口在不断扩大。

中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并且从成本核算角度考察,中亚石油开发、生产成本低廉,其石油成本为7美元/桶左右,而中国为13.3美元/桶,单位投入低产出高。

因此,加强同中亚能源合作可以弥补我国石油缺口。

其次,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有利于保证中国石油来源的多样化。

如前所述,中国中东石油的依赖性太高,虽然中东地区无论是从产能还是从资源基础来看中东都理应成为中国的重要外来源,但中东一直是动荡不安的多事之地,中国中东日益增加的依赖将不利于中国石油安全。

中东外,虽然中国也从非洲、亚太地区进口石油,但是非洲战乱频繁而亚太地区石油需求旺盛,我们知道,以往中国主要的石油贸易伙伴是东南亚的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

但这种情况已不可能维持下去,一是亚太油源贫乏,现已日益衰竭;二是亚太本身的石油消费量近年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十年间该地区能源产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只增长了0.5%,但其消费总量却从19.9%猛升到26.9%,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第一增长大户。

据估计,印尼和马来西亚在21世纪也将成为石油进口国。

这样,非洲和亚太地区都很难缓解中国中东石油的依赖,因此,加强同中亚能源合作有利于保证中国石油来源多样化。

第三,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有利于中国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源。

虽然中国加强了与中东、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的石油合作,但从国家石油安全的长期利益看,这些石油来源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即都需要长距离的海洋运输,大多要经过一些重要的海上通道,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这对尚未拥有一支强大海军足以保卫这一远洋运输线的中国来说,很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大问题。

中国中亚是近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石油不需要远洋海运就可以到达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系数最高,是中国目前惟一确保石油安全供应的来源。

并且中亚是连接俄罗斯和中东的重要枢纽,参与中亚石油开发,不仅有利于发展与俄、中东的关系,而且在中亚、俄、中东能源地域连接以后,可以通过中亚从俄、中东获取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

第四,中国中亚能源合作有利于保护中国石油资源。

从长远来看,中国石油储产量能否大幅增加,就在于西部油田。

然而开采西部油田难度大、成本高,在经济上不合算,为了保证国家长期能源安全,在西部增加储量而不增加产量,使之成为中国能源后备基地,比现在大规模开采,更具有战略价值。

这既符合比较成本理论,又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且利用中亚石油还可以使之与中国逐渐西移的沿海经济力量密切配合,对中国西北地区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从而有利于“东稳西进”中“西进”战略的实现及全国石油均衡发展。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