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彩票作弊案 大学士魂断科考弊案

柏俊是大清咸丰年间第一权臣。

他出生于没落的满族世家,年轻时也想读书致仕,重振家门,无奈屡试不第,只好投笔从戎,从一刀一枪拼起,由一名普通兵卒,凭军功一步一步擢升为提督。

他任湖北提督时,统兵在襄阳府与白莲教作战,这一战血流成河,重创白莲教。

咸丰皇帝因此对他刮目相看,越级提升为兵部尚书,不久升任军机大臣,再任文渊阁大学士。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名震朝野的权臣竟会栽在一场科举考试案上,最后上了断头台。

这其中还有一段惊天动地的龙门阵呢。

话得从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说起。

优伶高中有猫腻      那一年是农历戊午年,也是三年一次的大比之年。

八月初六,咸丰皇帝钦点了会试的主考官和副主考官柏俊为主考。

两个月后,戊午会试顺利发榜。

咸丰皇帝认为,这年会试没有出现一点纰漏,主考官柏俊功不可没,提升其为殿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

然而,就在柏俊非常受用地接受同僚祝贺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腥风血雨正等着他。

十月初八凌晨,柏俊头戴红宝石顶戴,身穿九蟒五爪蟒袍,仙鹤补服,乘绿呢八抬大轿,第一次打出大学士的仪仗上朝,就被人弹劾了。

朝堂之上,左都御史孟金传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并附上一张纸条,指出此次大考,士子平龄身份不明,他原本是优伶戏子,却参加科考,并且高中进士,引起天下人非议。

这张奏折是孟金传上朝之前匆匆拟就的。

他清晨上朝,跟班长随打开府门,突然“咚”地一声一团东西应声落地,众人吓了一跳。

黑暗中提来灯笼一看,见是一块石头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两句不伦不类的话:稀奇稀奇真稀奇,优伶平龄跃龙门。

听风言事是他御史官的职责,立即就写了奏折。

咸丰接到奏折和纸条,很是吃惊,按朝制,娼妓、优伶、皂、吏等是不能参加科考的,而一个登台唱戏的戏子参加了科考并高中进士,难怪引起人们的议论和怀疑。

咸丰一向对科考舞弊切齿痛恨,决定要对此事追查到底,立即下旨:“孟金传,此事由你上奏,就由你去查明原因吧。

孟金传领命而去。

大堂之上,柏俊吃了一惊,不过他为官多年,经历过大风大浪。

他不动声色地应对完朝堂之事,下朝后立即布置亲信进行调查。

孟金传还没有开展调查,柏俊已将平龄的身份搞得一清二楚了。

平龄是满人富家子弟,平素喜欢曲艺,爱上台演戏玩玩,充其量只能算是票友,与那些职业优伶有本质的区别,他高中进士,从程序上说并无不妥。

柏俊于是放下心来,虽然他在这次科考中确实做了手脚,准备培植亲信,但绝不是平龄之流。

不料,第二天上朝时,孟金传咸丰奏明平龄优伶身份实为谬传后,又向咸丰呈上平龄科考的墨卷和朱卷,指出两卷严重不符。

所谓墨卷,就是考生在考场内用墨笔缮写的考卷。

而朱卷,则为防考官通过字迹舞弊,考生上交试卷后,考房官员将考生的姓名糊起来,让人用朱笔抄一遍,阅卷官披阅朱卷。

为了保证试卷的真实性,在誊抄过程中,要求誊抄人员抄写的朱卷必须与考生的墨卷一致,即便墨卷中出现错字、别字,甚至涂抹,必须完全照抄。

咸丰看一眼平龄的墨卷和朱卷,在孟金传圈点处发现墨卷上7个错字在朱卷上全改正了。

一张卷子出现7个错别字,如此低劣的水平怎能录为进士呢?咸丰十分恼怒,即刻下旨,将正副考官革职,听候查办,平龄投入刑部大牢,革去进士身份。

又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全庆和刑部尚书陈孚恩4人一起会审,专职查办此案。

柏俊刚做了两天大学士就被革职,他恼怒无比,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灰头土脸地溜回家。

会审团4个王公大臣正要审问平龄,他却不明不白地死在大牢里。

4人一下子傻眼了。

正在此时,平龄的同考官邹石麟前来自首,是他收受了平龄1000两白银,在试卷上做了手脚,蒙了各位正副考官

邹石麟自首后在大牢里也自缢了。

会审团官员只好据实上奏咸丰皇帝

最初的震怒过后,咸丰皇帝已经冷静下来,十分后悔不该一怒之下革了柏俊等人的职。

科场舞弊历朝历代都无法禁绝,几千考生中录取几百名进士,如何禁绝得了纰漏?再说,柏俊咸丰在官员中树立的一个典范,他真刀真枪凭军功擢升,由武将而宰相,可谓出将入相,若将他搞下台,皇帝的脸面何在?看了会审团官员的奏折,咸丰就坡下驴,下旨说柏俊为官老成持重,从无过错,会试中出现一点纰漏,也在所难免,不予追究,立即让他官复原职。

一波未平风又起      朝野对平龄弊案的议论还未平息,又有人将纸条扔在了左都御史孟金传家门口。

这次孟金传连奏折都没写,直接将纸条呈给咸丰皇帝

与上次一样,纸条上还是不伦不类地写着两句话:墨笔试卷玩对照,襄阳罗钟高中了。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朝堂之上,咸丰欲罢不能,只好仍旧任命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4人为会审官,查明此事。

罗钟被拘押到刑部大堂。

他是湖北襄阳府枣阳县人,家境豪富,本有举人功名,参加几次会试都名落孙山。

后来花银子捐了个主事之职,被安排到户部。

官可以花钱买,但买来的官毕竟比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低一头,发展前景也不乐观,就临时起意参加了这次会试

面对会审官员的喝问,罗钟毫不在乎,反而高声抗辩,说自己的功名是用锦绣文章换得的。

严刑拷问下,罗钟钢嘴铁牙,抵死不认玩什么对照。

会审官员心知肚明,所谓对照,就是有钱有势的考生贿赂考官后,与考官约定在试卷的某一处用一些字眼作记号,考官阅卷时特意留心,一一对照,完全吻合的就特别关照。

这是考官考生之间的秘密,罗钟不认,会审官也无可奈何。

不过,罗钟的叫嚷倒是提醒了会审官员们。

他们调来罗钟的墨卷和朱卷,一看大惊失色!罗钟试卷中的谬误比平龄更多,都在朱卷中改过来了。

而且文章平淡无奇,根本达不到录取标准,却被同考官评为“气盛言宜,孟艺优佳”。

会审官员把罗钟试卷呈给咸丰皇帝咸丰禁不住又怒火直涌,他想到平龄案,怀疑其他试卷也有类似情形,当即再次下令对进士及第者的试卷进行复核检查。

几天之后,会审官员们向咸丰皇帝奏报了复查结果:此次会试共录取进士300名,查出有问题的试卷竟多达50名,试卷中错字、别字、谬称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两场试卷字迹完全不同。

复查的结果让包括咸丰在内的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咸丰把舞弊试卷扔在柏俊面前,怒声呵斥:“这就是你为朕选取的俊才?”   咸丰当即下令,将柏俊三位正副主考革职,押入天牢,50名作弊考生与同考官一起全部皆革去功名和职务,押入刑部大牢,听候查办。

皇帝发怒了,会审官便认真地对这场大规模的科场舞弊案进行彻查。

他们还是从罗钟开始,当那篇谬误不堪的“锦绣文章”递在他面前时,罗钟无法再狡辩,只得一五一十地交代了舞弊的经过。

原来,罗钟想参加会试,却又深知自己的水平还差得远,就拿了1000两银子去拜见在京城做官的同乡李鹤龄,请求帮助。

李鹤龄觉得自己有可能被选为同考官,看在银子的分上,他答应帮忙。

不料,李鹤龄没被选上同考官,他便让罗钟带上2000两银子,领他去求助自己的同年浦安,此次他被选上了同考官

同年好友领着人又带了银子来求助,浦安不好推托,答应帮忙。

阅卷时,浦安发现其中一份试卷与他和罗钟约定的暗号完全相同,但文章写得很一般,根本达不到录用标准。

浦安想到同年的相托,想到那些白花花的银子,还是提笔写下了“气盛言宜,孟艺优佳”的荐语,向主考官柏俊推荐。

不出所料,柏俊随便看了两眼,就打进了副榜。

浦安见自己推荐的考生被打入副榜,觉得很没面子。

他悄悄找到柏俊的跟班靳祥,从罗钟送来的银子中,拿出100两送给靳祥喝茶,又拿出1000两请他送主子,请柏俊一定要录取罗钟

看在银子的面上,柏俊撤下一份试卷,换上了罗钟的。

红榜出来后,罗钟果然高中第238名进士。

会审官让罗钟在供状上签字画押,罗钟签押罢,竟在供状上提笔写下两句话:墨卷对照露馅了,襄阳罗钟头要丢。

会审官们哭笑不得,在心里骂他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

咸丰皇帝读了会审官呈上的奏章,怒不可遏,当即批示:议罪严惩。

负责审讯的4名大臣,经过仔细斟酌商议,联名向皇上呈递了奏折,拟处柏俊、浦安、李鹤龄、罗钟斩立决。

他们还准备再审查那50本错卷,咸丰厌恶地摆摆手,说:“此案到此为止。

”准拟将4人斩立决。

至于那50本错卷,就不再审了,50名考生连同他们的同考官,悉数革去功名、官职,发配黑龙江充军,永不叙用。

弊案幕后鬼神惊      柏俊被摘掉顶戴花翎,身穿白色囚服关押在天牢里,只等时辰一到,就上断头台。

弊案惊天,断头已定,柏俊心知已经回天乏术,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做得极巧妙的事,怎么还是被人发现了端倪呢?   柏俊知道他在咸丰心中的位置,知道自己入阁为相是早晚的事。

他也清楚,要想坐稳宰相之位,必须有一群心腹死党。

得知咸丰皇帝钦点他为主考官,他欣喜万分,觉得自己网罗心腹的机会来了。

不过,柏俊不是个胆大妄为的人,他让亲信详细了解各省士子的情况,优秀者皆列入榜中。

同时也留出部分名额,录取那些曲意巴结他的考生,日后作为心腹死党培养。

罗钟本不在列,只因他拿出许多银子,才把他的名字列入其中。

最后就是这个罗钟坏了他的好事。

柏俊的心腹在探监时告诉他,投到左都御史孟金传家大门口举报平龄罗钟的纸条,字迹同出一人之手,此人就是罗钟

柏俊不明白,罗钟已经如愿以偿高中进士,为何还要去举报,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呢?   咸丰皇帝不是昏君,他也发现两张举报纸条同出罗钟之手。

咸丰也想知道,罗钟为什么要举报自己?   咸丰传来4个会审官,屏退左右,令人将柏俊罗钟带到内庭,他要亲自审问。

两个死刑犯带到,柏俊满脸羞愧,不敢面对咸丰,只是伏地不起。

罗钟则一反常态,一脸桀骜不驯,挺身直立。

会审官们呵斥罗钟,让其跪下,对皇上大不敬是要灭族的。

“哈哈哈……”罗钟一听“灭族”两字就纵声大笑起来,说:“我家九族都被柏俊灭了,还有什么好怕的?你们把我带到这里,一定是想知道我为何要举报自己。

”接着,罗钟讲出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惊天丑闻。

在湖北襄阳府枣阳县南,有一座山寨叫罗家寨。

罗家寨建在一座独立的山冈上,寨墙高垒,龙盘虎踞。

罗家寨的主人叫罗正元,是个秀才,年轻时四处闯荡,开阔了眼界。

他善于经营,农耕之余,把鄂北稻米、木材、山货贩运到省城武昌,换回日用杂货,省城、州府、县府都开有他的商号,是鄂西北赫赫有名的豪富。

白莲教在襄阳府起事,攻城掠寨。

罗家寨的亲朋和四乡山民三千多人涌入罗家寨避难。

寨主罗正元一边开仓安置亲朋乡民,一边组织青壮守护山寨。

白莲教在襄阳境内纵横几年,县城、府城都被攻破,却对罗家寨无可奈何。

这一年,清军大败白莲教,白莲教余部远遁川陕。

这一年,也是罗正元60大寿,亲朋乡民都赶来给罗正元祝寿。

罗寨主大宴亲朋。

寿辰这天,罗家寨外来了一队官兵,说是来给罗寨主祝寿的,领头的就是柏俊

罗家寨忙开寨门迎接。

这队官兵吃饱喝足,官兵突然发难,见人就杀。

猝不及防的罗家寨三千老幼,尽被杀戮。

这其实是提督柏俊惯用的伎俩,每攻克一地,柏俊为笼络部下,就纵容他们抢掠几日。

这次在枣阳大败白莲教,柏俊也准备纵容部下抢掠,可枣阳历经多年战乱,无物可抢,他听说罗家寨金银珠宝车载斗量,这才带着部下赶过来。

罗家寨三千多无辜乡民的首级,就这样成了柏俊剿杀白莲教的战功。

罗正元是罗钟的祖父。

罗钟在省城求学,才幸免于难。

灭绝九族的血海深仇,罗钟怎能不报?可一个是手握重兵的提督,一个是手无寸铁的书生,报仇谈何容易?罗钟盯着柏俊,看着他由提督升为兵部尚书、军机大臣、文渊阁大学士。

他变卖了所有的店铺和家产,在工部捐个六品主事,他要与柏俊同朝为官,抓住他的把柄置他于死地,以报血海深仇。

罗钟想错了,一个小小六品主事,连柏俊的面都见不到,如何扳得倒他?   正当罗钟绝望时,突然传来咸丰钦点柏俊为主考官的消息。

罗钟觉得机会来了,柏俊这个奸狡之徒,一定会在会试中作奸犯科。

罗钟就临时起意参加科考,拿出银两贿赂官员,曲意巴结柏俊

在考试中,他果然发现柏俊作弊的端倪。

开始,他并不想暴露自己,只是向左都御史孟金传举报了平龄,没想到朝廷风声大,雨点小,最后竟不了了之。

罗钟不甘心,决定以自己的性命赌一把,一定要扳倒柏俊

他又向孟金递纸条举报自己作弊之事。

他在堂上欲擒故纵,把会审官员引入弊案之中,终于如愿以偿扳倒了柏俊,并把他滥杀无辜的罪行公之于众。

4个会审官听了罗钟的供叙,心惊胆战,目瞪口呆。

柏俊听了,面如死灰,心知自己走到这一步,是咎由自取了。

咸丰皇帝听了,却默默无语。

他令人将罗钟带回大牢,立即绞死。

要4名会审官守口如瓶,不得把这次内庭审问之事向外透露分毫。

咸丰不想治柏俊滥杀无辜之罪,他心里有个小九九,柏俊滥杀无辜固然可恶,但不能治他的罪。

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咸丰还得依赖他们呢。

一代宰相柏俊就这样成了刀下鬼,成为科举史上因考场舞弊被处死的职位最高的官员。

其实,柏俊并不缺银子,他主要是囿于人情才调换考卷的。

在当时腐败成风的官场,他不过是遵循了一次“潜规则”而已。

可是,清朝十分重视科场公正,对科场舞弊案历来从重处罚,柏俊这次算是撞到枪口上了。

(责编 磊 石)。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