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实现形式的探讨

一、集中核算集中收付的联系与区别  (一)集中核算集中收付的相同之处是:  1.两者都能形成单一账户,把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2.两者都以统管政府财政性收支为前提,都是为加强财政性收支全过程的控制,改变监控手段,控制关口前移。

3.两者都以所有的财政资金集中收付为目标,有利于形成财政内控机制。

4.两者都面临相同的法律问题。

目前国内法律不支持剥夺单位核算权,同样亦不支持剥夺单位财务管理权有机构的出纳自主权。

(二)集中核算集中收付的不同之处。

1.改革的对象不同。

集中核算属于政府会计领域的改革,改革的对象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收付属于政府财政预算上层建筑的改革,改革的对象是预算执行方式。

2.管理机制不同。

集中核算单位的会计、出纳都设立在核算中心,由中心统一行使核算和监督职能;国库集中收付则是把会计设立在单位,出纳设立在支付中心,通过会计、出纳分离来实现监督制约。

3.账户体系的支撑点不同。

集中核算核算中心设立基本账户,用于办理所有核算单位收、支结算,财政资金国库流出后,保存在核算中心,以核算中心为“蓄水池”进行二次控制;国库集中收付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预算资金在未最终支付前,余额反映在国库预算资金库外存放为零),以国库为“闸门”进行最终控制。

4.集中收付实现的层次不同。

集中核算是以所有预算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其他资金集中收付的集合来实现政府所有资金集中收付,即在实现政府财政资金集中收付的同时,实现预算单位集中收付,从而能形成一级政府的资产负债总表和现金流量表;国库集中收付是政府宏观层面实现集中收付,不能同时实现预算单位的全部资金集中收付

因此,国库集中收付资金总量小于等于集中核算资金总量,其一,国库集中收付不包含预算单位的其他资金的收支;其二,从单纯的集中收付的试点单位的运行来看,预算资金仍然是拨到单位预算支出专户上后才发生支出,存在财政国库管理机构资金账户之外的资金沉淀。

5.运行介质不同,总预算列支方式不同。

集中核算是以资金为运行介质,国库集中收付是以指标为运行介质,未发生实际支付资金不运动;集中核算预算以拨款数为列支依据,以拨列支集中收付预算单位的实际支出支出列支依据,以支列支

6.财政内控机制的作用力度不同。

集中核算是将财政内部职能部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目标是实现支出的决定与支出的执行分离,彻底杜绝暗箱操作和改头换面,达到治本作用;集中收付是将财政内部资金统管,会计、出纳分离,由出纳来监督、制约会计,只有治标功效。

(三)集中核算集中收付的联系与转换。

1.集中核算要将单一账户体系的支撑点转移到国库,通过零余额账户或预算资金垫支,实现预算资金库外存放为零。

2.集中核算要将运行介质转变为指标,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的指标运行;单纯的集中收付要取消预算单位预算支出专户,实现预算内外的指标运行模式,从形式到内容改变预算内外“两张皮”的问题。

3.国库集中收付必须实现财政内部的核算集中,通过核算集中调整财政内部运行模式,打破目前实际存在的分块割据,监督制约乏力的局面,形成一级政府的资金中心、财务信息中心,以提高控制和监督的水平。

二、单纯的集中收付模式与转换的集中收付模式比较  单纯的集中收付由于会计在单位,形式上给单位会计主体未变的感觉,因而推行起来阻力相对较小,能够满足集中收付的相关要求,主要反映在库款库外存放为零;指标运行;以支列支;把大量繁琐的凭证、账簿管理工作置于单位;按支出类别确定不同的支出方式,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项目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公务费、业务费实行财政授权支付,零星支出运用小额现金账户;操作上重在分月用款计划和请款制度的规范。

从目前试点单位的情况看,一要解决好预算资金支出集中的问题;二要解决授权支付的约束和适度的自由问题。

从试点的情况看,有单位把上亿的资金通过授权支付划至本单位原账户,另一种是所有授权支付都必须到财政支付执行机构加盖印鉴,实质成了支付执行机构开单、盖章,是直接支付预算单位开单、支付执行机构盖章,成了授权支付

总之,凡是要支付都得到支付中心来,适度的自由完全丧失。

转换的集中收付由于建立的基础不同,必须对原有运行方式进行改造,改造完成的标志至少包括五个方面:  1.以国库为支撑的单一账户体系,预算资金库外存放为零。

2.预算内外资金财政国库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3.预算单位会计主体不变(在资金使用权、财务开支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核算体系的构架以单位为单元,即保持单位凭证、账簿自成体系)。

4.指标模式,以支列支而不是以拨列支

5.各项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商。

转换的集中收付由于具有比单纯的集中收付更大的财务信息底层(包含有单位的财务支出信息),因而能够为其他各项财政改革提供更大的支持,具体地说:  一是有利于充分运用现代生产力发展成果,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办事效率。

由于会计进行核算的依据绝大部分都是出纳经办的各项收支凭证,集中收付把出纳工作纳入财政支付中心,某种意义上基本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当今电脑广泛的运用条件下,把业务量相对较少的财务工作通过集中收付再细分一次,对于省以下行政事业单位,绝对不能说是进步。

反过来看,如果没有电脑在财务核算方面的成熟技术,也就没有集中核算的产生和当前如此大的覆盖面。

二是有利于完善财政自身机能,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财政内部的集中核算,必然带来财政管理方式的变革,它的实质是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支出的决定与支出的执行分离。

用会计核算制约财务管理,支出的执行监督支出的决定,必然形成全体财政干部参与包括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资金运行全过程的控制机制(即:“全员、全面、全程”的“三全”监督制约内控机制)。

三是有利于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为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载体。

转换的集中收付能够同时满足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三大主体: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

在具体实践中,沙市在财政部信息中心的支持下,开发的以沙市运行模式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信息系统就是按这个思路设计的。

整个系统的底层是一个三维的表空间(如下图)。

附图  OX轴:部门分类轴;OY轴:功能分类轴;  OZ轴:经济分类轴(目前是会计科目)  这三根轴加原点构成一个三维的表空间。

XOY表空间反映部门与功能分类的关系,从OY轴向X方向,反映各功能分类归属哪些部门;从OX轴向Y方向,反映某些部门收支分属那些功能,形成总预算收支明细账。

XOZ表空间反映部门与经济分类的关系,从OZ轴向X方向,反映各经济分类归属哪些部门,形成支持中心总分类账;从OX轴向Z方向,反映某些部门分属哪些经济分类,形成单位财务收支明细账(目前是会计科目一旦经济分类正式出台,在OZ轴会计科目之上再加一级,经济分类就得以体现了)。

YOZ表空间反映的是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的对应关系,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0 次访问